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认同与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认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我国民族地区,由于文化的多样性,文化认同的问题更为突出.民族地区文化的认同,不仅指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而且包括对整个中华民族整体性文化的认同.民族地区文化认同对构建民族地区和谐有着特殊的作用,是促进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发展的根基.  相似文献   

2.
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存在建设投入不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流失加剧,西部少数民族学生接受文化教育机会少等问题.影响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繁荣的主要原因是非均衡的、缺乏包容性的传统发展方式.实现发展方式的包容性转向是促进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与繁荣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西北民族地区农村贫困问题是一个多种复杂因素的综合体.自然环境、制度性因素、当地的贫困文化和整体较低的农民素质等都对西北民族地区的贫困有深远影响.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制度性因素是造成当前西北民族地区农村贫困的首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少数民族地区政治文化建设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客观上需要通过政治文化建设来解决民族地区的诸如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政治认同逐步消解,现代政治认同逐步强化;政治人格呈现多重性,并从依附型转向独立自主型;政治态度逐步趋向主流化,由弱视政府趋向政治热情等问题.民族地区在经济、文化、宗教方面体现的现实难题,决定了建设民族地区政治文化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提高政治参与意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建设.  相似文献   

5.
促进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事关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意义重大.当前,促进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面临的主要难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思想观念落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以及境外政治意识的渗透四个方面.为此,应从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民族地区群众素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民族文化相统一、增强抵御政治意识渗透的能力等方面促进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  相似文献   

6.
我国民族地区受自身的地理条件的影响,社区文化建设水平仍处于低层次水平,存在一些问题:对社区文化建设认识不足,社区职能的定位不准确;社区文化建设基础设施薄弱,投入资金不足;人员素质低,服务相对滞后。因此,加强民族地区的社区文化建设工作势在必行。本文着眼于民族地区社区文化建设现状,针对民族地区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创建新型的民族地区社区文化、推动民族地区社会和谐发展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7.
随着旅游业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发展,旅游业已变成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的支柱产业。旅游文化与旅游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尤其是在民族地区表现地更为明显;但近年来,旅游业面临着自身发展过程中与民族地区文化不和谐的问题,因而威胁到旅游业与民族地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论述旅游与文化的关系、分析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文化问题,进而探讨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世博会举办过程中对跨文化对话的思考,对西北多民族地区如何更好地发挥民族文化的价值,实现可持续发展,是颇具启发意义的.本文从现代化进程中民族文化自我边缘化的倾向、民族文化中民间文化的可体验性质、民族生态文化的实践价值三个方面展开讨论,在跨文化交流中如何实现民族文化的价值,关键还在于我们是否以开放的态度来看待差异性文化带来的问题和建设效应.  相似文献   

9.
论民族地区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传统文化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地区城市化进程中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面临着诸多的问题。探讨民族地区城市化进程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和措施,有利于民族地区在城市化进程中保护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使城市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利用同步进行,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邱仁富  黄骏 《学术论坛》2007,30(9):61-64
和谐社会是一个多样性文化共生发展的社会.多样性文化共生发展是和谐社会的本质体现,也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然而多元文化是一把双刃剑,给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注入新的血液的同时也黏附着一些不确定因素;文化和谐是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推进多样性文化与主导性文化的和谐发展是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1.
民族地区市场经济发展是现实中国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从民族文化相关性的视角对民族地区市场经济发展的目的追求、历史条件以及资源等诸多问题展开考察,地域与民族两大主客体因素的融和构成了一定的社会经济过程.发展总是特定的民族的发展从而使得与市场经济发展有关的一切都具有了文化相关性.区域经济与民族经济是同一经济过程中并存的两个方面,本质上要求体现出发展的一致性,惟其如此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与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湘黔桂地区少数民族村寨火灾为切入点,在民族文化与生境相互作用的视阈下,讨论民族文化对民族发展的有效性和局限性,指出文化变迁涉及一系列的社会文化变革,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文化的调整适应可能具有滞后性.湘黔桂地区传统民族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震荡和不适是造成该地区少数民族村寨火灾失控的社会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东北边疆位于东北亚区域的中心地带,不仅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还有广泛的地缘利益,并形成了多元文化格局.因此,东北边疆文化治理问题是国家边疆治理的重中之重.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民族交流交融程度低、西方价值观念渗透严重以及民族地区特色文化强化不到位等原因,导致东北边疆地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程度较低.出台惠民经济政策、普及汉语、加快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抓住学校教育主阵地、增进民族文化提炼和发展,是各民族对中华文化高度认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留”或“走”,是民族地区水库移民关键且首要的抉择.而土地资源、区位因素、社会文化则是安置区选择的主要变量.民族地区的“土地资源”不能简单理解为“耕地”,基于林地、草地、耕地等复合型资源形成的生计方式既多样又复杂,需加以客观认识.选择优越的区位,既可以缓解人地紧张的矛盾,增加就业机会,也有助于改善移民的生活质量及促进社会发展.生产技能与生活习惯、民族、宗教等社会文化因素影响着环境容量,对移民安置地选择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我国西部民族地区是众多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当代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社会文化事业发展上面;西部大开发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以环境社会学为视角,分析民族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双重具象及深层原因,从生存环境、生产方式、思想文化、发展模式和资源配置等方面,探寻导致民族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社会文化和制度设计上的原因与障碍,加强文化引导和环境意识的培养,加快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促进生态环境的公平.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振兴发展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意义重大.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本质是多样资本的建构,经济资本是基础条件、文化资本是价值引领、社会资本是关系网络、象征资本是内涵保证.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多样资本的构建受到民族地区多重地理资本的形塑,包括强国家政策、战略的政治地理资本的驱动,低经济水平、薄产业基础的经济地理资本的制约,弱社会网络交互水平的社会地理资本的局限,以及厚民族文化传统的文化地理资本的支撑.新时代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振兴发展需要重塑惯习,基于"重叠共识"确立职业教育与民族地区共生发展的行动意识,基于"协同治理"发展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双重牵引的行动主体,基于"嵌入融合"采取内塑质量与外拓资源有机互动的行动策略.  相似文献   

18.
民族文化大省建设是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结合云南多民族省份具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旅游自然资源的实际确定的发展战略目标之一。民族文化大省建设内容广泛 ,本文根据近几年有关地区的实践情况从三个方面讨论了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对云南社会经济进步的影响。通过研究旨在说明 ,民族文化大省建设不仅是一个文化建设的问题 ,同时它也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相互联系。民族文化建设只有与经济发展相联系 ,并推动和促进经济建设 ,提高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这样的民族文化建设才是积极的和有意义的。同时还指出了在发展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应该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在多民族地区,因民族文化的差异引起民族矛盾和冲突客观存在,文章从文化宽容的新视角探索民族地区各民族和谐共存的思想文化基础,分析了文化宽容对多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的积极影响,并从多民族地区文化多样性共存与发展、族群交往的心理取向差异以及族群利益的分化整合等方面阐述了文化宽容对构建多民族地区民族和谐共存与发展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孙志伟 《兰州学刊》2004,(4):117-119
依据劳动价值论,劳动是财富的惟一源泉,各具特色的劳动力是经济发展的根本,民族经济除了要发展通讯、电子、信息、新材料、生化医药等现代行业外,还要注重各民族具有的劳动力的特性,从本民族劳动力的特性出发,以建立在独特自然资源和宗教、文化等基础上的特性劳动力为基准,发展各具特色的民族经济,既能保持民族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又能发扬各民族的宗教和文化.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转化民族地区落后的观念,以商品经济的观念,将民族经济融入社会化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