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温淑春 《社科纵横》2011,26(7):54-55,58
阶层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为重要的关系,在当今中国,社会阶层的不断分化,对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把握转型期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特点与趋势及其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对于推动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增强社会阶层的合理流动性,强化阶层分化的向上性,提高社会阶层的认同度,增强社会阶层利益的整合度,不断巩固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动力和发展基础,是现阶段协调阶层关系与促进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现状及其走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即由原来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分化为:1.主体阶层,包括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国家和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商服员工;2.新生阶层,包括民营科技企业创业人员、外企管理技术人员、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3.过渡阶层,包括城乡失业半失业人员、退休职工和防卫群体.未来社会阶层分化发展的趋势在于:一是主流不变,伴随中间阶层的不断壮大,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将逐步从"洋葱头"型向"橄榄型"发展;二是结构多元,社会阶层分层化和群体化趋势日益加剧;三是流动加速,将实现从"身份"依赖到"契约"资格的体制性突破.正确认识并把握社会阶层分化现状及其发展走势,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扩大群众基础、增强阶级基础、巩固执政基础,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3.
农村日常生活在人际关系、婚恋情感、生活消费、日常闲暇、居住空间及社会心理等方面呈现出区隔化状态.仪式性人情中的阶层剥削、婚姻缔结中的阶层位置维系、村庄闲暇中的阶层表征、公共文化参与中的阶层位置展示、生活空间配置中的阶层固化、社会群体意识中的阶层认知是农村日常生活区隔化的实质.农村工业化历程中逐步产生的资本区隔、权力区隔以及两者“结盟”之后生成的阶层流动阻隔之网是日常生活区隔化的缘由.农村日常生活区隔化既是农民阶层分化的表现,又构成农民阶层分化再生产的社会机制.随着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不断固化,阶层流动渠道被阻断,村庄社会秩序将由于“结构紧张”而趋于紊乱.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7,(8):86-88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日益加剧,其实质是社会利益结构的转型,即从建国初建立并维系了几十年的整体性社会利益结构向多样化利益结构的变迁。阶层分化态势下,社会资源占有的新格局必然会带来各阶层的经济落差,引起阶层间利益冲突,利益相对受损阶层会产生心态失衡的现象,滋生犯罪。同时阶层分化加剧社会不公和贫富分化,激化犯罪。分析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恶性暴力犯罪的原因,我们能够清晰感受到社会阶层对立与暴力犯罪的关系,阶层分化是现阶段引起犯罪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阶层间封闭性强化:中国社会阶层流动的新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阶层质的相对规定性明显提高,对于普通社会成员而言,实现向上流动才具有正向和积极的意义.然而,现阶段促进边缘群体突破"阶层边界"实现质的向上流动的力量有明显弱化的趋势.主导阶层与边缘阶层在利益博弈的背景下,阶层冲突有所激化,主导阶层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维护着本阶层的边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利益表达机制;而边缘阶层在利益表达机制缺乏的情况下,不断强化着边缘阶层的边界.当前,我国社会阶层流动总体呈现出"阶层边界"封闭性强化的趋势,而这种趋势无论是在稳定社会还是在变迁社会中,无论是在主导阶层还是在边缘阶层中都普遍存在着.  相似文献   

6.
农村流动人口的阶层化与城市融入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转型以及城市化进程加速,使得农村流动人口的内部已经发生了二次分化。伴随着二次分化,农村流动人口的同质性不断减弱,异质性不断增加。与金字塔中等级层次靠下的农村流动人口相比,金字塔中等级层次靠上的农村流动人口在经济层面上已经融入城市,在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更愿意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7.
论社会分化的三个维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分化是社会学从诞生之日起就研究的一个经典性的问题,但关于社会分化却见仁见智,一般也认为社会分化主要在分层这一维度上展开.本文首次提出社会分化至少有着三个最基本的维度,即社会分工、社会分层和系统功能分化,社会分化在这三个维度上展开自己的丰富内容.社会分工是社会分化的横向维度,是社会分化的基础与前提.社会分层是社会分化的纵向维度,是资源占有的分化标识.系统功能分化是社会分化的深化维度,是现代化的重要形态.文章认为社会分化对社会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正向意义与价值,它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与基本路径,是社会进步程度的一个标志,也是中国社会进步的一种重要推力.  相似文献   

8.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建构了一个大众民主型乡村治理模式——村民自治。这一理想的制度建构是以当初农村社会成员尚未分化的均质性社会为基础的。20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农村社会成员逐渐分化,农村社会中出现了多元分层和分派现象。农村社会成员分化导致乡村治理环境的重大改变,成为嵌入乡村治理的新变量,进而对乡村治理结构产生深刻影响。遭遇社会成员分层、分派的乡村治理,在实际运作中形成了独特的多元精英治理结构,从而实现了乡村政治形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10.
刘少杰 《社会》2008,28(3):46-5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利益关系发生了复杂的分化,这个不容忽视的社会事实引起了社会学界的高度重视,人们从贫富差别、阶层分化、社会矛盾和发展不平衡等多种视角对利益关系分化所引起的社会结构变迁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然而,与社会利益关系直接相关的意识形态变迁问题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这正是研究利益关系变化引起社会结构变迁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试论中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辛瑞萍 《社科纵横》2006,21(7):100-102
社会救助是一种有效的社会保障手段,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对缓解农村贫困问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因此需要不断地对其进行完善,才能更好地发挥社会“安全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村市民社会发展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农村社会传统上是乡土社会,但是在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历史进程中,它已经展现出向现代市民社会转型的必然趋势。本文结合农村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运用市民社会理论从社会自治、政府职能和法治秩序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农村市民社会发育、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论农村政策基础研究--对当前中国农村研究的反思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以实证材料为基础的中国农村研究,主要是以与西方对话为特点的农村学术研究和以总结推广农村实践经验为特点的农村政策研究.这两类研究的共同弱点是,缺乏对中国农村社会状况尤其是其非均衡状况的关注.通过研究农村政策在农村实践的具体机制及后果,以理解中国农村非均衡的内部结构,从而将抽象的中国农村具体化,可以构成农村政策基础研究,从而为农村政策研究提供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4.
张鹏飞  张小华 《社科纵横》2005,20(6):114-115
社会救济制度是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救济法是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国的社会救济制度尤其是农村的社会救济法律制度有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主要对策为一:着手建立官方救济与民间救济相结合的二元社会救济法律体系,充分发挥民间救济的积极作用;二、在科学选优的基础上,制定全国统一的社会救济标准体系的测算与调整方法,通过法律手段加以推行;三、完善社会救济争议处理机制,建立专门的社会保障法庭,适用特殊的社会保障争议处理程序,以更科学的处理社会救济争议,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农村老年人逐渐丧失传统社会尊者优势地位而逐渐沦为社会弱势群体.依据社会支持理论,弱势群体问题不是因其自身原因所造成,而恰是其缺乏必要社会支持的表现.社会支持理论强调通过干预个人的社会网络来改变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困难境遇.因此,建立和完善农业大专院校以及专家学者对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专业性正式社会支持的长效机制;发挥社会工作者及青年志愿者在农村老年社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强化以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为基础的非正式支持,以及增强农村老年人的自养能力,是建构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网络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社科纵横》2015,(3):76-79
中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传统的地域文化和朴素的善恶观念,落后的基础条件等制约着社区矫正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要做好对农村社区的普法宣传;打破地理限制,加强对矫正对象的联合监管;落实工作责任,建立合理的监管模式;探寻村民自治法治之路;建设高素质的社区矫正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17.
吴军民 《社会工作》2009,(23):12-15
一、研究问题 自19世纪例法国经济学家古诺提出弹性理论思想以来,经由马歇尔、萨缪尔森等经济学家发展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弹性经济学及其理论体系。在经济学家那里,一定弹性的制度或规则可以更好地适应并促进经济的动态变化和发展(程崇祯、蔡一鸣,2003)。  相似文献   

18.
对中国农村流动人口"半城市化"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长时间以来,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社会的处境深受社会各界关注.有人认为,农村流动人口的出路是返回农村;也有人认为,城市应该完全接纳他们,使他们城市化.但是在目前的政策和制度设计框架内以及社会结构中,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既无法返回农村,又不能彻底融入城市,而处于一种"半城市化"状态.我们在对温州的抽样调查中,从市民权、日常生活、社会认同和主观体验三个层面进一步证明"半城市化"格局的存在以及可能带来的社会结构性变化.在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形势下,国家应该积极地把推进农村流动人口彻底城市化纳入刺激经济发展的对策中,以便更好地把刺激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解决民生问题与促进社会结构调整有效地结合起来,打破中国农村流动人口"半城市化"格局.  相似文献   

19.
毕天云 《浙江学刊》2008,(3):179-183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民再组织化"运动催生了众多的农村民间组织,科学地认识它们的社会责任有利于农村公民社会的健康发展.本文阐述了农村民闻组织的社会地位,重点讨论了农村民间组织的社会责任内涵、对象和内容.  相似文献   

20.
柳莉 《浙江学刊》2003,1(6):202-207
经济体制改革前 ,中国农村工业化对农村政治精英的构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经济因素在政治精英构成中的作用趋强。在这个过程中 ,作为农村政治精英一部分的妇女政治精英的状况所发生的变化却很少受到关注。本文从社会性别的角度出发 ,运用访谈和个案分析的方法 ,着重论述农村工业化对农村妇女政治精英构成的影响。通过分析可以看出 ,在农村政治精英转变的问题上 ,性别差异依旧显著。农村妇女政治精英构成在农村工业化过程中的变化有其自身的特点 ,农村妇女政治精英仍旧处于边缘化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