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修正主义者歪曲鲁迅先生所创造的不朽典型——阿 Q,用它来作为修正主义理论的根据。修正主义及一切资产阶级学者都在阿 Q 典型性研究中贩卖过私货,现在我们又在蒋孔阳先生的“谈谈阿 Q的典型性问题”(载学术月刊八月号)一文中看到了这种东西。对蒋先生的论点我们表示不能同意,特别是,这种论点代表着前一时期典型问题研究中的不良倾向,因之,我们认为有提出来加以讨论的必要。蒋先生在文章中着重提出两点:一、阿 Q 是一个活生生的典型形象,他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不能够仅只从阿 Q 的性格当中,概括和抽象出某些具有本质意义的特点,就轻易地得出结论说:‘阿 Q 是什么典型’”。二、他认为“讨论阿 Q 的典型性问题,还应该把典型性格与阶级性格分开。”对于前者,我们认为,在分析文学作品的时候,应该反对简单化的贴标(?)的办法,应该看到生活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艺术形象的鲜明的个性特征。但是,性格本身不管如何丰富和复杂,它仍有基本的一面;艺术形象的个性特征总是和他的阶级性密切结合的,我们仍然可以根据这基本的方面来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说:这是某某典型。决不能因为性格的复杂性就否认有认识典型基本倾向的可能性。这种说法实质上是典型论中的自然主义和认识论中的不可知论、绝对相对论。  相似文献   

2.
湖北省语文学会第一届年会上,现代文学组对阿Q的典型问题作了讨论。讨论的主要问题如下。1.关于阿Q典型的个性和共性有人认为勤劳、质朴、反抗精神是阿Q典型的共性,精神胜利法是阿Q典型的个性。但是大多数同志认为,典型的普逼意义主要是共性,如把精神胜利法看作是阿Q典型的个性,就会抹杀这一典型的普遍意义。有同志说,精神胜利法是阿Q型典的共性,但并不是共性的全部。因为在阿Q的性格里,还包括流浪雇农的一些阶级特征。有些人认为精神胜利法不是阿Q典型的共性,应该看作是阿Q典型的个性与共性统一表现。2.对精神胜利法产生根源的看法有人认为精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阿Q典型研究中的矛盾与困难在于阿Q自身的性格复杂性。这种复杂性表现为阿Q的思想意识和言行举止有着明显的反常性。阿Q性格的反常性来自客观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作家对阿Q人物性格特征的评价与情感态度。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认识客观现实的一种唯心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其表述的思想内容与实质是封建等级观念。解决阿Q典型研究困难的道路在于要给阿Q的反常性以合乎社会生活逻辑的解释。从社会整体现实的角度来认识阿Q性格的合乎社会生活逻辑的本质意义。  相似文献   

4.
(一) 阿Q究竟是什么样的典型?自《阿Q正传》问世以来,一直在爭論着。从目前討論的进展看来,我們以为,如何正确地理解阿Q典型的阶級性問題,是理解阿Q典型性的关鍵之一。阿Q,就其阶級地位来說,是一个雇农。他沒有家,“也沒有固定的职业,只給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他在人們的心目中,只不过是会說話的劳动工具;人們之于阿Q,“只要他帮忙,只拿他玩笑”,只有在“人們忙碌的时候,也还記起阿Q来,然而記起来的是做工……”。他的可悲的社会地位,我們无需多加說明,只要看看那段关于赵太爷不准阿Q姓赵的惊心动魄的描写就夠了:连姓赵都不准,还要挨打,受訓斥,赔酒钱,还  相似文献   

5.
典型是关系着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典型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然而典型的共性是什么?典型的个性又是什么?迄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为此特做以下探讨。一、典型的共性典型的共性具有普遍性、代表性。鲁迅先生《阿Q正传》里的主人公阿Q就是一个成功的典型。当《阿Q正传》刚刚在报纸上连载的时候,许多人栗栗危惧,疑惑写的是自己,是在揭自己的隐私。冯雪峰说:“在阿Q这个人物身上集合着各阶级的各色各样的阿Q主义,也就是鲁迅自己在前期所说的‘国民劣根性’的体现者。”①可见阿Q这个典型很有普遍性、代表性。那…  相似文献   

6.
馮文炳敎授发表在东北人民大学人文科学学报上的論文“阿Q正傳”,对鲁迅写作《阿Q正傳》的思想情况、阿Q的典型性等問題的論述,很值得商確。这里想就这几个問題提出个人的看法,就商于馮文炳敎授。  相似文献   

7.
<正> 鲁迅的《阿Q正传》是一部誉满中外的伟大杰作。为了总结《阿Q正传》研究六十年来的成绩和不足,开拓《阿Q正传》研究的新局面,山东省鲁迅研究会于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在泰安召开了《阿Q正传》讨论会。会议重点讨论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六十年来《阿Q正传》研究的成绩和不足。关于《阿Q正传》六十多年的研究,许多人认为可分为八个时期。第一个时期(1922—1928),处于对作品的肯定和否定阶段;第二个时期(1928—1936),对于阿Q这个典型进行了讨论,但由于当时对于典型的认识还不深刻,难免有教条主义和机械论的倾向;第三个时期(1937—1949),阿Q的精神胜利法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对它的性质和产生的根源提出了各种不同观点,成为解放前《阿Q正传》研究的高峰;第四个时  相似文献   

8.
文学是人学。塑造人物是文学创作的中心,创造典型是作家孜孜以求的目标。因而,典型问题成了文学理论和美学中的核心问题。古今中外文学理论界和美学界,对此不断进行探索,展开论争,并已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典型性格是个多样性的统一体,就是说,每个典型性格都具有丰富多样的属性(要素),这些属性既互相区别、对立,又互相联系、渗透,并由其中某一主导属性支配统摄,按照一定的结构方式,融合成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即以阿Q来说吧。阿Q性格不单具有精神胜利法这种思想性格属性①,还有作为农村雇农的阶级属性②,有城市游民阶层的属  相似文献   

9.
最近我們讀了《跃进文学丛刊》第二期上周天同志的“典型——阶級性与个性辯証統一”和《学术月刊》一九五八年十月号上无宜同志的“反对阿Q典型研究中的修正主义”两篇文章。两位同志肯定了典型中的阶級性,并結合修正主义者提到的几个人物加以分析;这样就再次論証了一个道理:任何人物典型(即使有的比較复杂)必須遵循“阶級性与个性辯証统一”的原則去考察,才能給予正确評价,抹煞人物阶級性是不可能的。“阿Q”是修正主义者在典型問題上进攻的据点之一。两位同志在論文里都肯定了阿Q的农民身份,分析了他的性格,并且强調了作为农民阿Q所蘊蓄的“革命性”。这就駁斥了錢谷融、蔣孔阳等人企图  相似文献   

10.
<正> 鲁迅笔下的华老栓、阿Q是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的下层劳动群众的典型代表,透视华老栓、阿Q的思维结构,剖析他们思维的主要元素和运行规律,就可以找出一代国民思维方式的共性特征,从中认识鲁迅对辛亥革命的深刻反思,理解鲁迅对改造国民性的探索。1 华老栓、阿Q们的思维结构有三个共同的特征。(一)价值体系陈腐落后人们对世界万物的评判,有一系列价值观念,构成思维判断的价值体系。价值观念的异同,使人们做出相同或相左的判断。华老栓、阿Q虽然经历不同、性格各异,但他们的价值观念,却有四个共同点: ①以儒家理学思想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评判生活是非,产生扭曲、泯灭人性的悲  相似文献   

11.
陈非 《广西社会科学》2006,(11):152-155
以往对阿Q的诸种解释都不能说明阿Q身上所体现的人性的丑陋具有普遍性的原因。如果把阿Q纳入以个体生命为本体的框架中重新进行审视,阿Q的诸种行为方式以及隐藏在这行为方式背后的人性负面特征,则不仅是阿Q所具有,而且也存在于每个个体生命之中———阿Q是人性丑陋的化身。鲁迅正是通过阿Q荒诞的人生结构与变形的精神状态,完成了一部关于人性丑陋的寓言。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以往的<阿Q正传>研究忽略了鲁迅的个体性思想、情感以及艺术追求,从而忽略了鲁迅在<阿 Q正传>中开拓的中国现代文学传统.这种传统主要体现为 一、深广的生活积累 ; 二、切身的情感体验 ; 三、现实的批判精神.它对于当代文学创作的意义在于 作家应该充分调动自身的生活积累和切身的情感体验,从民族的、社会的健全发展层面构筑艺术形象 ; 应该始终从"追寻人的天性"角度对任何束缚、限制人的发展的现象进行批判的审视.  相似文献   

13.
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历来是作家孜孜以求的目标,也是衡量作品思想艺术成就的尺度。一个时代文艺的繁荣,主要取决于作家能否创造纷沓而来、丰富多彩的艺术典型。粉碎了“四人帮”,广大文艺工作者砸烂束缚文艺创作的帮规与帮法,突破了塑造文学典型的一系列清规戒律,创造出一批璀璨夺目的典型形象。它们各以自己的奇光异彩,赢得了广大读者的赞美。 然而,我们也不能讳言,在典型问题上还存在着极左路线的流毒和影响。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把形象的典型性和形象所反映的生活现象的普遍性等同起来,认为只有反映了普遍存在的事物才有典型意义。从而否认了作家反映并非常见的生活现象、乃至偶然事件的权  相似文献   

14.
三月底,本刊举行了一次文学艺术中的典型问题的座谈会,企图就典型问题上存在的修正主义观点及典型问题本身,作进一步的批判和探讨,特邀请本市部分高等院校师生及部分文艺工作者约20人,就典型的意义、典型与个性、典型与阶级性等问题,交换意见。与会者的发言,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对钱谷融先生“论‘文学是人学’”一文,在典型问题上所表现的修正主义观点的批判;(二)对阿 Q 这一典型的看法。对第一个问题,意见比较一致。到会者认为,“论‘文学是人学”’充满着反动的人性论,表现了一系列的修正主义观点。大家指出,人性总是具体的  相似文献   

15.
阿Q形象散论     
鲁迅是我国新文学的奠基人,《阿Q正传》是鲁迅的重要作品。这部小说写于1921年,发表后对我国的革命事业发生了推动作用,对我国新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多年以来,发表了不少研究《阿Q正传》的文章,本文仅就如何理解和评价阿Q这一典型形象谈谈我们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正> 文学的根本特征是通过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凡是文学作品,就都具有艺术形象;但这并非说所有的艺术形象都如恩格斯所说的“每个人都是典型”。而只有那些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生活本质规律的某些本质方面,并成功地运用典型化方法创造出来的个性鲜明而又具有共性的形象,才堪称之为艺术典型。这里,所谓共性,就是一定的社会性和倾向性;个性则是一定的社会性和倾向性的集中鲜明的具体表现。恩格斯说:“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致敏·考茨基》)恩格斯的这段关于  相似文献   

17.
张伟 《阴山学刊》2007,20(1):63-67
申燕的论文《〈阿Q正传〉的艺术缺陷及原因》,试图从艺术上否定《阿Q正传》的价值,批评其杂有许多古文和生僻词,没有统一的个性,灰冷绝望。并进而探讨了其艺术缺陷形成的原因。申燕的分析或依傍前人,绝少新意,或论证乏力,有欠公允。申燕所举古语词大部分都是无可非议的,有的还运用得很绝妙。阿Q之为典型形象,也是不容置疑的。在灰冷绝望的世界背后,有鲁迅的大爱和希望在。申燕对所谓“艺术缺陷”形成原因的分析,也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8.
<正> 一鲁迅在《叶紫作<丰收>序》里说:“《儒林外史》作者的手段何尝在罗贯中下,然而留学生漫天塞地以来,这部书也就不永久,也不伟大了。伟大也要有人懂。”(《且介亭杂文二集》)这末句话真是至理名言! 当《阿Q正传》开始陆续发表,有些人由于栗栗危惧,向它扔石头的时候,茅盾首先发现《阿Q正传》的伟大,认为阿Q是个世界典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颗巨星。并加以严正保卫说,《阿Q正传》“实是一部杰作。”(一九二二年二月《小说月报》第十三卷第二号《通信》)并说:阿Q的诞生,虽“不免有许多人因为刻划‘阿Q相’过甚而不满意  相似文献   

19.
关锡飞 《南方论刊》2004,(12):53-55,10
《阿Q正传》描绘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里,“阿Q”由于受剥削受压迫而要求革命,但又因为受愚弄受毒害而落后,不能真正觉悟,最后还是被迫害致死。《阿Q正传》的社会意义,正是在于画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国民性,反映了当时国民的愚昧和辛亥革命的不彻底,为革命者研究国情制订革命策略提供了极好的依据。阿Q和一切不朽的文学典型一样,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层次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侧面去接近它,有着自己的发现与发挥,从而构成一部阿Q的接受史,这个过程没有、也不会终结。  相似文献   

20.
幽默是《阿Q正传》创作主体的审美态度和审美表现方式。鲁迅个体的生活经历形成了他的自卑情结,这是鲁迅《阿Q正传》小说创作的潜意识动力和幽默风格形成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