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年来,笔者所在学校通过走访、问卷、校企恳谈会等形式调研了120余家企业,发现现代社会和企业对用人的标准提出新的要求,更关注学生的职业素养.为此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和育人目标也必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从传统的德育教育向市场驱动作出调整和转变.围绕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思路及所达到的目标,笔者所在学校采取以下三个步骤开展养成教育.  相似文献   

2.
林文富 《职业》2014,(8):84-85
本文总结了学校在物流专业建设中的实践经验,介绍了行之有效的校内实训流程。根据广东省对物流专业学生提出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要求,结合江门地区的经济产业结构、用人需求和学校实际,就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如何开发出有效的技能培训项目,以达到人才培养能更适合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的目标,提出了可行性意见。  相似文献   

3.
黄蒙 《职业》2016,(34):32-33
一、职业指导的含义 职业指导指职业中介机构、咨询机构或教学机构通过对求职者(或学生)和用人单位提供职业咨询和服务,帮助求职者(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选择,帮助用人单位招聘用人的活动.  相似文献   

4.
韩德敏 《职业》2016,(31):47-49
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的今天,企业渴求更多的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工人员,因此对从业人员的基本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专门为企业培养技工的技工院校就要结合企业的用人需要,要高度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在课程体系中渗透基本职业素养的教育与训练,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结合技工院校的培养目标与办学特点,阐述了学生职业素养训练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苏宏伟 《职业》2015,(6):50-5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用人单位除了关注专业知识和能力外,更加看重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近几年来研究和实践的热点问题,什么是职业素养、职业素养包含哪些内容、在职业院校学生管理教育中如何找到培养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本文针对以上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技术、技能与职业素养,本文提出在"校企合作、工学一体"基础上要构建合适的校企合作模式,才能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人.  相似文献   

7.
马春远 《职业》2008,(16):63
职业指导是职业学校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它既是学校、家庭、社会紧密联系的中介,又是学校与职业、企事业用人单位沟通的桥梁.作为实习指导教师,到底如何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做好学生就业安置工作呢?  相似文献   

8.
寿祖平 《职业》2017,(27):24-26
当下新闻媒体都在报道各行各业中大国工匠的感人事迹,他们身上那种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无一不是在长期工作岗位中练就的.然而,大多职校教师在教学中只侧重于学生技能培养,忽视对学生职业素养方面的塑造,导致学生踏入社会后产生了各种不良后果.本文首先从职场用人准则和职业素养的重要性的角度分析职校生学习职业素养的必要性,并通过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践行意识教育、以实训为突破口保障养成教育、以顶岗实习为转折点促成升华教育三者有机结合来阐述机械专业课中职业素养的渗透教育.学生只有养成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其步入行业后才有可能磨炼为一名合格的工匠,直至成为一名大国工匠.  相似文献   

9.
沈玉梅 《职业》2011,(12):145-145
职业素养是社会和企业选用人才的第一标准,中职学校作为中职生走向社会的桥梁,本应保证学生向职业人的顺利转变,但社会现状并不如此。在就业市场上,出现就业链条不畅和循环不良的状况,主要原因是学生的职业素养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不相匹配。因此,对学生职业素养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进而对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提出建议和措施,保证学生顺利求职,使人才供需双方顺利对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丽娟 《职业》2017,(3):50-51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职教兴起新的一种教育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它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服务宗旨和培养目标,是探索校企合作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作为培养卫生技术人员的职业学校,笔者院校能否培养出具有较高理论和职业素养的卫生人才,能否使培养方向更加适应和满足用人单位对卫技人员的职责、技能和素质要求?诸多问题迫使我们尝试和探索工学结合教育的新模式.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工学结合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一些阻碍,例如:配套机制不完善,学校与企业管理层的教育观念有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较低和职业理念缺陷等.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就影响的因素和如何采取措施提高教育质量提出如下分析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孙建萍  雅梅 《职业》2016,(3):137-138
具有良好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既是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是行业、企业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标准.本文探讨了将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相融合的途径,介绍了实践探索经验,以期与同行分享,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2.
为了进一步加强中职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笔者所在学校开设了<职业素养>课程.目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质.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意识、社会意识、成长意识和创新意识,为他们参与今后的职业竞争打下良好的基础,首先要在课堂教学的评价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其重要方法之一就是采用"学生互评"的方式.  相似文献   

13.
职校在人才培养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精湛的专业技能,这是毫无疑义的.然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也同样重要.因为,优良的职业素养,对职校生的职业人生顺利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职校班主任在学生职业素养训练中起着特殊作用.在教育训练内容、纪律管理上应注重职业素养训练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本文对班主任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用人企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职业素养要求的提高,单一拥有学历的毕业生已不能够满足社会需要.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为汽修服务业带来了空前的良机.本文主要分析了汽修这一行业职业的特点,对职业院校汽修专业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徐波波 《公关世界》2024,(2):181-183
在全球教育大格局和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通过构建学生职业发展需求与企业用人需求相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生职业价值观相融合、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与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相融合的职业素养培育体系,解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职业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在改进优化过程中突出立德树人的教育价值,帮助高职院校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提高人才供给的质量和效率,促进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和职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马利婵  石全波 《职业》2017,(33):79-80
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北京非首都功能的不断疏解,企业对相关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要求不断提高,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已经是每个用人单位人才选拔的基本条件.作为专门为社会培养从事生产实践活动或服务活动、管理工人以及其他劳动者的技工类院校,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学生做到可持续就业和学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以满足社会和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笔者以化学分析与检验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为例,阐述技工院校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提升探索路径和反思,希望能为技工院校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提升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由于大学扩招出现了上大学容易但就业难的问题.但与此同时好多用人单位又迫切需要懂技术、能吃苦、会干活的技术工人,所以这给培养技术工人的职业学校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职业学校该如何抓住这个机遇,进一步做好各方面的工作?职业学校发展过程中又面临哪些问题?本文在此与同行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8.
高职学生能否在职场取得成功,不仅取决于他的知识和技能是否扎实,更在于其职业素养的高低.目前,高职生的整体素质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其最大不足是敬业爱岗、踏实肯干、与人合作等职业素养欠缺.因此,如何做好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工作,是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更加为社会所关注。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维度,大学毕业生的非专业素养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加强非专业素养培养,有利于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增强人职匹配度,进而缓解就业压力。针对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发现,大学毕业生与企业对各项非专业素养重要性的认知顺序基本一致,但对于价值观念和能力体系认知存在差异,大学毕业生认为能力体系最为重要,而企业却认为价值观念最为重要。大学毕业生非专业素养具备情况与其职业满意度、用人单位用人满意度都呈显著正相关。要从学校、社会、家庭、大学毕业生自身四个方面加强工作力度,着力提升大学毕业生非专业素养。  相似文献   

20.
吴颖娇 《职业》2016,(3):130-131
本文阐述了中职生职业素养概念和初级药品购销员应具备的职业素养.通过探讨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学生职业道德、就业创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等职业素养培养的一些做法及成效,初步看到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相辅相成的效果.本文的研究结论,或可在中职学校全面推广在学科教育中如何渗透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提供借鉴,为中职学校教育和学生培养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