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真实性原则"对文学创作至关重要,而对历史剧创作来说尤为复杂既要以历史真实为依据,又要受到文学创作的特殊规律的制约.打上了时代烙印的历史剧创作,在虚构艺术上有三重约束历史真实、现实意蕴和审美需求.<汉宫秋>对这三重约束作出了选择当历史真实和现实生活构成矛盾时,以"现实意蕴"为其虚构准则;当历史真实和艺术创造的特殊审美规律的需要相抵触时,则偏向于艺术创造的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2.
"中间人物"是"十七年"小说创作中的一个特殊存在,作为一个文学族类,构成了当代中国文学的一道亮丽景观,但从现象形态与创作主体角度审视,反映了那个时代作者的一种言说与形象表达,也是当时有见识的作家们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客观认知与艺术解读,是特定历史语境下作家感知生活、表现文学"人学"思想的一种话语策略。重新审视这一现象,或可使我们重新认识那个历史时段文学的创作价值。  相似文献   

3.
当代政治运动是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活动.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创作的重要现象之一不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政治化对于文学发展的影响与制约,而是作家站在新的时代起点上,把当代政治运动中诸多历史事件纳入文学的叙事.在具体的论述过程中,主要澄清当代政治运动的概念,深入理解当代政治运动与文学的紧密联系,洞察作家如何叙事当代历史与政治,认为这是对历史的一种经验表述和审美重建,是对作家的创作心态和历史意识地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4.
士在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但是以士人为题材的文学成就并不突出。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吴敬梓作为士林中人,从其不可替代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出发,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心,创作了《儒林外史》,使士人文学题材中内化了丰富的个人、时代和历史文化的涵蕴,构成了一种特殊的小说类型。  相似文献   

5.
五四平民文学观念引导下的乡土小说的崛起,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蔚为壮观的创作现象。它在时代洪流中的发展与分化,形成了人道主义的文学和无产阶级革命性质的农民翻身文学两种走向。这两种社会思潮性质的创作使农村社会问题成为重要的社会舆论,推动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变革。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几经徘徊,终于进入了全面腾飞的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当代文学创作也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新时期。时代在变革,文学也在变革。古希腊辩证法的奠基人赫拉克利特有句名言:一切皆流。如果说这句话在遥远的古代就是一种真知灼见,那么就更适用于当代。同过去历史上任何时代相比,当代中国各方面都以空前的高速度和更紧张的节奏向前流动着。变革的浪潮势不可挡。本文试图就新时期文学创作(主要是小说)变革的情况谈点“我见”。意在就?于各位专家、读者。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学理所当然地打破了以往固守的片面、保守、狭隘、凝固的封闭体系,进入了探索、开放、自觉的新时代。在这个新的历史时代,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方法,批评方法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作家评论家的艺术个性开始觉醒  相似文献   

8.
魏晋六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变革时期,人的觉醒是这个时代的一大特征。由人的个性意识的觉醒,促进了全社会对人的价值、人生的意义的认识,进而促成了文学的自觉。正是这种对个体生命的重新审视而激发起来的人的觉醒,使得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创作显示出强烈的主体性色彩。人的觉醒引发"文学的自觉",从而导致文学创作、文学观念的自觉。  相似文献   

9.
聂茂先生的《民族寓言的张力》,站在全球化理论前沿,结合中国的特殊国情和本土文化的具体语境,借助于西方话语体系对中国新时期文学进行解读。其既对各个文学思潮中的经典文本进行“解码”,又对各个时期创作群体的特征进行“把脉”式的“阐释”,希望借此获得“历时”的“深度”,一种“共时”的“广度”,以及一种立体的“厚度”。聂茂先生通过这种精细解读,将一堆堆隐藏在材料之下的作品原义最大限度地呈现出来了。在他看来,中国新时期文学创作群体的共同努力,不仅冲击了第一世界文化霸权的“自在预想”,而且修补、充实、拓展和丰富了西方话语体系之本身,中国新时期文学在“世界文学”的大家庭中有着“不可轻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唐朝贞观时期的文学理论和创作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文学现象 ,这一时期既有南朝文学之遗风 ,又有鲜明的文学革新之意识。这一时期活跃在文坛上的作家和理论 ,大都是谏官 ,特殊的政治地位和历史环境 ,促使他们对文学进行了一种深刻的反思 ,这种反思极有时代感和使命感 ,是对新时期文学的一种成功的设计 ,为唐代文学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纵观整个新时期小说创作,现实主义无疑是占主导地位的文学潮流。然而,现实主义小说并非始终是以一种面目呈现于新时期文坛的。概而育之,从新时期伊始到八十年代中期,现实主义创作走的是复归之路。从初始期的伤痕小说到深化期的反思小说和改革小说,现实主义创作在真实是艺术的生命这一真诚艺术信念的引导下,以恢复“五·四”时期初创而在文革期间损毁殆尽的革命现实主义优秀传统为己任,不仅以其与时代生活和人民需求紧密而又生动的美学联系赢得了广大的读者群体,而且成为新时期历史——文化进程的一股积极主动的推动力量。但是至八十年代中期,复归之路走向终结,开放性日渐成为现实主义小说创作不同于以往的新色调、新趋向。此种转变,有其现实的历史和文化动因。  相似文献   

12.
晚清科幻小说是中国科幻小说创作的起点,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过程中受西方文化和文学创作的影响而出现的新的文学形式。与同时期语境中的许多新事物一样,其在承载时代责任、因袭传统创作手法的同时,也呈现出西方和现代的某些元素和端倪。  相似文献   

13.
南非当代白人作家、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库切是一个具有双重乃至多重文化品格的作家,南非的本土文化和欧美文化都在他身上留下了烙印,这种独特的文化品格使得他在创作小说《耻》时采用了一种特殊的叙事策略和叙事视角。从叙事策略上来看,这部小说既立足于再现当代南非生活,又在表现的深度上超越了纯粹南非现实生活的羁绊。从叙事的视角来看,他借对作品的主人公卢里———一个白人殖民者后裔在生活中所遭遇的窘境的描写,力图真实地记录南非消除种族隔离这个特殊的历史变革带给人们的生活和观念上的改变和冲击,其中一个个瞬间的生命感受组成了一种特殊的历史质感。  相似文献   

14.
一人们习惯地把中国文化大革命之后,即从1976年开始日趋活跃的我国文学,称之为新时期的文学。中国新时期的文学,尽管是从文化浩劫之后的文学荒原上起步的,几乎是在与中国古代灿烂文化断裂和与世界文学隔绝的情况下起步的,但是,现实的迫切要求,人民群众思想感情的激荡,作家艺术家某种程度的思想解放,都促成了新时期文学滋生的现实土壤的富饶。一个时代的文学的繁荣,更多地取决于此时此地的现实条件和思想文化土壤,而不一定完全取决于彼时彼地的思想文化传统的悠久和深厚。新时期初期的文学的复苏,主要得力于现实生活的推动。所以,这个时期的文学,在文学发展的长河中,特别是在文学审美特性的创造上,不一定占有重要的位置。但是,在揭示现实发展的轨迹上,在表现人们的心态上,有着无法忽略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延安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构成。从文学发展史的角度看,延安文学不仅是一种历史文学现象,而且更具一种文学精神价值。延安文学精神是文学的时代使命担当精神,是文学为人民大众服务精神,是文学追求朴素与崇高相结合的艺术审美创新精神。延安时期异彩纷呈的文学实践(庞大的作家队伍、众多的文学社团、纷繁的文学期刊、丰厚的文学创作实绩)是延安文学精神形成的文学基础,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是延安文学精神的理论核心。延安文学精神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精神引领,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的一个关键时期,在特殊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文化呈现着多元化的状态.曹氏父子在文学批评方面迭树丰碑,在他们的引领下,创作主体的个性迅速觉醒,促使中国文学进入了自觉时代,文学创作成为了有目的的自觉追求.  相似文献   

17.
唐代任侠风气构成了一种重要的文学一文化现象,并在创作本体与主体两个文化层面上影响了文学创作。任侠风气中表现出的对于勇武豪爽、建功立业、自由享乐等人生理想的追求,参与了文人人格理想、生活理想和审美理想的构建。他们将侠作为一种审美意象,寄托自己的理想、抒发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形成颇具时代文化精神的审美情趣,并由此带来了初盛唐诗歌创作的勃兴、咏侠诗风的高涨和中晚唐豪侠小说创作的繁荣。为唐代文学赋予了新的文学内涵和文化精神,使侠文化在唐代得到了总结提高和发展创变,完成了中国侠由史家立传到文人歌咏的过渡,在中国侠文化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文化地位。  相似文献   

18.
杜文晓 《南都学坛》2014,34(6):48-53
因为特殊的历史地理条件,中国古代诗学很早就出现在越南。古代时期,中国古代诗学深入越南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中,给越南古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的研究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从19世纪末,越南文化第一次碰撞西方文化到越南国家统一之前,出于现代化文学的需要、战争环境及其他原因,中国古代诗学在越南几乎被忽略。国家统一(1975年),尤其是改革开放(1986年)之后,中国古代诗学又受到越南文学研究者们的关注。越南文学研究注重研究中国古代诗学,也是想通过中国古代诗学更加了解越南古代文学创作、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19.
小说的哲理化已经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可以这样认为:它已经和小说的诗化,小说的风俗化一样,成了新时期文学创作中的一种发展趋向。小说创作中哲理意味的加强,是时代生活作用于文学的结果;换言之,它是一种伴随着现代哲学思潮而来的文学现象,是文学与哲学在新的时代里的新的联姻和结盟。另一方面,哲学与文学的渗透,意味着新时期的文学正在不断走向深入、不断走向自觉和开放。因此,较之于小说的诗化和风俗化,探讨小说的哲理化以及由此而来的一系列审美属性的变化,无疑是一项更有价值同时又是饶有兴味的工作。  相似文献   

20.
社会消费的规律以及消费群体的变化,对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潮传播有很重要的影响。随着媒介多样化和传播形式多样化,文学作品的发行、图书市场的导向、读者的消费倾向都会有一系列的连锁反应。"80后"文学现象,具有消费时代文学的各种表征,充斥着奇幻、时尚、疯狂、暴力、抗争、忧愁等描写。面对中国经济社会特殊语境中的新文学现象,文学批评界应了解它的出现和存在,发现它的内在运动规律,而不应该用旧的文学功能、文学本质、文学活动的观念看新的文学现象。"80后"文学凸现了消费时代所特有的生活特色和文化特色,是消费时代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