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西深度报道比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深度报道 ,是一种深入揭示“新闻背后的新闻”的报道。中国的深度报道虽然受到西方深度报道的影响 ,但更多的是受自身深厚的文化背景制约 ,故在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与西方不同的特色。本文拟对二者的不同风格与不同的源流作一番比较。   一、背景式写作与述评式写作 :两种不同的风格  深度报道的旨趣不在于报道 ,而在于解释。按美国新闻学者麦尔文·曼切尔的说法 ,它旨趣就是“阐明和解释”。“人们并不仅仅满足于知道发生了什么 ,他们还想知道这些事为什么发生 ,它们意味着什么 ,结果又是什么。”[1 ] 正因为如此 ,人们又往往将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2.
突发性事件,指突发性的人为的社会事件 (如重大刑事案件、责任事故)以及不可抗力引发的自然灾害(如水灾、火灾、地震等).这类突发性事件因其意外暴发、具有突然性、震撼性、负向性,极受社会关注,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如何抓好对突发事件的报道?笔者认为,具体操作中,必须把好以下几方面的原则.  相似文献   

3.
樊鑫 《兰州学刊》2002,(3):78-79
翻开2001年底的报纸、杂志,最抢眼的字眼莫过于WT0,最引人注目的话题莫过入世.针对盼望已久的入世,大大小小的媒体,形形色色的报道,方方面面的话题,从衣食住行到产业发展,从"绿色壁垒"到技术封锁.新闻媒体在宣传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同时,也将一个五彩缤纷的新闻世界推到了人们面前.  相似文献   

4.
专栏,在报纸版面上发挥着突出版面思想、突出中心工作、增加版面信息量、美化活跃版面的重要作用.研究报纸专栏形式特征和办好专栏的路径,对提高报纸的宣传引导作用和提高报纸的质量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5.
马国权 《兰州学刊》2003,(5):208-208
一、常规经济报道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 ,普遍不“深”、不“新”。其表现形式为一厂一店 ,一事一报 ,一项一报等等。其问题主要反映在人云亦云、鹦鹉学舌 ,被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等方面。第二、思路绝对化。其表现形式为非黑即白 ,非此即彼。这种思路不能辩证地看问题 ,缺乏思辩色彩 ,容易绝对化。比如关于企业破产、兼并、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农民外出打工等 ,对不同对象来说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 ,其好坏不是绝对的。对这些内容的报道 ,就不能简单地下结论。第三、语言枯燥、乏味 ,形式呆板、拘谨 ,内行不愿看。其原因是由于记者在写…  相似文献   

6.
论审美体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验是美学,尤其是艺术美学中的核心问题,是贯穿于创作、欣赏、消费及传播之始终的精神活动。每一种体验都是在生命的连续性中产生,并且共时性地与其自身生命的整体关联。体验的操作具有明显的回溯性和超越性:既是对生命的返回,又是对生命的超越。审美体验在建构艺术的价值和意义的同时,在更高的程度上,也确证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建兰 《兰州学刊》2000,(3):76-76,5
一、要依法进行新闻批评报道舆论监督必须依法进行,不能有悖于法律。这是舆论监督必须遵循的原则,因此,记者、编辑首先必须懂法。新闻报道所面临的社会各个领域,一般都有各自的法律条文。作为记者、编辑不可能十分熟悉各行各业,更不可能对这些法律条文了如指掌,但有一个原则必须清楚,就是要弄清这些地方有哪些法律、法规,以法律为准绳,对批评对象的作为或不作为及批评报道本身作出判断。如果批评报道与法律相抵触或无法律依据,就会惹出事端,引起官司。近年来,兰州市的房地产开发很热,一些投资商看中了城区黄金地段的河、洪道开发。有关地方…  相似文献   

8.
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思维是在一定的方式下进行的 ,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又与他的知识、观念、思想、情感密切相关。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 ,改革开放大业的不断深入 ,人民群众精神文明需求的不断提高 ,要求新闻记者必须改变不适应当今时代的思维方式方法而采用新的思维方式方法。舍此 ,很难写出高质量的新闻报道。那么 ,新闻记者的思维方式方法有哪些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和广大读者需求而迫切需要改变的呢 ?从当前一些新闻传媒的报道实际来看 ,笔者认为主要有三 :其一 ,片面化的一因一果思维。这种思维方式 ,对事物因果链条…  相似文献   

9.
全媒体的实现强调媒介与人的紧密关联,"体验"则成为这种关联的重要呈现。全媒体体验从人的主体性出发,其既是人对于外界事物的直接反应,也是人与事物互动产生的身体和心灵状态。对全媒体的认识可以超越媒介功能,转变为人与全媒体共享时空的整体"生命之流"。全媒体体验从感觉经验出发,开辟了审美实践的新路径,打开了体验者新的生存空间。文章探讨了全媒体体验作为身体体验、情感体验和生命体验的审美类型,以探索人通过全媒体实现审美的新路径,试图为新技术引发的媒体生存变革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0.
论民国时期苏南思想观念嬗变的特征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上海思想观念嬗变的辐射 ,民国时期苏南地区的思想观念也悄悄发生了嬗变。在以往探讨其外在表现文化观、日常生活、社会思潮、精神风貌嬗变的基础上 ,本文探讨了其嬗变的特征 ,把其特征归纳为以追求真善美为内容的开放性 ;以开放与媚外同在、文明与落后并存、率先与滞后相伴为表现的杂糅性 ;以及无论是区域还是阶层上的差异性。民国时期苏南地区这一思想观念的嬗变 ,尽管良莠并存 ,但思想观念中提倡西学的文化观有利于区域民主政治的确立 ,日常生活行为的趋时化刺激了苏南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 ,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为区域的发展注入了发展的内在推动力。对该课题的研究 ,有利于我们对思想观念的变迁作历史的沉思 ,如何把握思想观念变迁的“度”与“限”是关心民族振兴、国家兴亡者所需思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冯建华 《云梦学刊》2013,(5):146-148
“中国梦”已成为我国主流媒体新时期的首要宣传任务。只有正确理解新闻媒体与“中国梦”的关系,才能增强报道工作的自觉性和创造性。当前,“中国梦”的报道,既要防止出现“空洞化”,又要防止“碎片化”。只有站在历史、国际和发展的视野,采取虚实结合、点面结合、以人为本、突出特色等策略性原则,“中国梦”的报道才能真正起到凝聚人心和振奋人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经新闻明确了自身的角色定位,及时反映市场变动,记录社会发展成就,反映经济领域的重要问题,其发展始终与市场经济同步而行,与我国的现实经济情况相符。自改革开放之初到新世纪,财经新闻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新闻报道都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和丰富的历史内容,不断地创新,逐步获得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3.
杂文是直感的生活体验;杂文家的生活体验表现为直觉和领悟;杂文要干预生活需能引起读者共鸣。  相似文献   

14.
盖光 《学术研究》2007,42(3):116-120
生态审美呈现人的复合性生命体验形式。生态审美体验从人与自然生态的互动共生条件下活化生态性生命体验,以促发人的生态性生存,这既是对人的现实生存的关注,更是对未来生存的关怀。生态审美体验视和谐性为人的根本生存方式,视爱意生存为人类文明的生存结构,并强调人应该在自身与自然的双重解放中走向人的生态性生存。  相似文献   

15.
郑浩  胡正明 《东岳论丛》2004,25(5):152-155
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 ,催生了消费者对体验的需求。在体验经济时代 ,保持现有价值顾客的忠诚并吸引新的顾客是企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顾客资产的价值体验模型以吸引和保持盈利性顾客为目的 ,以细分价值顾客为前提 ,以提供给价值顾客以相应的价值体验组合为手段 ,从而达到了顾客资产运营的目的———顾客资产的保值与增值  相似文献   

16.
17.
随着电视业的蓬勃发展 ,中央和省级电视台节目面临严峻挑战 ,地市级电视台应从改革报道内容和形式入手 ,强化报道服务功能 ,改进采访作风和方法 ,构建地市级电视台的报道特色 ,求得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新坐标。  相似文献   

18.
体验经济中体验效果的分析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验经济的概念传入我国后,已有不少学者对其特征及与传统经济的区别进行了介绍.本文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影响体验效果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个影响体验效果的分析模型.其结论是体验效果与人的个性、经历、体验环境成正比关系,而与体验频率成反比关系.  相似文献   

19.
深度报道是相对于一般的反映性、动态性报道而言的 ,主要指对重大社会问题或重大新闻事件进行广泛跟踪、深入剖析的报道。深度报道的主要特点是以长篇报道或多篇连续 (系列、组合 )报道的形式 ,全面说明新闻事件的因果关系 ,充分剖析新闻事件的矛盾特殊性 ,并揭示它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预测它的发展趋势。1从 80年代至今 ,深度报道作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报道方式 ,曾一度使报纸媒体在与电视等多元传播媒介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然而 ,随着受众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关注程度和参与意识的提高 ,随着媒体竞争的日趋激烈 ,特别是号称“第四媒体”的网络…  相似文献   

20.
具体的审美体验产生于美的形象的形成过程之中,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欣赏也可理解为审美主体的自我欣赏,即个体的人站于族类立场上的孤芳自赏。审美主体通过感官与想象从对象世界中体验到自身的生命活动,成为对象性存在和对象的“生命表现”。而以偷窥为视角,作为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契链点,它们之间的和谐则为之打破。偷窥中的体验冲突是它内在的关系模式,故审美主体的审美体验则以心灵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为一方,以心灵的产物为另一方,二者之间的对立程度的深刻和尖锐使任何消除这种对立的希望都变得沉重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