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刘党库 《唐都学刊》2012,28(5):12-15
以王宏撰两次理学答论为主要线索,以理学范畴的逻辑先后为次序,分别从本体论和工夫论两方面加以探讨,可以发现王宏撰理学思想之真趣。王宏撰理学之本体论属理本论。就理气关系而言,他认为“理气本一”,反对“理能生气”说。工夫论方面,着重探讨了王宏撰的“格物”论。其“格物”坚持朱子“即物穷理”说,反对“格去物欲”说。王宏撰是明代关学学人中既坚持朱子而又修正朱子的学者之一。  相似文献   

2.
心性论是宋明理学体系的最重要的哲学内容。所谓心性论,只是简言之,就其结构而言,是心性情三要素组成的构架体系。在这一方面,朱熹的心性论是宋明理学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总体上看,在心性情三者的基本关系上、朱熹的主要观点是“心统性情”。据《近思录》及朱熹所说,“心统性情”一语首见于张载的语录。朱熹对此备加推崇,认为这是张载对理学的巨大贡献,在理学中只有程颐“性即理也”一语堪与相比:“伊川性即理也:横渠心统性情,二句颠扑不破。”  相似文献   

3.
戴震是清代批判程朱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思想的内在发展脉络始终以解构和批判程朱理学为基本取向和最终旨归.戴震通过对文辞的训诂考据、历史事实的勾稽、社会实践批判之“实学化”的方法择向,对程朱理学进行了全方位多层面的解构和抨击.《孟子字义疏证》末尾处“权”论的展开,乃是其反理学“实学”方法论的必然走向.这一过程,也反映了戴震重视知行的“智识”主义和行为主义思想特质.  相似文献   

4.
为对治心学的玄虚荡肆,明代关学家冯从吾主张本体工夫统一,非常重视儒家内向的心性修养论.对于如何在深刻反省自家内心的心性工夫中彰显“善性”“善心”本体,冯从吾继承发展了儒家向内的“求心”工夫,收敛精神的“内省”、“自反”之功,援引朱子学“居敬”、“主静”的心性工夫.内向心性修养论是明代专制腐朽统治的理论产物,也是理学自身发展的逻辑结果.  相似文献   

5.
李睿 《唐都学刊》2023,(2):81-86
对张载“合性与知觉”心性论思想的诸多解读中,朱熹和牟宗三的观点具有代表性。以两位对“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的不同解读为引,可以反观张载心性论思想之全貌:张载以“天”“道”“性”“心”的思想脉络为基准,用“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对“心”进行界定,认为“知觉”上接“性”方以成“心”。这符合其思想体系中“太虚”本体的动态一贯之路,突出了人的道德主体性,完成了“修其本以胜之”的历史使命。具有双向动态义的“合”将“性”“知觉”和“心”统一起来,既为格物穷理留有顺取之路,又为明觉经察留有逆觉体证之路,形成了宋明理学心性论思想发展内在理路的巨大张力。  相似文献   

6.
<正> “理学”前锋程颐(伊川),“心学”殿军刘宗周曾简赅地点出宋明“理学”和“心学”的根本矛盾。程颐说:“圣人本天,释氏本心”①;刘宗周说:“释氏之学本心,吾儒之学亦本心”②。“本天”还是“本心”,亦即认取客观外在的“天”为最高道德形上本体,还是认取主观内在的“心”为最高道德形上本体,构成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截然相反的道德本体论。这一矛盾的形成源远流长,与儒的内圣之学共始终。本文拟探讨:从孔孟到程朱,怎样最后确立了一个客观形上的道德天本体。  相似文献   

7.
《关睢》是一首有争议的诗。当今持汉儒旧说,认为它是讽喻康王君妃“晏出朝”或领“后妃之德”进行美刺的,几乎没有了。但是还存在“婚礼诗说”与“爱情诗说”、“贵族诗说”与“民间诗说”的分歧。本文拟就这两个问题进行探讨并就教于大方。一、《关睢》不是婚礼诗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里论《关睢》。“此诗盖周邑之咏初婚者。”今人高亨、李长之、郑振铎、余冠英、吴小如诸先生也都持此说。1980年第二期的《文学评论》《〈关睢〉章臆断》一文也认为:“《关睢》  相似文献   

8.
张九成的理学思想是二程理学与陆九渊心学之间的中间环节。朱熹说:“上蔡之说一转而为张子韶,子韶一转而为陆子静。”(《宋元学案》卷廿四《上蔡学案》)如果不是从学说的师承关系,而是从思想的逻辑发展上来说,确实是这样的。故张九成的思想虽甚简略,但在宋代理学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却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理学发展了隋唐佛教的心性论,把心性问题与社会秩序、伦理规范结合起来。因而,人们将理学又称作德性命之学或心性之学。在北宋的理学家中,程颢、程颐兄弟所建立的“天理论”已充分呈现心性之学的基本特征。理学是新儒学。为建立理学的心性论,二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研读儒家经典,从中寻找立论的根  相似文献   

10.
论美是观念及其理论内涵王畅一、关于“美是观念”理论的提出在我国当代美学界的四种主要观点中,吕荧的“美是观念”说,从一开始就遭到持不同观点的人的批评,甚至被当作“主观唯心主义”理论而遭到批判。但我们现在再重新来审视一下吕荧的美论,却感到它较之其他几种美...  相似文献   

11.
经学与理学之间——朱熹之理学诠释学原则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晓东 《唐都学刊》2002,18(3):12-15
朱子的理学诠释学实际上是绾经学诠释与理学诠释为一途。经学诠释是基础 ,理学诠释是核心。朱子的诠释原则受到来自经学立场与理学立场两方面的批评  相似文献   

12.
试析冯从吾的佛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美凤 《唐都学刊》2009,25(2):84-87
冯从吾站在理学正统立场上,围绕“道体”、“心性”等问题所展开的“儒佛之辨”,一方面彰显了儒佛根本宗旨的差异,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晚明关学学者独特的佛学观。其中暴露出的由于自身对佛教理论了解的阙略而导致对佛教思想和内在精神理解把握上的偏差,是一个应当引起注意的思想史现象。  相似文献   

13.
张载卒年考     
李山峰 《唐都学刊》2013,29(5):38-43
张载作为关学的创始人,理学的奠基者之一,其哲学思想对宋明理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理学家,其具体卒年却一直没有定论。因为吕大临所作的《横渠先生行状》中关于张载卒年有误,所以导致后世关于张载卒年的具体时间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通过张载于熙宁十年(1077)大体行程及与其相关的几个时间点的定位,认为张载卒于神宗熙宁十年丁巳十一月乙亥(二十八),即公元1077年12月16日。  相似文献   

14.
胡栋材 《唐都学刊》2013,29(4):21-24
《关洛之间》对宋代理学研究有所深化和推进,其主要表现为该著对吕大临思想在关学与洛学中复杂性、特殊性和重要性的揭示,对关学洛学化的精准把握等。另外,《关洛之间》也显示了作者对西方思想资源的深入理解和有益借鉴,特别是将康德的有关思想与吕大临的某些论述进行比较,值得注意。当然,作者对吕大临思想的定位仍有待商讨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如所周知,宋代理学的道统是由朱熹所建构。从此以后,濂、洛、关、闽之说深入人心。其实周濂溪本无籍籍名,只因为朱子欣赏他的《太极图说》,又因为他在二程年轻时做过他们的家庭教师,于是被尊为宋代理学的开祖,此后并无异议。然而程伊川作《明道行状》,却说他泛滥于诸家,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明道也说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可见洛学才是真正的正统。张横渠的情况最为令人困扰,在行辈上是二程的表叔,但门人作行状谓横渠学于二程。虽为伊川所弹正,却已形成先入之见,不易改正。当代又因横渠喜言气,而比附于唯物论,徒增缭绕。一直到牟宗三先生著《心体与性体》,阐明横渠的思想“天道性命相贯通”,有超越层面。又指出明道一本之论与伊川理气二元说有重大差别,朱子继承的是伊川的形上学,这才得以正本清源。然还不免重点过分放在心性论而旁置宇宙论,对横渠思想的诠释尚有一间之隔.有待澄清,故有本文之作。  相似文献   

16.
林乐昌 《唐都学刊》2013,29(2):20-23
仁,是孔子思想的最高价值观念;仁学,则是孔子整个学说的核心部分.至北宋,包括张载在内的理学家对孔子仁学做出了种种有价值、有深度的新诠释.其中,张载对孔子仁学的诠释尤其令人瞩目.以“仁智”统一这一问题为中心,主要讨论三个问题:一是张载哲学对儒家传统仁爱观的突破,二是张载对“欲仁”与“致学”关系问题的诠释,三是张载对“仁”与“礼”关系问题的诠释.  相似文献   

17.
林经纬 《唐都学刊》2013,29(5):77-81
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政治主张背后有其理论本质。西方古典自由主义传统和西方现代性的内在逻辑是新自由主义的思想渊源。要最终破除新自由主义的影响,需要突出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质公平正义的理念;需要挖掘以德性、正义与善为主题的西方古典思想文化资源,以消除西方现代性的流弊;需要加强经典教育,以夯实人们的思想文化底蕴,提高思想鉴别力。  相似文献   

18.
朱明忠 《南亚研究》2010,(3):112-123
近代印度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宗教和社会改革家罗姆莫罕·罗易,还是个吠檀多哲学家。实际上,他是印度近代最早对传统吠檀多进行批判和革新的人,是新吠檀多主义思潮的倡导者和先驱者。他的吠檀多哲学一方面继承了传统吠檀多不二论的精华,另一方面又具有许多新的内容和特点,为近现代新吠檀多主义哲学流派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新的安全形势呼唤新的安全理念。当前中国"新外交"的发展趋势是走向"新古典外交"。以周边安全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而言,这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战略思维的回归,以传统"二元互补"为核心内涵的关系思维取代当前以"二元对立"为主导特征的机械思维;第二,战略身份与战略目标的回归,即重新思考自身作为一个大国的责任及其与周边国家关系的身份建构问题;第三,安全手段和行为方式的回归,即超越牛顿世界观的单纯机械制衡,转向重构地区认同、社会化地区国家、再造体系文化和体系规范。  相似文献   

20.
Books reviewed:
A lan W alker and C hack - kie W ong , East Asian Welfare Regimes in Transition: From Confucianism to Globalis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