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颖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3):121-123
肖邦夜曲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影响了他之后整个19世纪的欧洲钢琴音乐。内在的思想情感意蕴与独特的音乐语言的高度融合,贯穿了肖邦的全部夜曲。从肖邦夜曲中,我们可以体味到遐想静谧的画面、诗意盎然的意境、船歌摇曳的节奏、激情和内心风暴的宣泄、意味深长的悲情性独白、悲剧性与英雄性的高度融合。它表现的是夜,但绝不仅仅是"夜",它更表现出了诗人的美感,表现出了"情景交融"的境界,表现出了丰富的和声色彩和精雕细琢的钢琴织体,实现了自身风格的色彩变换。 相似文献
2.
唐志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8(3):119-121
肖邦在他的《夜曲》中,通过属于他自己特性的旋律、和声与织体的创作,在融入自己性格特征、内心情感和爱国情怀的基础上,营造了一个既具有梦境般美丽,又具有强烈爱国情操的永恒的星空,为《夜曲》体裁拓展了完美的艺术情境。理解肖邦《夜曲》的情境,是演奏好肖邦《夜曲》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3.
余志超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9):228-229
本文以肖邦《g小调夜曲》为研究对象,以其中的悲情性因素为主要论点,详细分析了作品中大量存在的悲情性因素,解释了肖邦如何以夜曲这一小型体裁表现出极富艺术深度的悲剧。最后阐述了演奏这部作品的具体方法,以及如何恰当地表现出作品内在的悲情性因素。 相似文献
4.
从肖邦夜曲内在的矛盾性特征入手,论述了《F大调夜曲》的矛盾性因素,探究了作品矛盾性的渊源,依次对乐曲备部分进行了音乐分析.得出此曲以其独一无二的形式表现了作曲家内心无比矛盾的情结——肖邦秉持的创作原则是内容决定形式,他的这一悲剧性内容的表达要求与夜曲的传统形式产生了激烈碰撞,最终形成了极具矛盾性的作品特征。作品因其完美的结构力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对立统一。同时也阐明了其内在的矛盾性因素,详细论述了演奏这部作品的具体方法,以及如何恰当地表现出作品的矛盾性因素。 相似文献
5.
张又丹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4(5):151-154
肖邦的钢琴作品体裁丰富,形式多样,为钢琴艺术创造出了音响和结构的崭新天地。其音乐的艺术特色表现为:如歌的旋律;富有灵性的装饰音;大胆新颖的和声;具有波兰民间舞蹈特色的自由速度,以及前所未有的钢琴上的色彩和音响上的想象。全面而深入地认识和理解肖邦音乐上的艺术特色及演奏特征,是帮助人们对肖邦钢琴作品进行再创造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在肖邦短暂的一生中,创作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崇高的风格、澎湃的激情、鲜明的个性及诗意的语汇,而且,体现得更明显、更引人注目、更扣人心弦的是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的民族解放精神。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和斯拉夫民族、和波兰人民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7.
8.
王爱国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6(6):151-152
从旋律特征、曲式结构、伴奏织体、风格特征四个方面来分析肖邦练习曲 OP.10 NO.9的创作方式与练习方法,并着重强调在演奏中所需表现的内容与要点. 相似文献
9.
肖邦一生写有24首《前奏曲》,其中Op28之17是在这24首前奏曲中唯一的一首运用回旋曲式进行写作的作品。从和声、曲式、旋律特点等方面对该作品作音乐分析,可以进一步认识肖邦的创作思想及其作曲技法。 相似文献
10.
李科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Z1):262-263
肖邦幻想波罗乃兹舞曲OP.61是其晚期作品。此曲到处充满着突然的变动所刺伤的忧郁、平安中的惊慌、忍无可忍的叹息,犹如经历伏兵包围而惊慌失色的人们那种失望的心情,混乱的感情,又像是喝多了烈酒的那种激烈的近似疯狂的焦躁与不安。这只能呵责人们美丽的被死一般的痛苦包围的灵魂,精神已失去了意志,人被绝望所左右,是把痛苦的幻想用在了美的艺术效果里。 相似文献
11.
朱瑾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5):85-87
钢琴演奏是一个综合的整体艺术,在钢琴教学中,需运用辩证统一的教学模式——即将读谱、演奏技法以及乐感的培养三者相互协调、促进。并通过钢琴教学中的演奏及乐感的培养来促进学生的循环认知、模式信息认知与演奏技巧创新认知等能力的培养。肖邦夜曲op.9-no.1音乐语言丰富多彩,通过肖邦的这部夜曲作品教学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和了解肖邦的创作追求,帮助学生增加抒情性乐曲的乐感与演奏技巧。 相似文献
12.
黄伟珍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31-33
本文利用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分析了凯特·肖班在《觉醒》中的书写策略。与女主人公艾德娜相比,幽居阁楼上的赖思小姐对传统的颠覆更为直接彻底。一方面她是表层文本主入公艾德娜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另一方面,肖班通过表面上遵循男权社会对女性天使的期待标准,丑化、诋诽赖思小姐,实质上却在深层文本中传达了女性对自由的渴望的信息,从而在父权制的虎视眈眈下,实现与读者的交流,获得了一定的女性话语权。 相似文献
13.
梁晴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4):76-78
毛姆对高更的浓厚兴趣逐渐转变为心理的认同.毛姆在创作<月亮和六便士>时,深受高更及其在塔希堤时期所创作的绘画作品的影响.小说主题与绘画作品主题的重合体现了这一影响. 相似文献
14.
林小平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什么是会话含义,会话含义产生的原因以及在话语理解中,如何依赖语境,运用“会话含义”理论,分析说话者的意图和含义,社会和文化背景,成语、谚语、典故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15.
彭霞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4):126-129
对隐喻意义的理解一直是语言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隐喻的理解有过阐述。无论是从哪个角度去解释隐喻的意义,都离不开语境的作用,尤其是认知语境的作用。本文在阐明隐喻的本质和及其语义特征的基础上,从字词、句子、文化和语篇的层面探讨认知语境对隐喻理解所发挥的功能,阐述了认知语境对隐喻理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张雅琳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4):331-332
idiom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具有生动、形象、精练等特点,它的意义有别于一般词语,其整体意义和各成分意义之间往往具有一定的偏离,这就给人们的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切莫望文生义、不可与汉语类比等同、采用逆向分析、运用联想法、考察词源等应对办法,以助idiom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林元龙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1,(3):50-53
双关语词是双关话语解读的认知焦点。双关语词意义识解是一个动态的心智加工过程。认知框架作为一种建立在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的概念系统,是词义识解所必需的认知操作工具。在框架理论基础上,对双关语词意义识解的认知机制进行探讨,指出认知框架的激活是双关语词意义识解的关键。双关语词意义的识解主要是一个利用认知框架激活以及概念联想来完成的实时在线操作过程。双关语词双重意义的提取依赖于两个不同认知框架的先后激活。 相似文献
18.
张雅欣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5(2):87-91
主位结构反映了人脑的思维特征和一般规律,并且对推动语篇发展和保持语篇连贯有重要作用。语篇的连贯不是居于小句首位的主位形式上的连贯,而是主位述住本身所包含的信息在关联原则的引导下合理分布,建立相互联系。人们以主位作为思维的出发点,依据关联的原则而展开,形成完整的语篇。分析了在语篇理解过程中关联原则和主位述位模式如何相互作用,以便更好地完成理解任务。 相似文献
19.
陈钰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118-121
文化图式作为人们头脑中关于“文化”的“知识结构块”,在话语意义的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介绍图式、文化图式与话语意义的基础上,从语义和语境方面分析文化图式与话语意义理解的关系,提出要依据文化图式差异有针对性地消除话语意义理解的障碍。只有话语双方共享同样的文化图式,话语意义理解程度才会达到最高点。 相似文献
20.
江忆文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0(3):100-102
本文从对主题意义的理解入手,通过主题意义对语篇、句子、形容词和动词的理解所产生的影响的分析,论述了主题意义在交际中对信息传递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