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世民与唐代书法文化武原唐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黄金时代,盛赞这一时期书法文化的巨大成就时,就不能不提及庸太宗李世民。李世民是杰出的封建地主阶级政治家,同时,既是诗人又是书法家。关于他的诗歌创作理论和实践,以及在唐代诗歌史上的地位,研究者的论述已经是很多...  相似文献   

2.
黄山短波     
绘画难,书法难,篆刻更难。其难难在篆刻必须同时具备文字功底、书法技艺与绘画技巧。又要把这三者融于方寸之中。用“镌刻”的形式表现出来。“识字”不一定会书法,会书法不一定懂绘画,懂绘画又不一定能捉刀。三者缺一不可。篆刻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其融字、书、画于小小方寸之中,刀痕笔意,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3.
邓以蛰对书法意境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现代美学思想。邓以蛰对书法意境理论的贡献,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就“意境”的构成而言,邓以蛰认为有“形”、“意”两个基本因素;其次,结合书法意境的基本构成,邓以蛰就书法意境美的生成问题,紧紧抓住书法形象抽象性的特点进行了深刻、系统的阐发。邓以蛰的书法美学思想及其史论结合的研究方式,是中国美学史乃至学术史上宝贵的思想财富。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书法学习的角度,探讨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和书法欣赏的内在规律,强调书法欣赏是书法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5.
书圣佳话     
张中华 《快乐青春》2011,(12):11-12
书圣王羲之小时候并没有什么特异的天才,他七岁时开始学习书法,与同学相比,不但毫不出众,甚至还不如人家。  相似文献   

6.
白丽  叶梅 《江淮论坛》2003,(5):141-144
书法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有了实用与艺术的分野。对于书法,有人以“翼卫教经”功用性作为书法的本质,将书统作为书法的根本属性并排斥书法的艺术性,也有人更看重书法的艺术性。其实,这两种看法都反映了儒家文艺教化的观点和儒家如何“成人”的伦理思想。在当今社会,书法因为其实用性的减弱,艺术性的功能在“成人”方面的作用得以加强。  相似文献   

7.
徐朗 《西域研究》2020,(1):140-151+172
西方古典作家曾记载东汉时期马其顿商人来华一事。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不仅据此复原了这些商人所行的路线,还将这条横跨欧亚大陆、连接东地中海地区与黄河流域的陆上商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术语反映出丝绸在古代中西贸易中的重要地位。李希霍芬虽然最先使用"丝绸之路"一词,却并未将它作为研究重点,而且他认为丝绸之路具有明显的年代局限性。但李希霍芬之后的学者如赫尔曼、斯文·赫定等人则直接继承了"丝绸之路"的说法,并推动了这一术语内涵、外延的丰富、扩大,至今已成为古代欧亚大陆东西方之间海陆交通要道的总称和文明交流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8.
唐秀领     
《家庭科技》2014,(5):F0003-F0003
唐秀领,又名唐领,别属往熙堂,1985年生,广西河池人。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作品曾入展河南省第兰届篆刻展、第九届全国书法篆刻大展、第六届全浙书法篆刻展;纪念虞世南诞辰1450周年全国书法篆刻展。第二届全国草书大展。  相似文献   

9.
“良史”之说,最早见于《左传》(宣公二年):“孔子回:‘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书法不隐”也就成为“良史”的最初涵义。所谓“书法不隐”是指按照客观事实的本来面目如实地加以记载,不虚美,不隐恶,不住加主观褒贬。这一概念的提出,不仅为历史学确立了一条根本原则,而且也对史学家的史德修养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史学的发展,历代史家对“良史”这一概念都提出了自己的理解,“良史”的内涵也就日渐繁富,终至形成了一套中国传统史学中集史家、史著、史德于一体的“良史”观念系统。“良史”是中国传统…  相似文献   

10.
2004年元月中旬,笔者为执行由香港特区最高行政长官董建华先生赞助的“香港救助儿童会”捐资项目而访问西安和上海两座城市。因为遭遇春运,故在完成既定任务后得空拜会了几位旅外邑人。其中原籍休宁陈霞、后侨居日本、现任日本东工KOSEN株式会社上海、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所长竹越申生先生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相似文献   

11.
黄庭坚书法的创新精神文师华在中国书法史上,黄庭坚堪称独树一帜的第一流书家;在江西文化史上,黄庭坚是独占鳌头的书法大师,他的书法成就远远高于钟绍京、解缙、朱耷、李瑞清等古代江西籍书家。探讨黄氏的书法理论及书法创作方面的创新精神,对提高我们的艺术修养和书...  相似文献   

12.
鲍捷 《家庭科技》2013,(2):35-35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会不可避免地走下破路,但如果在生活中能常做到以下“十练”,就会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放缓衰老的脚步。练大脑练书法、画画、下棋、弹琴既休闲又健脑,非常适合老人。吃饭时细嚼慢咽,能加速头部血液循环,保证大脑供血量。常叩齿也有同样效果。此外,坚持每天读书、看报、听广播,做读书笔记,或者把当天的新闻和生活琐事记录下来,是锻炼老人记忆力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3.
张绍新     
《青海社会科学》2012,(1):F0003-F0003
张绍新 男,汉族,1954年7月出生,河北省廊坊市人,从小情趣广泛.上中学起他就从师学习小提琴、二胡、手风琴。同时爱好摄影、书法、美术、无线电。至今摄影成就尤其突出。  相似文献   

14.
李隆基和盛唐书法文化武原盛唐时期,书法文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本文拟从政治文化学的角度,论述玄宗李隆基与盛唐书法文化的关系。一李氏皇族有热爱书法的传统。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武则天、中宗李显、睿宗李旦,无一不笃好书法。高祖、太宗、高宗“翰...  相似文献   

15.
评金学智《中国书法美学》王鍾陵虽然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书法写作实践和书法鉴赏传统以及丰富的书法理论资料,但是在一个新时代中建构书法美学体系,并不是对这些资料加以归类和简单的分析便可以做到的。我们所处的当前这个社会一文化的转型时代,要求也提供了研究者们以...  相似文献   

16.
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指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中国书法艺术的国际化必将在中国文化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中国书法国际化的意义、书法艺术目前的生存环境以及书法国际化的路径提出了探索性的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7.
金玉甫 《殷都学刊》2009,30(3):149-151
中国书法具有"艺术"的素质和性质,当我们搁置或忽视其使用性质而专注于其审美特征的时候,当我们以审美主题观照这些特定对象的时候,书法的艺术特质就凸显出来了.一代学者梁启超,书法作为其一生不可或缺的"娱乐工具",对于书法的艺术性有着深层次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书法的优劣要从空间上来认识。达到两维空间层次的书法只有形,而无“气”与“神”;达到三维空间层次的书法步入了俗品之上的“能品”之流,但绝不可步入“黑白灰”三度空间西画理论的歧途;达到四维空间的书法才是上上之品。  相似文献   

19.
朱简     
朱简(1570?-?),字修能,号畸臣,休宁县北门人。幼年读书就能能辨认古文奇字,成年以后,钻研书法、六书及诗文,曾师从陈继儒游学。对字学非常精通,尤其擅长古篆,喜爱篆刻。  相似文献   

20.
人们简介     
《青海社会科学》2008,(5):F0002-F0002
王登昌,男,汉族,字绍毅,号河湟一人,青海省书协会员、青海昆仑书画院书法师。1973年出生于青海省湟中县。自幼酷爱书画,7岁就在家父严格要求之下学习楷书,15岁师从牛子文先生,17岁入王云先生门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