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第五节中指出生和死具有同一性。同一性包括矛盾双方互相依存又互相转化两种情形。生转化为死一般比较容易理解,但死如何转化为生呢?相传扁鹊一类名医能够“起死回生”,其实,那“回生”的病人并没有真死,一个生命个体是不能死而复生的。我们应从哲学的意义上来理解生和死的相互转化。毛泽东同志在批驳罗森塔尔等编的《简明哲学辞典》第四版关于同一性的形而上学观点时,对生和死转化问题作过这样的解释:“生与死不能转化,请问生物从何而来?地球上原来只有无生物,生物  相似文献   

2.
《江汉论坛》1980年第三期发表了荣开明等三位同志写的《同一性的涵义问题》一文(以下简称“同”文)。该文认为同一性只应有一重涵义,对立面的相互转化不应是同一性的涵义。我们的观点相反,认为同一性不可能只有一重涵义,理应具有“转化”这一重内涵。讨论同一性的涵义,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之争,这里面牵涉到唯物辩证法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这些问题如何解决则直接关系到我们对整个唯物辩证法的理解和运用。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关于矛盾同一性的含义,过去我们惯常的说法是包括两个方面,即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近来,有的同志主张把“相互转化”的含义从同一性中独立出去,作为与同一性、斗争性并列的概念。这样做,我是同意的。问题是,同一性是否仅是相互依存?有的同志作了肯定的回答,有的则主张有两个基本含义,即在相互依存之后还要加上“相互包含”、“相互贯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哲学界广泛讨论了矛盾的同一性问题。其中涉及到同一性的两种情形(即对立双方因互为存在的前提和条件而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双方因一定的条件而互相转化)之间的关系问题。有些同志认为,在每一具体的矛盾运动中,“或者有同一性的第一种情形”,“或者有同一性的第二种情形,而不是说这两种情形中的每一种都始终存在于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因此,“矛盾双方总不能一直共居下去,也不能一开始就互相转化,总是要先经过共居,然后才发生转化”,“只能是由共居到转化”,而“不能设想其对立双方有什么永恒的共居或不停顿的连续的转化”。简言之,在这些同志看来,共居就只能是纯粹的共居,转化就只能是纯粹的转化,两者不能并存。  相似文献   

5.
<正> 关于矛盾同一性的涵义问题,哲学界论说纷纭:有的说,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的互相依存和互相转化;有的说,转化不是同一性,转化的趋势和可能才是同一性;还有的说,转化和转化的趋势、可能都不是同一性,唯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才是同一性。我觉得,这些见解各有自己的根据和可取之处,但共同存在的问题是,没有完全抓住同一性的本义和实质。同一性范畴,作为矛盾的一种内部属性,则表示矛盾双方的一种本质关系。这种本质关系的具体表现可能是多方面的,而从其实质来说,我认为只有一个,这就是矛盾双方的“同”。  相似文献   

6.
论因果的同一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上曾经有过“因中有果”与“因中无果”的争论,并存在着“因大于果”和“果大于因”两派对立意见。这就是“因果同一性”问题。它问却结果的内容是否与原因有关,或是否由原因所给予、所转化的?这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和科学问题,涉及到世间事物之由来的根源和变化的...  相似文献   

7.
在目前的讨论中,有同志提出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否也是“对立的统一”的问题。这个问题很有讨论的必要。有的同志在这方面已经作了许多论述,在这些论述中有一种倾向很值得注意,即在论述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的“相互统一、相互制约”和“相互否定、相互排斥”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时,有以同一性和斗争性来代替事物矛盾的具体对立面的倾向,即把作为事物矛盾属性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事物矛盾自身分割开来,离开事物矛盾的诸方面而抽象地谈论同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悬置哲学“同一性”的实际性存在,以哲学合法性存在的“目的”规定论证了哲学“同一性”的规定性存在。并且借对“‘形而上经过’不可超越”的强调,否定了现代哲学对传统哲学的合法性危机的假想。而通过“同一性”对法哲学在法的形而上学抽象上的伸展的“实证”检讨,使“同一性”在“实践”上获得了肯定。  相似文献   

9.
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的理论实质,不仅是发现和瓦解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同一性逻辑,更深层的是揭示和批判了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统治体制的交换原则与形而上学同一性逻辑的“同构性”,因此,对形而上学同一性思维的批判,也就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资本逻辑”强制性的批判。阿多诺在马克思之后实现了对同一性逻辑的理论与现实的双重瓦解。在这个意义上,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就是马克思“批判的辩证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时代回响。  相似文献   

10.
悲喜剧相结合的小说,在鲁迅小说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类小说最能体现鲁迅小说的特色。悲喜剧结合是对立的同一性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对立的同一性,包含着两种意义:其一,对立双方因一定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其二,对立双方因一定条件而互相转化。悲剧和喜剧相结合,也存在“共处”和“转化”两种情况。“共处”,不言自明。“转化”也有两种情况:一是,在一定历史时期为悲剧性人物,到另一历史时期则可转化为喜剧性人物;二是,在同一作品中,悲剧向喜剧转化。由“共处”而形成的悲喜剧相结合的作品和由“转化”而形成的悲喜剧相结合的作品具有不同的特点。前者主  相似文献   

11.
《哲学研究》一九六○年第七——八期发表了周景芳同志的“怎样理解和运用对立统一规律的几个问题”一文。文中把一九五九年第四季度开始讨论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以及错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质变阶段的同一性和统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等问题,归结到一个根本问题即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一种关系还是两种关系的问题上来讨论。提出不同意我的看法的意见。他的根本观点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一种关系(矛盾)的二重性,不是两种关系。”他认为我的“问题就出在‘两种关系’这四个字上,”“这不仅仅是四个字的问题,而是一种根本观点,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是一个纲,其他问题皆由此而来。”周景芳同志把问题归结到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一种关系还是两种关系的问题上来讨论,确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这样的讨论对辨清“怎样理解和运用对立统一规律的几个问题”大有好处。但在我看来,周景芳同志对这个关键性问题的看法,还是值得商榷。也可能我的看法不对,但是为了使讨论进一步开展,现在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如果我的看法是错误的,我将坚决修正自己的错误。总的说来,我的问题不出“两种关系”这四个字上,而周景芳同志的问题却出在“不是两种关系”这六个字上,而且“这不仅仅是六个字的问题,而是一种根本观点,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是一个纲,其他问题皆由此而来。”  相似文献   

12.
莱布尼茨法则和连续性原则是界定“同一性”概念的基本预设,哲学史上一些著名的思想实验揭示了这两条预设的缺陷和限度。“同一性”“实体”与“本质”是相互纠缠的三个概念,这种纠缠关系使得莱布尼茨法则和连续性原则无法严格化。通过比较某些思想实验和实例,可以显示日常语言就同一性做出的某些隐含预设,并进而显示作为哲学问题的同一性问题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13.
不能把“思维与存在同一性”与辩证法的同一性对立起来而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对立统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不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这是关于思维和存在同一性问题争论的实质,尽管有些同志故意模糊了争论的焦点,把问题说成是“名称之争”,“唯心主义用语与唯物主义用语之争”,“对经典著作词句理解不同之争”,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在这一大堆争论问题中看到争论的根本问题是思维  相似文献   

14.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矛盾的问题 ,这对任何一个阶级或政党来说 ,都是一个极端重要的理论问题。但长期来 ,人们都习惯于把“斗争性”作为与“同一性”相对之另一矛盾属性 ,且把绝对性尽赋予“斗争性”,而把相对性全归于“同一性”,乃至在党的指导思想上也曾片面地强调“斗争性”,这就严重影响了人们对一般矛盾基本属性的正确认识。实际上 ,这是以所谓“斗争性”来取代矛盾的“对立性”,并夸大了“斗争”的作用。因此 ,为了正确阐释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规律 ,必须还“对立性”作为与矛盾“同一性”相对之另一矛盾基本属性的地位 ,并把矛盾的斗争置…  相似文献   

15.
关于“同一性”问题,大家谈论得很多。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怎样理解和运用“同一性”范畴的呢?本文打算在这方面作个初步整理,作为一种资料,为进一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性”范畴的含义提供参考。依此宗旨,本文在分析的范围上作了严格的限  相似文献   

16.
列宁提出了“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和“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斯大林采取了“斗争”而抛掉了“统一,由此产生一系列理论上的错误和政治上的后果。毛泽东继承和发挥了列宁的辩证法思想,由此而在“矛盾的同一性”问题上同斯大林产生分歧。苏联《简明哲学辞典》认为,矛盾的同一性不能应用于“根本对立的现象”,这就是否认矛盾的同一性是普遍原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讨论,实质是矛盾的同一性是否适用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杨献珍同志说他从来没有否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不符事实,因为他在1958年的文章中不但断言只有唯心主义者才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而且断然否认思维和存在可以有“同一”的关系。他提出矛盾和的同一性和“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不能“混为一谈”,这实际是反对把矛盾的同一性应用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否认思维和存在之间有矛盾的同一性。在“合二而一”问题上批杨献珍同志是错误的。用“一分为二”否认“合二而一”,就阉割了对立统一规律。只承认“分”而否认“合”,只承认斗争而否认联合,这样就产生了“斗争哲学”,它是“文化大革命”的“左”的指导思想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7.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问题是我国哲学界长期讨论的一个问题。近年来,通过批判林、江反革命集团的“斗争哲学”,又使这一问题的讨论有了新的进展。但至今在下述问题上仍有分歧:同一性的含义问题,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问题,以及同一性和斗争性作为事物发展的动力问题。我认为,事物的矛盾运动有  相似文献   

18.
同一性简论     
矛盾同一性问题是唯物辩证法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依照列宁的观点,辩证法本来就是研究对立面怎样同一,在什么条件下同一和转化的学说。然而,究竟什么是同一性呢?它的内容是什么?却是有歧议的。有的同志固守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共居与转化就是同一性全部意义的观点;有的同志则认为,相互转化是质变、飞跃,是具体同一性的破裂,从而把它排除于同一性含义之外。我们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9.
对于矛盾同一性问题的争论,至今认识还很不一致。一些同志否认矛盾潜伏阶段的直接同一性,另一些同志又根本否认转化是同一性的涵义之一。我以为这都离开了矛盾运动来观察同一性问题。实际上,辩证同一性在本质上是一个变化过程,随着矛盾的运动和发展,它在矛盾各个阶段上的表现也不相同,但这些不同表现又是有机联系的。下面对此作一简要论述,以就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20.
西方哲学史上人格同一性的三种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格同一性主要是指自我意识的同一性而不是机体的同一性,它与西方哲学的一些基本概念“自我”、“个体”、“灵魂”、“精神”等密切相关。人格同一性概念内在的含藏着个体性与普遍性的矛盾。在西方哲学史上,存在过形而上学的实体人格同一性、现象学的逻辑人格同一性和自由意志的道德人格同一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