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发瑞 《老友》2009,(10):54-54
猝死常为人们所耳闻目睹。有的人在半夜尖叫声中死去;有的人在看电视时突然离开人世;有的人在劳累后吃饭时撒手人寰;有的人在球赛场上一命呜呼;有的人在麻将桌上由于激动兴奋而突然倒地;有的人在激烈体育运动中不辞而别……这些猝死,多为心脏性猝死。一、何谓猝死和心脏性猝死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包括关于人的类本质和人的现实本质的理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于人的本质的不同理解,实际上是分别从哲学-人类学层面和哲学-社会学层面对人的类本质和人的现实本质的理解,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了完整而科学的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而非正误对立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人的类本质和人的现实本质的理论,在逻辑上对于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先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改变世界的哲学,这主要表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消解了人在"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又消解了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在双重的消解和回归的过程中,真正实现了人的解放.  相似文献   

4.
索罗斯的“反射性理论”为突破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困境提供了新的范式,颠覆了“理性经济人”假设,重新审视了经济理性在市场中的作用,更加重视真实复杂的人性中非理性因素在市场中的体现。本文运用马克思的“现实的人”观点对“理性经济”人及索罗斯范式中的“人”作出新的批判和评价:现实的人就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的、历史的人,“理性经济人”是抽象的、孤立的人;索罗斯将人的不完备性、易错性、不确定性等加入了他的新的范式中,这种对人的认识,相对于西方主流经济学是一个进步,但是,它对人的抽象,仍然没有完整地把握人的规定性,特别是本质规定性。  相似文献   

5.
现代西方哲学脱离其传统主线,转向东方哲学。结果,一种新人学成为世界哲学的主流,为我们描画了在场的人;它将重新叙说世界和当代。在场的人即是直接的人、直觉的人、绽放的人。直接的人在逻辑学的开端处没有矛盾,矛盾也在直接人这里获得解决,人就是人。人是直觉存在物、直观存在物,类人也是直观存在物,工业是写在大地上的人本质;人本质直观存在物既是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又是人文科学的研究对象。直觉的人是绽放的人;绽放的人在时间里绽放,是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当下绽出,绽放出整个空间和世界。物就从自我中涌流出,在注意中被捕获,在观望中显现;这就是一种绽放的人。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是在批判吸收黑格尔、费尔巴哈“人的本质”学说的基础上,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开始建立自己的“人的本质”概念及其理论框架的。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概念有三个递进关系的命题:“生产劳动是人的类本质”;“社会关系是人的现实本质”;“人的需要是人的内在本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构建;“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构建;“人、自然、社会”和谐关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在理想的和谐社会方面佛教与伊斯兰教殊途同归;在人与自我的和谐方面两教大同小异;在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和谐方面两教大同小异。  相似文献   

8.
和谐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是人类的永恒追求,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对和谐思想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和”成了妥善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身心、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总法则。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主张“天下大齐”,追求人与社会的和谐;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主张“仁者爱人”,追求人与人的和谐;在人的身心关系上主张,“修身养性”追求人的身心和谐;在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上主张“协和万邦”,追求邦交和谐。先秦儒家关于和谐思想的论述对于今天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本思想的核心是重视人的价值、满足人的需求的政治取向和领导方法;高校政治学课程在实施教育教学中应渗透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和现代人本思想的教育;使解读人的价值内涵、尊重人的创造、满足人的物质精神追求、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本思想在青年学生中扎根;以达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五四运动孕育和催生的20世纪中国文学是在对“人”的发现和追寻中开始的。其间,由于中国在20世纪特殊的历史境遇,人的文学的几经偏离,许多时候文学对于“人”的背离甚至影响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成就。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新时期文学在思想解放、人性解放的背景下,对人的文学的全面回归,一方面,人的文学的创作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并直接带来了文学的多元与繁荣;同时,文学过分的对于人性的“提纯”和人生“照相式”的表现,也使人的文学出现了又一种偏离。因此,在全球化、商品化的21世纪,人的文学将继续努力自觉地关注人、表现人、完善人。  相似文献   

11.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矛盾同一性原理,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克服人类中心主义,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摒弃原子式的个人主义,树立集体主义观点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构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解决收入分配差距扩大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人与人的和谐关系;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消除物化,实现自我全面发展,构建人自身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异化劳动的研究,发现了劳动、实践是人的类本质;把人看作是整体的、自由的、对象性的存在物;马克思的类本质理论不仅是<手稿>的核心,更是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理论即实现全面、自由的人的思想的基石.这一理论的提出蕴涵着新的哲学思维方式的萌芽-建立在"实践观点"基础上的实现人的解放的哲学人类学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在90年的奋斗历程中,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观点体系。中国共产党的人的全面发展观的逻辑蕴涵在于:思想解放,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前提;提升人的综合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辩证统一,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路径;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14.
一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我国的朝鲜族有1763800余人,主要分布在东北四省、区。吉林省有1103400余人,其中754500人聚居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黑龙江省有431100余人;辽宁省有198300余人;内蒙古自治区有17500余人;其余散居在全国各地。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核心是关于人的学说,异化劳动是贯穿在其&lt;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gt;中的基本概念.马克思运用生产劳动的概念去解释人的本质,把劳动看成是人的本质的基础,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2条线索分析探究了人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从而建立了他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  相似文献   

16.
关于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树立以人为本理念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的理论要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实践"三个代表",巩固新时期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要以启发人的自觉性、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性为出发点;以尊重人、关爱人、服务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着力点;以充分体现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在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互动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减灾文化是人类在预防灾害、在对灾害突袭的运筹抗争中认识运用自身的思维智慧和知识能力的一切活动。人在其自身的生活世界中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改造着创造着减灾文化。人既是减灾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减灾文化的创造物。减灾文化实质上是人的生命存在的两种相互联结、相互作用的特征显现。人的发展在减灾文化中一般有五方面的作用:人的科学发展是减灾文化的坚实基础;人的生态发展是减灾文化的最高境界;人的能力发展是减灾文化的根本保障;人的道义发展是减灾文化的精神支柱;人的生命发展是减灾文化的崇高使命。  相似文献   

18.
飘雪 《北京纪事》2013,(1):76-80
有一段名为"梦想伊甸园"的视频,在互联网上有着很高的点击量,视频拍摄地点是一个露天小院,里面所有的主角都是动物——小猫和葵花鹦鹉分食人手上的雪糕;边境牧羊犬观看松鼠爬树;乌鸦在狗水盆里快速洗澡;羊驼在院子里信步;松鼠飞快地爬上人的肩膀,然后从头上降落到窗台;公鸡追着人手中的项圈随行……如此和谐的人与动物的景象,让每一个看到视频的人无不惊叹。这些动物都在散养的状态,神态轻松愉快,动作随性,完全不是摆拍。  相似文献   

19.
探讨马克思唯物史观与史学的文化存在论基础,阐述了唯物史观与史学在人的文化存在处的交汇。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哲学理解范式的变革,从意识哲学转向实践哲学或文化哲学,将人的存在建立在感性的生活世界,并以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为核心来展示人的生存意义结构和价值根基;而史学作为人文科学,本质上属于意义领地和文化世界。二者对人的存在的理解,都摆脱了“自然科学化”的视野;正是在对人的现实关怀和人之生存的文化视域里,唯物史观与史学具有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爱家 《社区》2009,(30):10-11
我们每天生活在小区里会发现,身边有各种各样的人,有的人特别爱帮助大家;有的人脾气倔,专门和一些不遵守社区规约的人较量;也有的人爱主持正义,却常常事与愿违。这些人往往在小区中“人头很熟”,但“人缘不好”,对他们的负面评价不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