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跨文化传播在全球文化差异普遍存在的现实基础上意义重大,尤其是跨文化传播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助力。一方面,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与共通性并存,跨文化传播的关键是建构文化认同;另一方面,文化具有物质性特征,跨文化传播就是实现文化物的功能性需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从全球语境和理论认识的高度,超越“主体—他者”二元对立的跨文化传播结构,实现文明对话沟通效果的最大化,回归真正集体认同和价值归属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对话体系。超越文化差异的跨文化传播是文明对话转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决条件,其关键是超越文化自我和建构文化认同,实现全球语境下文化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2.
意识形态及其相关信息具有(1)价值观的排他性、(2)话语体系的相对封闭性、(3)解释权的专擅性、(4)行为的向己性、(5)符号表征的自相似性等特性。意识形态及其相关信息认同的复杂性在于其既高度依赖于社会诸种同质性体系,又深受社会诸种异质性体系的排他性冲击。对特定意识形态及其相关信息的认同,关键在于意义认同。意义认同受限于人的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环境因素、早期童年经验、学校教育因素、自然物理因素、自我调控因素等背景因素。在意识形态的同质性体系与异质性体系之间保持合理的张力,形成合理的主体间性,是达成意识形态及其相关信息认同目的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3.
一、走进威尼斯的“清明上河图” 佛罗伦萨与威尼斯是意大利两种城市风格的典型:如果说佛罗伦萨是一个高度政治化了的城市,那么威尼斯就是一个完全商业化了的城市。或者换一个我们在上世纪80年代非常时髦的说法,一个象征了固守于某种政治观念的内陆文明,一个则象征着开放流动式的海洋文明。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国在融入全球化进程的一开始,就面临着一个强大的“他者”———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政治和军事上的落后,使近代中国的民族认同面临尴尬境地:一方面,如果要自强于世,必须全方位地追求现代性;另一方面,如果要保持本民族的独立品格,又需要对带有浓厚西方中心主义色彩的现代性保持高度警惕。对于西方国家所主导的全球化,近代中国既爱又恨,对于自身的文化传统,既忧又憎。处于自我与他者、传统与现代夹击下的这种双重困境,促成了近代中国民族认同矛盾品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江西社会科学》2014,(7):38-46
认同作为关于"我是谁"的理解,在"确立和认证自身"中,"让社会成为自我的一部分"和"将自我视为一个群体的一部分"。在社会转型时期,尽管一元与多元共存,寻求多元社会价值观念之间的共识仍然成为当代社会的当务之急。认同尽管是"内省"的,但不是"私人"的,这就决定了共识体现在众多个体认同的相互作用中。在数字化时代,应该用"对话文明"替代"教导文明"。共识以集体意识的形式成为个体认同的强制力量,与个体价值观念形成共鸣,使个体在认同中形成归宿感。认同与共识相互转化,这个转化的方向与"熵"联系在一起。人文精神作为对生命过程理解的观念体现,是认同与共识转化中保持"度"的根据。认同与共识的转化总与信仰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6.
多元文化主义、文化认同等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包括中国大陆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的热门话题。亨廷顿在他那本在汉语学界深具影响的新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指出:“90年代爆发了全球的认同危机,人们看到,几乎在每一个地方,人们都在问‘我们是谁?’‘我们属于哪儿?’以及‘谁跟我们不是一伙?”’①这一趋势无疑应当被置于在冷战以后的新世界格局以及全球化语境中加以梳理与论析。亨廷顿之所以对文化认同问题给予如此高度的关注,是因为在他看来,冷战结束以后,决定世界秩序的核心力量已经由原来的意识形态对抗(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其实质就是提高公民法律意识的法治社会,而法律意识的提高是实现法治社会的应有之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现代性普遍发展的过程中,在民族意识和利益诉求不断高涨的情况下,各民族的自我认同必须与国家认同、国族认同和国家整体文化认同保持高度广泛的同一性并且要不断深化发展。这是一个必须在现代化进程的全球化大语境中,用现代文化的知识、观念和制度去统领转型期各民族法律意识的现代化并实现社会和谐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8.
十七大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意味着对于生态环境的关注由物质层面推向了精神层面.正在迅猛地改变着全社会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9.
民族团结工作事关新疆的长治久安 ,随着形势的发展 ,民族团结教育应不断丰富内容、创新形式。当前 ,要把强化“四个高度认同”作为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作者结合新疆的实际 ,深入分析了“四个高度认同”的丰富内涵及新疆在“四个高度认同”上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以明确在新疆强化“四个高度认同”是一个长期、细致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文学家派克认为可以从三个角度描绘城市:从上面,从街道水平(StreetLevel)上,从下面。①从上面观察,指站在城市之外,用局外人的眼光看待城市,城市在这里只是一个模糊的存在,一个文化的符码,它代表着与乡村文明相对立而存在的都市文明。从街道水平上观察,是指与城市保持一定的距离,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在对城市进行贴切描绘的同时,保持着清醒的批判意识。从下面观察,则是指发现城市的文化本能,发现城市人的潜意识和内心黑暗,发现在街道上被禁止的事物,这是现代主义的观察立场。采取这一角度进行描绘的小说,…  相似文献   

11.
"东方主义"与自我认同--梁启超中西文化观的再阐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梁启超的一生虽极善变,但是在中西文化相遇的时代背景下,其思想和话语实际上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特征.一方面是以二分法和本质化为特点的"东方主义"文化认知模式,另一方面是在学习西方文明之时对自我认同的追寻,二者之间存在着强烈而持久的张力.此特征贯穿在梁一生中的各个时期,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近代中国思想界的共相特征.  相似文献   

12.
人类由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当下正向生态文明过渡。生态文明孕育并呼唤着生态人生观。作为当代人在困境中的澄明和对传统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主导人生观的扬弃,生态人生观的基本精神将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践履,成为21世纪占主导地位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13.
胡惠林 《社会科学》2008,26(6):166-177
"和谐世界"是我国继"三个世界理论"之后提出的一个具有普遍战略意义的关于世界秩序的战略理论,是在"文明冲突"之后提出的完全不同于"文明冲突"理论的文化战略理论和战略构想.和谐世界是关于世界秩序结构和秩序状态的伟大构想,包含着对整个世界文化秩序重构的文明思考.以建设和谐世界的伟大战略构想为指导,在积极参与新一轮国际文化产业分工体系进程中,建构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的目标体系.站在国家文化战略需求的高度,为新的国际文化战略竞争提供战略力量与合成形态,应当成为进一步深化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4.
微观层面上的族群认同及其现代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族群是近年来国内人类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它的复杂性源于决定族群意识的文化 、历史和社会因素的多样性;同时,族群意识还要受到国家体系的改造,从族群认同到民族 认同的转变与国家权力的影响直接相关。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之间是一种互相取代的关系, 实际上,这两种认同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互相重合在一起了;国家体系、大众传媒以及现代性 的其他因素都会影响族群认同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王福友 《学术界》2002,(4):154-158
殖民化是一个政治学术语 ,能否用在文化领域值得探讨。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大学 ,对内面临着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三种文明阶段间相互交织和融合的现实背景 ,对外面临着发达国家强势文化、语言以及大学模式的冲击 ,这种特殊的境遇使我国大学面临着转型时期的特殊挑战。我国大学对此作出了有意识的积极适应 ,保持并发展着我们自己的特色。不能因为怕“文化殖民”而使得我们自己的大学不敢敞开胸怀拥抱世界先进文明  相似文献   

16.
《琼州学院学报》2015,(1):111-117
中国龙和dragon,具有截然不同的文化隐喻。前者是通天神兽、帝王人杰象征、吉祥瑞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标志,保持着浓烈的文化活力;后者在希腊神话和圣经故事中的形象奠定了其邪恶与凶残的意义基础,在中西跨文化交流时不仅要理解西方文明,而且要努力消除西方对中国龙的文化误读,从而缩小认知差异,彼此理解认同。  相似文献   

17.
政治制度是国家治理的依靠和保障,二者之间存在着一致性和相关性,政治制度的良善、进步、成熟与否关系着国家治理的方向、水平和能力.从卢梭的政治制度论来看,国家治理应遵循的一般原则是:基于民族特点,依靠法治,依赖制度文明,增强政治认同.这些原则实际上是对古今中外国家治理普遍规律的精辟概括,也是对人类政治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经验与教训的深刻总结,与中国共产党当前提出的治国理政理念高度契合,对我们今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作为两个紧密联系的概念,存在着内在紧张关系,但是对于以儒家文化认同为核心的中华民族而言,其实体本身就是一个文化与国家的结合,而嵌入性这个概念可以更好地体现这种联系的独特机制.进入近代,中国原有的朝贡体系崩溃,与世界的关系被纳入到新的现代国家主权体系之中,而全球化所引发的认同碎片化则使原来的嵌入体系被破坏,呈现一种断裂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全球文明倡议作为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的新型国际倡议,以“四个倡导”为主要内容,从前提条件、根本遵循、内在动力与关键路径为文明间交往提供了指引,是一个内涵丰富、层次清晰、体系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全球文明倡议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历史底蕴、以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为理论指导、以中国共产党文明交往思想为理论内核,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一方面代表着中国外交在理念层面的重大突破,在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新动力的同时,推动中国外交向更高层次发展;另一方面也从全人类高度观照人类文明发展与现代化进程,不仅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新范式,而且为构建和生成多元化现代化模式提供了逻辑起点,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20.
对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的基本估计郑庆平(一)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在历史上曾创造出高度的农业文明。特别是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前中期,中国的先民们通过两千多年的生产实践,已形成了一套传统农业的生产技术体系。在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上,曾长期领先于世界。但到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