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段玉裁诗“合韵”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段玉裁“合韵”是对韵脚字异部现象的概括,后人把合韵当成异部“音近押韵”是误解.“音近”并非合韵的必然条件.合韵的本质是本来押韵的一组字在古音系统中异部,表现在合韵字的实际押韵音不是其在系统中的读音.合韵字的实际押韵音与其在古音系统中之本音不一致是韵文作者所为,相对于古音系统中之本音而言是一种“通变”.  相似文献   

2.
一、 《列女传·鲁黔娄妻》颂:“黔娄既死,妻独主丧。曾子吊焉,布衣褐衾。安贱甘淡,不求丰美。尸不掩蔽,犹谥曰康。”(新世纪万有文库刘晓东校点本P21,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12)按:此颂有两处失校。其一,“褐衾”当作“褐裳”。颂是四言韵文,偶句押韵。“丧”和“裳”押阳韵,而“衾”是侵部字,失韵。郝氏晒书堂刻本与清王照圆《列女传补注》(下简称郝本、王本)云:“衾字失韵,盖裳字之误。”当从。又《汉语大词典》“褐”字下收“褐衾”一词,误引此作始见例证:“褐衾:粗布被子。汉刘向《列女传·鲁黔娄妻》:‘黔娄既死,妻…  相似文献   

3.
释“崦”     
崦,有的字书只注明读阴平声,音烟(yān)。意义是“日没处的山名‘崦嵫’”,作为地名特有名词,并不单用。有些比较详细的字书、辞书才注明这字有两种读音,除上举的阴平声外,还读上声,音眼(yǎn)。意义则注明“义同”二字,仍指“崦嵫”,这就发生了问题。在唐、宋人的诗中也碰到过这个“崦”字,虽然不太常见,但还是客观存在的。在诗中多是单用。不与“嵫”字相连,均读上声,意义并不指“崦嵫”山名,而是泛指山中的某一地形而言,系作为一般名  相似文献   

4.
简牍出现时代的确定,学界尚有争论:或认为与殷商甲骨文同时代;或认为更早;或认为晚于殷商甲骨文时代。依据对董作宾“册六”之辞的商榷释读,对甲骨文、金文“册”字造形依据的再探讨,以及甲骨文的功用等来综合判断,可以进一步推定,甲金文中“册”字的造形依据不是甲骨而是简牍,“册”字的本义是指简牍文册而非甲骨文册,简牍在殷商甲骨文时代即已出现。  相似文献   

5.
甲骨文“少”、“小”是否同字 ,争议较大。考察所有用例 ,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少”、“小”不是异体字 ,是一组同源字 (词 ) ,“少”是由“小”派生出来的 ,它一方面继承了“小”的所有义位 ,一方面也发展出“小”不具有的义位  相似文献   

6.
<正> 唐诗中用江韵字押韵的不多。我们统计了唐代六十位诗人七千多首古体诗的一万二千多个韵段,其中用江韵字押韵的只有二十一个韵段。但从中却可以看出一个重要问题。先看诗人们用江韵字押韵的具体情况:初唐:张说《过晋阳宫》:庸封龙雍以从重峰恭逢容(以上钟韵)邦(江)。盛唐:李白《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峰(钟)双(江)窗(江)汝(东);《魏都别苏明府》:容冲钟逢锋龙(以上钟韵)双(江)邛从重胸(以上钟韵)。常建《白湖寺后  相似文献   

7.
方勇 《殷都学刊》2008,29(1):17-19,22
在甲骨文中经常出现“涉”字,其形为人的两只脚分在河水两侧,表示人涉水渡河之意。但在《甲骨文编》一书中的“涉”字条下却归纳了三个明显和“涉”字形不相同的字,其形为人的两只脚在水的一侧,这样的字应该是“濒”字,古文字中“濒”、“频”乃是一字之分化。通过对“濒”字的分析,得出效卣、效尊中出现的“濒子”一词,应为“卑子”,即青铜器铭文中常见的“小子”一词。  相似文献   

8.
汉语虚词在古代有各种称谓,如“辞”(词)、“声”、“语助”、“语辞”、“助字”、“虚字”等。虚词同实词一样,是词汇的构成部分,而虚词的运用,则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历来对于虚词的界说各不相同,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虚词一般只有语法意义,表示各种关系和语气,很少有词汇意义。汉语虚词向来就很发达,在甲骨文里,各类虚词就已出现了。我不受年。(《殷契粹编》)王固日,乃兹亦出杀。(《卜辞通纂》)来雨自雨。(《殷契粹编》)从向归。(同上)余其从多田于多白正孟方。(《殷虚文字甲编》)今日壬申其雨?(《殷虚文字乙编》)上面句中的“不”、“乃”、“亦”是副词,“从”、“自”是介词,“于”是连词  相似文献   

9.
韩江苏 《殷都学刊》2012,33(4):9-13
殷墟甲骨文中的象形字具有表义功能,分别表现在两种字形上:一种是异字异形异义字;一种是同字异形异义(本文主要指在原来意义上又添加新义)字.这些象形字代表的词就是所象之物的名称.从甲骨文字形与字义看,甲骨文字形、字义与汉字字形、字义有时是一对两个以上的字组成的词之关系.  相似文献   

10.
李义海 《殷都学刊》2001,(4):100-102
本文从货币文字Kou、Gong、Diao的时读入手,通过对甲骨文辞例的探讨,,并结合古器物形制,释得前揭三字与Kou、Diao字均为钲的象形字;并进而考得Kou所记录的国族名就是后世所谓的狄族;Kou、Gong、Diao为“呈”的古字;释科Fou当隶作铿,读为“政”,训为控制;为《说文》“Sheng”字或体,字像人双手持一“钲”形农具芟草伏,确为“芟”字异体,只是该字所从的不能视作“殳”字。  相似文献   

11.
论伊尹     
伊尹是我国历代人们争相传颂的商代开国贤相。几千年来,人们关于伊尹如何辅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易·革》)问题,如何以立德为治国之本问题,其志如何影响后世问题等,记载零乱,甚至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本文对此,试加论述。一、伊尹确有其人“伊尹”二字,在甲骨文中屡见不鲜。有称伊尹为“黄尹”的,郭沫若释称“黄尹”即“阿衡伊尹”之意;有称“寅尹”的,古读“寅”亦如“伊”;有称“伊(?)”或单称“伊”的。据《甲骨文编》卷八·一第三四○页记载:“甲五六四伊尹,甲七四四伊,甲八二八伊(?)即伊尹之别称”等共二十三处。又据《王国维遗书》第二册《观堂集林》卷九史林一第十页记  相似文献   

12.
“韵”的本义为声音的和谐,引申为“韵部”“韵脚”以及诗歌等义。唐宋文献中主要为“押韵”之“韵脚”义,也常借指诗歌。而“联”的意义通常用“句”、“联”、“秀句”、“句图”等表示,虽然也有用数词加“韵”表示类似“联”的用法,但必须有具体的语境、语义提示,而且“韵”的基本意义仍为“押韵”之“韵”义。另从文献流传方面看,司空图的《与李生论诗书》的联语数目在宋代是不确定的,苏轼的“二十四”只是与其中一种版本巧合而已。由此,“二十四韵”解为“二十四首诗歌”更为圆融。  相似文献   

13.
释叚     
甲骨文有“(?)”字,写如下图。此字少有人释读。孙诒让“疑是报字”、“又疑为设之省”(《契文举例》下一四);王襄“疑古酌字”(《(?)室殷契征文》考释《典礼》一二);郭沫若“疑是毁字”(《卜辞通纂》考释八九);陈梦家“疑是霓,即雌虹”(《殷墟卜辞综述》247页);孙海波《甲骨文编》(1965)收入附录,编号3661:于省吾释为  相似文献   

14.
张惟捷 《殷都学刊》2013,34(3):1-12
关于甲骨文“(Π)”字的考释甚多,学者多认为是某种疾病,可能与骨骼或疽疮有关,然囿于卜辞记录上的先天限制,目前所见诸说待商榷处仍多,未有定论.根据甲骨文“(Ω)、(Ω)”即“肩”字初文的可信观点进一步申论,指出“(Π)”字从“肩”应即假借其声,并附加区别之点划,属于附划因声指事字,即文献中的”胃脘”字,与“腹”有区隔.在肯定杨安释”助”的前提下,进一步对甲骨“(φ)”字相关辞例作全面分析,并探讨卜辞中从“(Θ)”的“(店)”字.  相似文献   

15.
(音戈)字考     
在第二期的祖甲时代,经常可见如“戊戌卜,贞,王宾大戊,亡祸”(明藏1624)那样被称为“”的祭祀的占卜。在第四期的卜辞中还有“(1)辛酉贞,大乙一牢。(2)二牢。(3)三牢(甲747=合32425)那样对祖先进行“”这样的祭祖占卜。“”字,甲骨文为或,现在诸家都根据罗振玉的解释把此字释为“”。本人在释字上也根据此说。本文将字在各个时期中使用的情况作了系统整理,并试考证其字义。  相似文献   

16.
元魂痕诸韵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里所说的元、魂、痕诸韵,包括《切韵》《广韵》的元、魂、痕三韵,及其上声阮、混、很,去声愿、慁、恨,入声月、没,共计十一韵。上声去声的押韵规律与平声基本相同,所以并入平声一起考察。入声押韵规律略有不同,故单独考察。魂痕在《切韵》《广韵》中虽分为两韵,但从作诗的角度看,只能算一韵,从来没有分用过。韵书之所以把魂痕分为二韵,不是根据作诗押韵,而是为了“赏知音”,指出二者的韵头不同。我们的考察主要是从作诗押韵方面考察,所以把魂痕看作一个整体,即当作一韵来对待,主要考察元韵与魂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货币文字■、■、■的音读入手,通过对甲骨文辞例的检讨,并结合古器物形制,释得前揭三字与■、■字均为钲的象形字;并进而考得■所记录的国族名就是后世所谓的狄族;■、■、■为“呈”的古字;释得■当隶作■,读为“政”,训为控制;■为《说文》“■”字或体; 字像人双手持一“钲”形农具芟草状,确为“芟”字异体,只是该字所从的 不能视作“殳”字。  相似文献   

18.
此文对甲骨文中的三个未识字进行了考释,认为《辑佚》398上的“■”应是“安”字,并通过考察“■”、“■”、“■”三者的用法,认识到在甲骨文中三字应是一字之异体,皆应释为“安”;《辑佚》450上的“”应是“乎■”二字之合文;《辑佚·附录》8上的“■”应是“艾(刈)”之异体。  相似文献   

19.
《中华诗词》2004年刊出了编辑部的《中华新韵(十四韵)》(下简称“十四韵”),这是诗词界改革旧诗韵的一件大喜事,标志着群众性的诗韵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作为诗韵改革的拥护着,除了由衷地拥护,愿说几点浅见。一、“十四韵”比“十三辙”简明却欠宽容旧诗韵(平水韵)不合北方口语,分韵太繁太细,用起来不便,人们早有改革之念和实践。明清以来北方曲艺工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为求曲艺和戏剧唱词读起来上口,选择了押韵从宽的路子,终于在元曲形成的《中原音韵》(周德清撰,已合北方口语)基础上突破了十九韵部的拘牵,通用、并韵现象越来越多,逐渐地形…  相似文献   

20.
诗韵新探     
汉语语音的特点是有声、韵、调;并由此构成音节,以汉字的书写形式加以表示。为了加强表达效果,古往今来的作者在写作文章,特别是写诗歌时,充分调动汉语语音手段,如双声、叠韵、押韵、平仄等等。押韵古已有之,现代诗歌也讲究押韵。故鲁迅先生曾说:“我以为内容且不说,新诗先要有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给大家容易记,又顺口,唱得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