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成玉 《社区》2013,(35):20-20
路过一个工地,几个民工吃完饭,聚在一起打牌,每个人面前堆着一堆面值很小的角币。“要是每月给我们发两倍的工资,那我们打牌就不像现在这样缩手缩脚了。”“是啊是啊,那就妥妥的了。”  相似文献   

2.
您是否有过这样的时刻,某一天你爱人突然在你面前,使你感到眼睛一亮,甚至会有“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其实爱人还是老样子,可在你的心灵上却产生了一种新鲜感,有一种强大的吸引力。这种感情与母子之情、朋友之情不同,它是建立在性意向基础上的、男女双方的性特征在某一时刻产生出来的一种特殊魅力。  相似文献   

3.
以文本细读为研究方法,分析了张爱玲小说中具有古旧风韵的“居室经验”,指出其“居室经验”具体体现为败落的家庭生活场景、旧势家族的“礼仪道德”以及冰冷的人情感受,所以,“居室经验”是张爱玲小说中最有意味的部分,也是其民间姿态的一种坚守方式。  相似文献   

4.
许松涛 《社区》2014,(14):47-47
邻居家的石榴花冷不丁,吐出星星点点的红,一簇簇火焰似的,把一棵碧绿的树装点得珠光宝气,分外妖娆。  相似文献   

5.
香港作家李碧华的作品中有着浓郁的禅宗意味,尤其是有关"寻找"的理念,15年来,渗透在她的每一部作品中.寻找,找的是永恒的精神皈依;找的是灵魂的虚静之境;找的是心灵的彻底解脱.寻找,象征着她矢志不渝的追求和无止找寻的创作轨迹.  相似文献   

6.
李碧华小说<胭脂扣>发表有年,其所引发的关于香港历史、文化怀旧的讨论经久不休.离析其人物身份、物件象征以及历史时段发现,李碧华只是巧妙地借用一个传奇和诡异的故事外壳,以硕果仅存的香港旧物陈景来敷衍一段猎奇的历史,从而成功地将<胭脂扣>变成了流行文化的卖点和消费文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李碧华作为当今炙手可热的畅销小说作家,她的小说无论在宣传推销方面还是在电影改编方面都非常成功,在通俗文学界占有一席之地。但各界对她的评价不一一,有人说她的作品低劣不堪,也有人说她的作品带有丰富的寄寓性,“是一般言情小说所不能比拟的”。她小说中的情境多是孤寂冷清的,人物多陷于孤独的人生困境,充满了生命存在的孤独感。李碧华...  相似文献   

8.
李碧华小说《青蛇》是一个现代女性主义者讲述的爱情故事,它颠覆了传统小说中男权意识的叙述模式,展示了新的女性主义视角,对传统的男性中心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而徐克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青蛇》,刻意削减了原作对男性的批判,更加注重对包括男人和女人的"人"的内心解读,在相当程度上重构了《青蛇》的性别主义主题。  相似文献   

9.
通观张爱玲的小说,在她肆意勾勒出的情爱魍魉世界里,总是把笔触伸到人的灵魂深处,把隐含在内心的欲望赤裸裸地挖出来,其笔下展示了等价交换、欲大于情、一时贪欢却推卸责任的畸形婚恋。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与毛姆的两相比较中可揭示出张爱玲的现代性的发生与具体内涵;而通过对张爱玲与卡夫卡的比较,则彰显了张爱玲的现代性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1.
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从三个方面解读鲁迅和张爱玲,即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和作为“野心勃勃”的职业小说家的张爱玲、个性迥异的创作主题、大相径庭的关注对象。  相似文献   

12.
丁玲、张爱玲深切体察女性在男权社会中所处的物质与精神双重困境,贴近女性现实的生命状态书写妓女形象和卖淫问题,塑造出复杂暧昧、主流话语难以定义、规范的妓女形象。她们的创作既逸出了国家、民族、社会等宏大叙事话语之外,也颠覆、解构了男性作家所创造的妓女叙事模式和叙述话语,打破了高等妓女是个人品行堕落腐朽、底层妓女是无辜的牺牲品的两极分化式认知模式,转换叙述主体,改写男性的有关妓女生活愉悦/危险的话语内涵。  相似文献   

13.
蒙顶山海拔1400多米,山上草木葳蕤,古木参天,气候十分湿润,天气复杂、多变,当地人常用“蒙山天气喜无常,一日三变小孩脸”之说来形容。在风光旖旎的川西蒙顶山上,一口千年古井常年被石板盖着,因为传说井盖“板揭即雨,板盖雨停”,神奇无比。人们为免遭雨淋,所以轻易不敢揭开井盖。  相似文献   

14.
奥斯丁和张爱玲两位不同民族、时代的女性作家分别在《傲慢与偏见》和《倾城之恋》两部作品中从特有的女性视角出发,表现了丰富的女性意识和女性特征。两部作品有着共同的创作主题:爱情与婚姻,并都体现了作者对同时代女性生存地位的冷静思考与深切关怀。尽管伊丽莎白和白流苏两位女主人公女性意识的觉醒都有其不彻底性,但她们与男权中心的世俗观念的抗争体现了女性争取话语权的重要步伐。  相似文献   

15.
《色·戒》是张爱玲后期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小说以冷峻的文笔和出色的心理描写揭示了乱世中复杂的人性和情与欲的冲突。在风云动荡的大时代里,张爱玲依旧给自己的人物留下了人性的空间。  相似文献   

16.
南宋诗人杨诚斋,名万里。他任地方监察官时.到一郡巡察。郡守设宴招待,官妓叶少唱《贺新郎》一词助酒。唱到其中“万里之帆何时到”一句时,诚斋应声而曰:“万里昨日到。”由于词中“万里”与杨万里名巧合,这官妓似直呼其名,大不敬。郡守一怒,把官妓关了禁闭。  相似文献   

17.
通过探索长沙城中“井”的民俗功能的变迁,揭示城市社会的转型。在传统社会,古井帮助构建了古代城市社会的基本结构,反映了城市社会传统秩序。作为现代文明标志之一的自来水在城市出现和普及,以及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古井的民俗功能开始弱化并进而全面退化。然而,当自来水水质受到质疑时,人们重新唤起古井情怀。  相似文献   

18.
李碧华在解读正典时,从异质的身份出发,消除正典文化本身被过度意识形态化和道德规训化的部分,呈现出正典不曾被常人发现的部分。李碧华对正典文化批判的同时,连同对依附于正典文化的权力、道德、爱情、人性等都进行了扫荡,达到了祛魅、消解的效果。在解构正典时,李碧华成功地运用了戏仿、反讽等手法,同时在文本中构建隐喻关系,形成复调文本,提供了多重考察角度。  相似文献   

19.
李碧华在香港文坛上享有“奇情才女”之美誉。她的小说创作打破传统的叙述模式,写作笔法夸张、荒诞、诡异,对人物所生存的时间———前生、今世、来生———进行拼贴,并通过生存空间的挪移,来展现人物的悲情命运。这种时间与空间相互转换的叙事机制,带有很强的传奇性与幻灭感。李碧华借助对时间与空间的把握来传达浓烈的怀旧气息,甚至是一种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相互交迭的宿命意味。  相似文献   

20.
曾有论者将鲁迅的"故事新编"和李碧华的"故事新编"予以比较论述,认为李的作品在语言风格和对于人性、世界的犀利透视上和鲁迅有所相似。然而,李碧华毕竟是置身于现代社会一个大都会的作家,她的文学观也深深地印上了那个社会与城市的烙印。所以,金钱、权力成为了她笔下常见的诱惑之物,很多的对于人性真诚度的怀疑也在笔下流露出来。现代的思想借古代故事的躯壳来表现,让很多读者有了感同身受的体验。作者以《青蛇》的创作特色为切入点,分析香港言情小说作家李碧华"故事新编"小说的创作特色,揭示李碧华的言情小说别于他人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