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章剑和 《社区》2013,(35):26-27
父亲让我认识了凡·高和安徒生 一位父亲带着儿子去参观凡·高故居,在看过那张小木床及裂了口子的皮鞋之后,儿子问父亲:“凡·高不是位百万富翁吗?”父亲答:“凡·高是位连妻子都没娶上的穷人。”第二年,这位父亲带儿子去丹麦,在安徒生的故居前,  相似文献   

2.
一位父亲下班回家很晚了,又累又烦(fan),他发现5岁的儿子站在门口等他。 小孩低下了头说,“爸,可以借我10美元吗?”  相似文献   

3.
笑话与幽默     
父与子 一位父亲正跟他7岁的儿子讲睡懒觉的坏处。最后,他做结论说:“记住,鸟儿只有起得早,才能捉到虫子。” 儿子不服气:“那么,虫子起得早不就太傻了吗?”  相似文献   

4.
荷包蛋     
《阅读与作文》2007,(10):36-36
一天早晨,父亲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一碗蛋卧上边,一碗上边无蛋,端上桌,父亲问儿子: “吃哪一碗?” “有蛋的那碗!”儿子指着卧蛋的那碗。“让爸吃那碗有蛋的吧!”父亲说,“孔融七岁能让梨,你十岁啦,该让蛋吧!”[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一支断箭     
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 春秋战国时期,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仗。父亲已做了将军,儿子还只是马前卒。又一阵号角吹响,战鼓擂响了,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其中插着一支箭。父亲郑重地对儿子说:“这是家传宝箭,佩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  相似文献   

6.
郭明 《今日南国》2008,(19):50-51
中国旺旺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蔡衍明说自己做了一件创纪录的事情,但在外人眼里,却是一场莫大的冒险:他个人举债8.5亿美元,谈笑间完成了“旺旺”新加坡退市、登录港股之旅。这笔近两年来亚洲规模最大、杠杆比率最高的巨额融资收购,给50岁的蔡衍明所带来的最直接的好处就是“旺旺”市值从30亿美元飙涨至51亿美元,蔡衍明顺势跻身台湾富豪榜第六位。究竟是什么不断创造和延续了蔡衍明和他的米果帝国财富传奇?  相似文献   

7.
断箭     
把生命的核心交给他人,是极其危险的做法。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战。父亲已做了将军,儿子还只是马前卒。又一阵号角吹响,战鼓雷鸣了,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其中插着一只箭。父亲郑重对儿子说:“这是家袭宝箭,配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  相似文献   

8.
高小宝 《社区》2013,(11):31-31
在我成长的道路上,有两个人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 第一个人是我家的亲戚,是位木匠,在我们那一带名气很响。有一年,我家要做一些家具。把他请了来。父母对他特别尊敬。我颇不以为然地问父亲为什么要那么周到.父亲说:“我敬的是他的人品和本事!”就因为父亲这句话.我暗暗对他多了关注。随着他完工成型的家具越来越多。我开始对他的手艺佩服起来。  相似文献   

9.
今天,我读了《给爸爸打工》这篇文章后,深有感触。文中讲了一位美国父亲让自己的孩子从六岁时便开始在他的小餐馆里做一些杂活,从而磨练他的意志。由于小时候养成吃苦耐劳,严格自律的品质,儿子在参军后表现突出,两年后就被提升为上尉。文章有这样一个片段:当儿子在餐馆里的劳动得到大家赞扬的时候,儿子提出要父亲发些工资给他。但父亲却对他说“:你现在的劳动能够养活你自己吗?”儿子从此再也不提工资的事了,工作得更加认真了。看到这,我不禁想到自己的父母。他们几乎不让我做任何家务事,我每天早上一起床,洗脸刷牙的水都为我准备好了;当我…  相似文献   

10.
我是中国一流的火车司机
  祖增敏与火车的渊源,源于一次父亲与朋友的澡堂密谈。1952年,18岁,还在上初中的祖增敏因病在天津的家中休学。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约有人口5.5亿,那时的文盲率高达80%。1952年中国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扫盲运动,因此18岁上初中在当时是很普遍的事情。祖增敏的父亲一次在天津的一家澡堂子里泡澡,遇到了在北京铁路局监察室工作的一个朋友,两人相谈甚欢。祖增敏的父亲提到自己的儿子生病在家,想到铁路系统工作。这位在监察室任副主任的朋友说:正好,我的儿子也不想上学了,也想到铁路工作。这样,祖增敏就顺利进入了北京铁路局蒸汽段。“我在这里表现很好。”祖增敏说,“从司炉工做起,然后是副司机、司机,开车的技术都是我在做司炉工时观察自学的。”  相似文献   

11.
家庭革命     
长江 《社区》2003,(21)
一位独生子女的父亲,在儿子长到20岁的时候,非要逼迫儿子签一份协议。这份协议条款不过76个字,概括它的精神就是“四不管”。这“四不管”规定了“协议”一旦生效,父母从此可以在四个方面不管儿子;儿子也可以不管父母。这位近乎发疯的父亲到底怎么了?那份不可思议的协议到底搅起了怎样的波澜?它给读者、尤其是今天的家长们带来的是怎样的一种思索?  相似文献   

12.
眼前一盏灯     
葛闪 《社区》2009,(8):61-61
儿子近来做什么都不顺,多日走不出失败的阴影。 一个晚上,父亲拍拍他的肩膀,笑着说:“有没有兴趣和我到野外去转转?”天都黑了,去野外干什么?儿子随便应了一声。  相似文献   

13.
辛静 《百姓生活》2010,(5):23-24
追寻音乐梦的男孩不想做“啃老族” 倪相湘1984年2月3日出生在浙江温州一个商人家庭,父亲倪健孟和母亲郑俪荣是做电器生意的。他5岁时随父母和姐姐从温州来到上海定居。父母希望儿子能读大学,将来和他们一道发展家族产业,可倪相湘从小喜爱音乐,尤其喜欢弹吉他。  相似文献   

14.
《北方人》2008,(4)
101年前,希腊船王亚里士多德·奥纳希斯出生在土耳其西海岸城市士麦那的希腊区。他的父亲苏格拉底是一位很有权势的商人,但是,他并没有继承父亲的财产。因为在他17岁时,他与家庭发生争执,离家去了南美洲。临走时只带了一只破旧的旅行箱和450美元。  相似文献   

15.
读书卡片     
上帝没有看轻卑微一位父亲带儿子去参观梵高故居。在看过那张小木床及裂了口的皮鞋之后,儿子问父亲:“梵高不是位百万富翁吗?”  相似文献   

16.
世纪风雨     
他被称为“温州最后一位绅士”,他创办了温州二中;他的父亲首任温处邮务总办,在温州邮政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他的兄弟在联合国任职;他的儿子作为卫星专家数次来到中国西昌,代表美方来发射卫星;  相似文献   

17.
特殊的呵护     
去年春天,我作为实习医生给骨科医院的尼尔医生做助手。一天夜里,一个父亲抱着一个啼哭的小男孩儿,急匆匆地走进急诊室。那父亲说:“就在二十分钟前,我四岁的儿子不慎从窗台上摔了下来。”  相似文献   

18.
孟祥菊 《百姓生活》2011,(11):19-19
爱因斯坦上学后表现很平庸,老师曾向他父亲断言说:“你的儿子将一事无成。”大家的讽刺和讥笑,让爱因斯坦灰心丧气。但是父亲却鼓励他:“你并不笨,别人会做的,你虽然做得一般,却并不比他们差多少,但是你会做的事情,他们却一点都不会做。我相信你一定会在某些方面比任何人都做得好。”父亲的鼓励,使爱因斯坦振作起来。  相似文献   

19.
情感小故事     
梅莉 《社区》2013,(13):53-53
1小时候,他的偶像是爸爸。一次爸问他:“长大后想当什么?”他天真地答:“当爸爸!”逗得爸爸哈哈大笑。如今,他真当了爸爸,而父亲却永远离开了他。一天,他儿子问他:“爸,您这辈子最想当什么?”他久久抚摸着父亲的遗像,微笑着说:“当儿子!”  相似文献   

20.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让孩子考上北大清华,几乎是每一个做父母亲的心愿。这确实是好事,人才的培养关系着民族的兴盛、国家的富强。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的事。这篇叙述一位父亲呕心沥血、想方设法把儿子培养成“北大”学子的故事的文章,发人深省,引人思考,给人启示,让人看到了“北大有多远”?就看“对孩子的爱有多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