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言国家必须通过完成两个层面的工作来推行人权保障政策。首先是开发、设计和实施尊重人权和国际法的政策。其次是建立或健全司法或行政机制来使这些政策得到遵守。为此,我们的研究着眼于分析阿根廷采取的一些减贫政策和计划是否受到恰当的监督,以及是否为不当的举措提供了修正的机会。  相似文献   

2.
人权问题是当今国际政治斗争的一个重要领域。各国由于所处的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不同 ,在人权观念和人权政策方面存在着重大差异。这些差异被某些国家所“忽视”,他们别有用心地以人权为“大棒”干涉发展中国家的人权政策 ,企图在国际战略中谋取特殊利益 ,使本来就很不简单的人权问题更加复杂 ,出现人权的国际保护和国家主权不容侵犯之间的矛盾。本文拟就主权与人权的关系问题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一、人权反映主权国家的意志人权是为了实现人的尊严与价值所应当享有或实际享有的权利。任何政党、任何集团、任何团体对人权的存在是…  相似文献   

3.
《家庭科技》2011,(1):7-7
一、热情如火型 在处理和老师的关系时表现得过分热情,今天一个电话,明天一次面谈,所问问题无外乎“孩子最近表现怎么样”,并希望老师对孩子严加管教等等。相同的问题问过无数遍,必然令老师感到无话可说。家长的心情老师能理解,但凡事应有度,过分热情往往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4.
从我国“三农”问题的现状入手,着重对解决“三农”问题的几点政策进行分析探讨,提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新的政策建议:牢固树立起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想;实现我国农村的战略转型;推行以农民参与为主旨的工业化道路;推行以吸纳农民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化战略;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等。  相似文献   

5.
在两岸经贸关系日益深化背景下,台湾当局的“南向政策”与台商的“西进运动”形成尖锐的矛盾,台商对外投资策略决定“三通”已是必然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6.
赵腾  苏强 《浙江社会科学》2023,(6):98-105+159
基于政策创新与政策实施视角,利用政府强基计划政策文件、高校招生文本和录取分数,采用质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混合分析法,对强基计划的实施效果进行系统评估。研究发现,高校自由裁量权是关于强基计划认知与行动差异的关键变量,具体体现在政策预期与实际效果上以及不同执行主体间;通过与之前自主招生政策的比较,强基计划在人才选拔与培养上具有鲜明的特点,尤其体现在特色化、高端化、国际化、复合化的培养模式上;不同省份在强基计划与普通招录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存在差异,尚无法准确判断强基生源的优劣。就长远而言,强基计划需要从政策创新、政策实施与政策评估层面加以优化,厘清政府和高校的职能边界与权责,完善招生办法、考核内容和形式,以增强政策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列宁将从战时共产主义主义政策转向新经济政策称为"战略退却",它包括两个内容:从1921年春从社会主义建设退到国家资本主义、同年秋冬再后退到国家调节商业。苏维埃政权实行这些"退却"是有条件保证的,同时也要注意潜在的危险和困难。当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也是必要的和有意义的实践尝试。列宁的"战略退却"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也对理解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退却"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基本确立了以"省管县"取代"市管县"的改革方向,并已付诸实践,但这一个过程所涉众多,进展缓慢。本文基于政策终结的视角,结合我国当前的政治生态,选取关键性影响变量,以修正的多源流框架分析、考察这一政策现象,对其中呈现的政策图景做出描述,从而预见并指出,"省管县"替代"市管县"的过程是在一个集小胜为大胜的期待和实现中,逐步完成的,但这一过程不会过于平顺,其间有曲折、反复甚至是退缩。  相似文献   

9.
公共政策并非一味寻求创新和终结,而是趋向于维持现状或平稳接续,在地方治理中,后者更为常见.地方治理中的政策接续包含初始接续、二次接续和补丁强化过程.以2017-2020年间G省旅游优惠政策为例,2017年初始接续的动因和条件主要包括目标、来源、决策、经验和基础五个方面;2018-2020年,二次接续出现了政策调整,政策补丁主要是为了应对疫情.研究发现:二次接续是对初始接续的更新和补充,在特殊情境下会产生政策补丁.初始接续需要强有力的领导决策和行动意愿,这一点在H景区的政策执行中体现得非常明显;二次接续则需要良好的治理绩效和及时的政策补丁,H景区在此过程中是受益方.从政策过程变迁规律来看,旅游发展政策会持续调整或走向终结,地方政府需要认识到政策接续的本质是一种学习型政策变迁,这对推进地方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刑事政策与刑法的关系问题是刑法理论和实务界都不可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 ,对于我国刑法学界在这个问题上“刑事政策是刑法的灵魂”的论点 ,笔者产生了质疑。通过对刑事政策本体内涵的探究来阐释这种质疑 ,笔者认为“灵魂论”是缺失法理依据的 ,而且有可能损及刑法的价值和尊严  相似文献   

11.
当下越演越烈的教育拼妈现象,是竞争性教育和家长主义泛滥的产物。教育拼妈和父亲缺席并存,既是男外女内性别分工在教育领域的表现,也在对母职及观念意识进行重构,加大了教育权重,造成母职密集化,强化了母职中限制性的一面。但女性并非完全被动地被定义和被形塑,她们在介入教育的同时,重新定义着母职,展现了新母职意识抵抗对主体消解的另一面相。  相似文献   

12.
《家庭科技》2012,(10):16
心理专家们总结了10个条件,作为隔代家长的资格标准,供祖辈们参考。1.身体健康,精力较好,心态年轻,乐于养育孙辈。2.心理健康,情绪稳定,没有精神障碍或偏差。3.家庭和个人卫生习惯良好,不吸烟,不  相似文献   

13.
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的培养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是一项战略性的任务,因此,从长远发展需要出发,要制定切实可行的青年教师培养规划,并认真抓好落实工作;要严格要求,大胆使用,让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要认真解决他们的待遇等问题使他们安心工作,尽快成长。  相似文献   

14.
土地政策是导致城乡二元结构存在并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依据政策主题与改革重点的不同,中央文件中农村土地政策的变迁可分为农村导向的二元松动城市导向的二元松动以及城乡融合三个阶段。虽然农业与农村在不同阶段相应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无法改变每一阶段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更多支持了城市经济发展的实质,反映出城乡间的非对称互惠关系。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对称的城乡互惠关系,在考虑粮食安全保障、地方政府激励、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遵循土地使用权改革与财产权改革两手抓并以财产权改革为重的总体思路,在承包地、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以及土地征收四个方面进行政策调整与深化,以实现转移农民进城、城市资本下乡、社会贫富差距缩小、国家粮食安全得到保障的帕累托式改革,实现真正的城乡融合。  相似文献   

15.
16.
当前,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公正价值偏离和缺失的现象,强调管制公正、分配公正而忽略矫正公正的现象屡见不鲜.矫正公正能够成立的首要条件是符合社会公正要求的公共政策的制度设计.同时,公共政策公正性的“应然之塑”和“实然之态”与政策的社会公正感和政策外部性密切相关,对政策公正度产生了重要影响.基于二者作为政策公正考量的二维向度,通过公正感危机和外部性困境对于政策非公正的映射,反衬政策公正价值的偏离和缺失.本着矫正公正的理念,提出政策协商的建议和思路.  相似文献   

17.
加强专利工程是我国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战略任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专利,特别是发明专利,是技术核心力的体现,是知识前沿技术能力的标志,也是一个国家和企业创新能力的标志。指出我国专利的现状,令人难以乐观,务必急起直追,迎头赶上世界水平。  相似文献   

18.
政策试验为理解并解释中国的改革创新与治理模式提供了独特视角,但既有研究对改革中不同类型政策试验的具体过程与运行机制缺乏深入探讨。本文基于政策试验的差异化类型属性特征探究其运行机制,并选取教育领域的四项试点改革为经验案例展开比较研究。研究考察了不同类型政策试验的启动机制、行动者角色及关系、扩散机制及约束条件与作用机制,指出行动主体的能动性与制度环境的高异质性在启动政策试验中的重要作用,政策行动者多样化的角色与关系塑造了边界模糊且高度权变的互动空间,由此达成的改革共识通过强制性、规范性或模仿性压力的交织驱动实现创新扩散,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过程模式。  相似文献   

19.
陈远星 《社会科学》2023,(3):106-120
卫生防疫政策作为最古老的公共政策之一,在现代公共卫生体系中仍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我国卫生防疫政策7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我国现代国家建设的一个缩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解读我国卫生防疫政策的变迁,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有助于提高国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风险的能力,更好地实践健康中国战略。基于1949—2021年期间中央层面卫生防疫的政策文本,通过数量、词频的统计,对政策目标和政策工具进行分析和归纳,可以归纳出政府在不同时期的政策部署,我国卫生防疫政策遵循长期均衡和短期间断的非线性变迁特征。政策目标从“传统传染病防治”转换为“突发卫生事件的应急防治”,并逐步升级至“全面健康建设”。政策工具也从“单一”逐步转向“多元”,但仍存在工具使用的片面倾斜、组合不科学的情况。提升政策工具的合理配置,实现政策目标与政策工具的科学组合,是完善卫生防疫政策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20.
高帆 《学术月刊》2020,(9):54-66
减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主题。中国的减贫历程呈现出三个特征事实:减贫在全球范围取得了"奇迹般"成就,减贫成就主要发生在改革开放后的高增长阶段,减贫历程与城乡二元结构转化过程相伴随。为此应在二元结构转化、经济增长和减贫成就之间形成逻辑内洽的分析框架。在逻辑推演层面,二元结构转化通过劳动力再配置效应、农业生产率提高效应、人口结构变迁效应、财政资源配置效应影响农村减贫,前两者意味着经济增长,后两者则体现为扶贫政策,经济增长和扶贫政策相结合是形成减贫绩效的主要原因。二元结构转化影响减贫的四种效应能够得到中国经验证据的支持,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及改革开放后的经济体制转型为效应发挥提供了制度基础。2020年之后,中国减贫战略将进入"下半程",即应依靠常规方式和长效机制的构建来解决城乡相对贫困问题,这在发展思路和政策取向上需要推动减贫战略与二元结构转化的再衔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