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琼州学院学报》2017,(3):108-113
"媒介融合"是近年来学界讨论的热词,传统广播媒体希冀借助新媒体发展契机实现华丽转身,手机电台APP正是基于新技术的支持,实现了传统内容与新兴传播平台的良好融合,其在传受关系、传播渠道等方面进行的探索,给传统广播媒体以启示。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通过分析我国广播发展现状,进一步探析蜻蜓FM、考拉FM、荔枝FM等手机电台在传播主体、内容、渠道、受众等多方面的发展状况,对手机电台在新时代下如何实现突破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东岳论丛》2017,(3):176-180
数字化媒介传播语境下,微纪录片顺势而生。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取代微博和QQ成为人们使用最为广泛的社交媒体,同时成为微纪录片的主要传播渠道,出现了大量专门为视频微信公众号量身打造的生活方式类微纪录片。本文从移动互联网时代新的传播格局和传媒生态所带来的视觉文化语境出发,聚焦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微纪录片的影像表意实践,基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从文化层面分析这一具有时代特色的视觉文化对当代中国的折射与反映。这类纪录片用镜头聚焦当代中国的多元社会与多样人生,记录大时代下形形色色的个体,致力于发现身边的美,传播当代中国人的生活理念和价值观,借助于微信这一社交媒体来观照一个富有时代感的"文化中国"。虽然这些微纪录片生产大多具有商品导向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对于受众有着文化濡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电影的方言译制,是电影与社会建立的各种传播关系之一。由于媒介技术的发展,电影的译制活动日益多样、传播渠道渐趋丰富、观影途径也不再单一,电影的译制特别是方言译制,不再是部分人的专有权利,人人皆有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参与这一过程,共同完成电影的传播。在这一过程中,电影从殿堂走向大众,电影对于大众的吸引,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观看影片,而是其可能带来的各种乐趣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移动媒介作为当下文化研究的生成语境,引起了受众理论的积极关注.移动技术的前身存在于先前的传播、文化以及媒介诸形式中.但是,此一"移动化"--若可如此称之的话--如与当下受众相嫁接,即呈现出独特的样式与日益强化的向心性.过去二十余年中,各类便携式手机与无线技术大量出现,以移动装置应用为核心、不同以往的重要参与过程已构建出新型的受众.此不仅对广大手机受众以及移动媒介使用者来说意义颇大,且必将引发对媒介及其受众的全面重构.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新媒体语境中公益传播所涉及“物质”、“话语”两个层面的基础上,提出了手机媒体公益传播的概念;对比分析国内外公益传播研究现状及趋势。基于话语理论,考察了手机媒体话语传播力的形成过程,探讨了手机媒体公益传播与公共话语空间构建、手机交谈与舆论扩散的关系等内容。研究发现手机媒体强大的话语传播力,为人人参与公益传播开拓了渠道;手机媒体公益话语传播对公共话语空间构建,公共舆论引导有重要影响;手机等新媒体公益传播联通了“个人思想空间”与“公共话语空间”,开辟了构建“和谐公共话语空间”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陈林侠 《中州学刊》2008,(1):237-242
魔幻电影在世界范围内的强势兴起,成为新世纪以来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受西方魔幻电影的影响,东亚电影业也出现了以一股注重魔幻创作的潮流.从文化角度说,东亚魔幻电影在当下出现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集中反映出多元文化杂交的现实困惑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追忆寻踪.它往往触及"非存在"主题,借助仿梦、幻觉、魔幻等特殊的叙事方式,假设臆造出一个主观性情境,并以人物间激烈的碰撞,使观众体验着一种非实存的情绪,传达创作者意向性、形而上的抽象观念.魔幻类型无论是阐述"非存在"主题,还是印证本土文化身份,都建立在一种流行文化的基础上.《无极》等魔幻电影与以《诛仙》为代表的玄幻文学在当下接受渠道中判然不同,这反映出中国影视流行文化的体制不仅与日韩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而且与其他流行文化的传播(如网络文化传播)也有相当的距离.  相似文献   

7.
手机文化传播机制形成路径及其形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手机被称为“带着体温的媒体”。从朋友、同事、家人之间的人际传播,到单位、地区、国家的群体传播及全球传播,以手机为主的移动互联网正式进入了主流媒体序列,重构了各种文化、社会、政治体系内外媒介传播的权力关系。手机媒体技术与传播形态主要体现在媒介形态创新和使用形式创新两个方面,手机文化传播方式的不断创新与普及,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社交方式和消费方式,带来了文化传播的丰富和繁荣。充分的用户基础、快速的技术创新、网络的安全治理、全媒体的深度融合将使手机发展成为最具竞争力、最有传播效果的主流文化媒体。  相似文献   

8.
对政治意识形态、电影艺术和传播效果的审视,在当下的电影批评和电影理论中主要集中于"政治电影"的探讨,但商业化和国际化的背景使其已无法对电影生产的新变革,电影机制以及全球化立场等电影的文化生态进行有效解释。政治传播的范式则提供了全球化背景下探讨具有中国特色电影变迁过程中传播表象与意识形态内涵变化关系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冯小刚从电视剧进入电影的经历赋予其电影强调通俗易懂、注重世俗价值的特征。冯小刚电影携带中国文化传统与当下主流价值观,但在海外难以得到广泛接受与传播。这是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在不同语境的错位所致。在北美市场,冯小刚电影的"非英语""日常性题材"以及写实效果,使之归于艺术电影类型。然而,影片所强调的恻隐之心的道德情感、主流价值观念、特殊群体的集体记忆,会在故事内容上造成文化折扣;"重细节、轻结构""重广度、轻深度"的宏大叙事,又在艺术观念上悖逆于欧洲电影的叙事传统。因此,冯小刚电影缺乏重要的国际电影节奖项、权威评论及学术研究,很难如张艺谋、陈凯歌等进入艺术电影的传播渠道,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他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微信的传播学观照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信已经成为手机用户的一种生活方式,开启了移动互联网传播的新时代。从拉斯韦尔"5W"模式来看,在微信这种基于关系的病毒式传播中,所有对信息感兴趣的人都是传播主体,他们整合手机和QQ中丰富的传播资源,借助文字、语音和视频等富媒体介质,有选择性地将一些碎片化的内容,定向传播给窄化的"朋友圈",以增强人际交流,提高社会"湿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