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有句俗话“人往下亲”,说父母把孩子从嗷嗷待哺的婴儿抚育成人,待孩子成家立业后,又养育了自己的孩子时,在孩子与父母之间,几乎所有的人首先选择并愿意承担养育责任的都是孩子。因为忙于自己的儿女、自己的事业、自己的……对曾经辛辛苦苦养育自己的父母的赡养就无暇顾及,渐渐的淡了、甚至可以忽略了……似乎父母成为空巢老人理所当然?  相似文献   

2.
常言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人一旦结了婚,就得“养儿防老”,因而,“养老”和“抚幼”成了人一生的基本义务。 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的思想观念里已没有了“养儿防老”的守旧思想,他们之中更有一部分人要事业、要爱情、要婚姻,但就是不想要孩子。这部分人被称为“丁克”一族,这是从美国传来的词,即“无孩家庭”的意思。 “丁克”们不要孩子,不外乎有以下几个原因; 出于工作方面的考虑。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加速了生活节奏和人才竞争,紧张的生存状态使人们不愿意在业余时间为子女操劳费心,他…  相似文献   

3.
男人也喜欢给婚姻套上美丽的光环,完美主妇是他们对女性的期待。但是,美国肥皂剧《绝望的主妇》中Bree对家务、烹饪、仪容都安排得井井有条,脸上始终保持着招牌式微笑,做事总是分秒不差……如此过于精心设计的生活却让她才公倍感压力,他说,“什么时候你能回到坐在公园的长椅上,虽纸盒牛奶、吃汉堡时的样子呢?”其实,很多时候男人渴望完美却被完美所累。如果婚姻生活忆经被另一半安排得滴水不漏,他自然觉得活得像机械人一样毫无生趣,这样的灾难需要双方共同学会拯救。  相似文献   

4.
导语:孩子在他的隐私外围画起了警戒线不少家长反映,孩子大了以后,在家里总爱给自己的抽屉、柜子上一把锁,似乎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有人很形象地说:“孩子这样做,是在自己的隐秘世界外围画了一条‘警戒线’。这条‘警戒线’是包括父母在内的其他任何人都不能随便跨越的,因为孩子的隐秘世界是他们的自由王国。”有家长认为,在父母面前,孩子就不应该有什么隐私。于是千方百计地窥视、猜测孩子的隐私,甚至偷看孩子日记,追查孩子的电话、短信,察看孩子上网记录,甚至盯梢、跟踪……可面对父母的如此“关爱”,孩子们又有他们的新办法了,有调查…  相似文献   

5.
参加孩子学校举办的家庭教育讲座,作报告的是来自著名高等学府的教育专家。开讲不久,专家发给每人一张纸,标题是“你是完美妈妈吗”,下面列出一系列的问题,比如“你每天都关注孩子的情绪吗?”“你经常对孩子夸奖和鼓励吗?”“你在孩子面前是否都展示出最好的一面?”“你时常会把自己的负面情绪带给孩子吗?”等等。每个答案都有得分,全都达到相应的标准才算完美妈妈。  相似文献   

6.
结婚六年,我依旧希望自己能够“丁克”下去,只是母亲却有着些许不情愿。她说:“为了事业,放弃孩子是最不明智的选择,一个女人,如果不能成为一个母亲,这一生都不完整。”母亲所说的这些,我全然不放在心上,心想,有事业有钱多好。  相似文献   

7.
阿丽  布敏  刷刷 《现代妇女》2005,(6):40-42
杨山川和孙燕燕本拥有一个快乐的“丁克”家庭。然而,和所有的“丁克”家庭一样,夫妻俩同时受到闲言碎语的攻击。忍无可忍之中,孙燕燕故意怀孕后流产,而杨山川却采取了更加荒唐的形式——强奸来证明自己的生育能力。最终,一个快乐的家庭就这样在流言飞语和用荒唐的行为中解体了……“丁克”家庭怎奈人言可畏杨山川和孙燕燕是大学同学。1996年毕业后,杨山川应聘到一家媒体公司做编辑,孙燕燕在一家广告公司做文案策划。两年后,他们在双方父母的资助下,贷款买了一套两居室,并携手踏上了婚姻的红地毯。杨山川和孙燕燕都是思想前卫的时尚青年,喜…  相似文献   

8.
“丁克”本来是指有双收入,婚后却不生孩子,强调独立,追求二人世界的夫妇。这种生活方式和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碰撞之后,产生了独特的中国式的有孩子的“丁克”家庭。这些年轻夫妇一般是在已经退休父母的催促下决定要孩子的,由于孩子一出生就由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照顾,所以这些年轻的父母们还是过着和以前一样自由随意的生活,成为中国独特的“双收入,有子女、仍享受二人世界”的新式“丁克”一族。  相似文献   

9.
修女之吻     
张维 《伴侣(A版)》2014,(12):20-20
一位修女上了出租车直接坐在副驾驶的座位上。出租车司机在开车的过程中,总是不停地扭头看修女。修女觉得很好奇,问司机为什么老是这样盯着自己看。司机不好意思地回答:“我很想问你一个问题,可又怕冒犯你……”这位修女笑着说:“我的孩子,你肯定不会冒犯我的!如果你到了我这个年龄,而且一直做修女的话,你就会阅人无数,处事不惊。因为到这个时候你能够看穿一切,洞察一切,不管什么人说什么样的话,你都不会觉得自己受到了冒犯。”  相似文献   

10.
春梦了无痕     
短暂得很,平静得很。 一句分手的话语,就这样轻轻地脱口而出,于是就这样结束了他们之间淡淡的交往。 没有什么太伤心的,就像没有什么太甜蜜的,一切都将重新开始,下一站也许会有爱情,也许没有,而他和她,不会再见。 她还记得接过他的信的那个晚上,有着凉凉的风。“回家再看”。他轻声说,那一刻她无法掩饰自己的慌乱。“你的眼睛很美……”他轻轻地说,她低下头去,不让他看到自己的眼睛,因为并不觉得好看,那一刻似乎满世界只剩下她狂乱的心跳。她记得那封信曾令她的心荡动过,她记得的事情太多了……所以,她有所懊悔的事也很多…  相似文献   

11.
林木 《现代妇女》2007,(4):19-21
倾诉:“被动丁克”,女,42岁,天津某公司职员。天性喜欢孩子,因为爱而迁就,因为爱而成全,15年过去了,终于等到了不喜欢孩子的丈夫父爱觉醒,然而,她却已错过了生育时节。  相似文献   

12.
《社会学家茶座》2008,(3):159-160
据南方网最近报道,被下令下课的电影演员汤唯最近热衷于学习古汉语,拜一位大学教师为师,且颇有心得。她认为自己至少有两个收获:知道了画和诗里都有一项技巧,叫“留白”;知道自己为什么喜欢古人。“现代人都太精明了,”汤唯经常自问自答,“其实他们也并不是天生有心计,他们也是被逼出来的”。“我来上古文课,因为我有太多的问题,不能清楚地说出问题所在,我需要古人的大智慧。“  相似文献   

13.
“这是我找的一份临时工作。”陈玮和王医生就这样攀谈起来。她说她出生在重庆的一个穷乡僻壤,爸爸在她很小时就不幸因车祸丧生。她读到初中二年级时,妈妈也得了重病,因为没钱医治而亡。靠哥哥的接济,她才勉强读到高中毕业。“你和我那去世的老伴还是同乡哩!”王医生一脸吃惊的样子,继而他又沉吟片刻,以一种令陈玮不太明白的语气说:“你跟她,怎么会长得那么相像……”初次见到陈玮的时候,确实让王医生产生了一种不可名状的心跳。他想到了自己的妻子。当他们夫妻行将隆重庆贺45年结婚纪念日时,她竟离他而去……几天后的一个下午…  相似文献   

14.
张伟 《金色年华》2009,(8):11-11
有一些人,极爱自己的孩子,却为此折磨他们。因为担心孩子受到一种叫“网瘾”的东西侵害,这些父母不惜与残忍的力量达成妥协。  相似文献   

15.
到北大去演讲,走在校园里。 “真漂亮,尤其这些大树,真是有乔木之谓也。”我说。 “你到新生入学的时候来看,更有意思,”一个学生接过话,“大树底下全睡了人,老头儿、老太太全有。” 看我没听懂,他就继续说:“都是从全国各地带孩子来念书的,好多父母从乡下来,把攒的那点儿钱全给了孩子,自己既舍不得住旅馆,又舍不下孩子,干脆就往大树底下一躺,躺在这儿陪孩子,多近。”  相似文献   

16.
薇薇: 我上大学的时候谈过一个男朋友,那时候还不懂得珍惜,最终因为自己过于任性而分手,分手以后我才发觉自己很爱他,但是因为自尊心过强,没有回头去找他。后来我又交了两个男朋友,可觉得他们不如他好。前几年知道他结婚了,我感到很痛苦,甚至一度因想不开而借酒消愁。  相似文献   

17.
“每个孩子都有一个精神胚胎,这个精神胚胎藏有心灵成长密码,只有孩子通过自己的体验、感受和思考,才能解开这个密码。”女儿果果刚上小学的时候,老师隔三岔五跟我“投诉”。  相似文献   

18.
孩子的心灵是一部天真的童话,那里面充满了对美好世界的向往,一草一木都是可爱的卡通形象。他们希望永远生活在自己的理想国度里,然而现实却往往打破他们的美好。父母因为心情不好说出一句“我怎么生了你”,可能会让孩子认为自己是个多余的人;老师因为育人心切说出“你怎么这么没用”,可能会让孩子感到自己不行,产生自卑。这样的家长和老师不懂得对孩子言爱,只会粗暴地修理他们身上所谓的“杂枝”。  相似文献   

19.
俞晓红 《金色年华》2009,(11):14-15
为了庆祝儿子10岁生日,父亲带着儿子来到贵州偏远山区徒步旅行。在这里,儿子结识了13个因为家贫上不起学的同龄孩子,并萌动了一个近乎异想天开的想法:省下自己的零花钱,在这里建一所希望小学,让13个小伙伴都有学上。回家后,儿子瞒着父母开始了他的筹钱计划:拍卖长辈们送给他的生日礼物,想方设法哄爸爸妈妈“奖励”自己……终于有一天,孩子的秘密被爸爸妈妈发现了,  相似文献   

20.
人到老年,最关心、最看重的恐怕是兜里的“养老钱”了,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老年人晚年生活的质量。如何科学地支配自己的“养老钱”呢?几年来,我按照晚辈的教法,对自己的“养老钱”进行了“科学统筹”,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我和老伴儿都是退休干部,每月的退休金加在一起有5000多元,而且,我们名下还有多年积攒下来的“养老钱”。我和老伴儿共有四个孩子,现在都已成家另过,他们的经济收入还可以,都不需要我们老两口的“支援”;相反,倒是他们每月还“定量”来“支援”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