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苯教拯救了佛教在西藏 ,虽然佛教徒占主导地位 ,但仍有不少人信奉苯教。就苯教教义、寺院生活、宗教仪式和修行方法而言 ,初看上去几乎与佛教难以区别。然而 ,佛教徒和苯教徒都认为佛、苯二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信仰体系。有关这两种宗教最基本的区别 ,涉及到宗教的权威性和合法性问题。尽管苯教的传播仅限于西藏 ,但苯教徒认为 ,就苯教教义对所有人都具有真实而有效的意义而言 ,苯教是一种世界性宗教。苯教徒还认为 ,正像苯教传统的宇宙观所表达的那样 ,苯教从前在世界的许多地方被传播。因此 ,苯教被称做“永仲苯” ,意即“永恒的宗教”。根…  相似文献   

2.
西藏现存的苯教由于长期以来深受佛教的影响和排挤,其教义融进了大量佛教内容,原生形态的文化特质与思维结构大都丧失殆尽,而东巴教中的苯波文化因素保留了原初风貌。从民族发展历程看,纳西族东巴教与藏族的原始苯波教息息相关。藏族与纳西族先民具有相同的族源关系──古羌游牧民族。从东巴教和古苯波教的世界观、崇拜对象、宗教观念、宗教活动形式等看,它们的宗教形态十分相似,当是同源异流的原始宗教形式。本文拟就以下几个问题论述这两种宗教形态的密切关系。一、纳西族与古苯波教徒“辛”的关系苯教传说认为,苯教最初起源于一…  相似文献   

3.
藏传佛教和任何一个宗教一样,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尤其在还没有全面形成一整套思想体系以前,曾经历了很长一段坎坷而又曲折的历史。这主要表现在同西藏原始宗教苯教间的相互斗争上,不过最能反映西藏佛教坎坷命运的,还是朗达玛赞普的禁佛运动。达玛赞普的禁佛,使佛教完全在西藏灭绝。大约过七、八十年之后,佛教又从青海丹斗寺再度兴起,并迅速播及  相似文献   

4.
佛教构成了藏族人民生活、文化和文献的精华,大部分藏族人民努力按佛教的教义去指导自己的日常活动,他们认为不过任何宗教生活的人,只能算半个人,或者属于卑贱等级,不过这些人并不是辱骂的对象,而是些很可怜的人。在佛教传入之前(公元7世纪前),西藏原有的苯教举行宗教仪式,以动物作为牺牲,崇拜万物有灵,诸如太阳、月亮、山、树木等等。那时西藏也以其强大的部落和尚武性格而闻名,她在亚洲是个强悍的民族。但是,随着佛教在西藏的越来越发展,以前那  相似文献   

5.
今天,人们在西藏旅行,耳闻目睹的多是佛教(藏传佛教)的寺院、神坛,以及供奉习俗,人们感受到的也多是这样一种地方化了的佛教氛围。而对于西藏所固有的前佛教时期就盛传于藏民族之中的苯教,人们往往感受不深。只有在远离拉萨的地方才能够看到苯教的宙宇、僧众。而苯教在千余年的与佛教的竞争中,为了求得生存与发展吸收  相似文献   

6.
一、活佛转世制度的形成及历史背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从公元七世纪传入藏族地区,经过几世纪与当地原始宗教“苯教”的长期斗争和相互融合后,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制度就是它独有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个制度把佛教的基本教义与宗教上层复杂的政治斗争巧妙地结合起来,以传承体制解决了领导权力的交替问题,巩固了宗教上层政治集团的统治,从而保证了藏族社会的长期相对的稳定。  相似文献   

7.
一、宁玛派在西藏宗教哲学发展中的地位宁玛派是藏传佛教的第一个教派,是大乘佛教西藏化的成功尝试.宁玛产生于西藏封建社会初期.公元十一世纪以后,西藏各地陆续进入封建社会,吐蕃时代曾经昌盛的佛教经过近两个世纪的秘密流传又以前所未有的崭新面貌公开进入西藏的社会生活之中,并与当时处于分裂割据的西藏各地的文化特点相结合,先后形成了似宁玛、噶举、噶当、萨迦等为代表的佛教宗派,创立了藏传佛教,从而把藏民族的宗教文化推向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从时间上说,宁玛派是第一个具有西藏地  相似文献   

8.
曾丽容 《中国藏学》2016,(3):164-170
苯教研究是现代藏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古藏文文献中出现的"■"(苯)一词成为苯教学者论证苯教渊源及其早期历史的基本证据之一。但是古藏文中"苯"与苯教典籍中"苯"的含义却相去甚远,与现代藏语中的"苯"也不是一回事。与之相类似,"■"(辛)也是藏文典籍中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词汇,且与"苯"关系密切。作为西藏早期历史研究之一,笔者梳理和对比敦煌藏文文献与苯教典籍中的"■"和"■"的不同含义,通过其词汇意义的历史变迁,结合苯教典籍、教义教理和僧伽组织及寺院的形成时间,结果证明:吐蕃时期的"苯"还只是西藏本土的巫术仪式之一,并非苯教;作为一种系统化的宗教,苯教应是在吐蕃王朝结束之后才正式形成。苯教虽然以西藏本地的原始信仰为基础,且名称也源于古代,但是苯教的"苯"不等于古藏文文献中的"苯"。  相似文献   

9.
西藏传统文化作为从农牧为主的自然经济土壤里生长出来的宗教型、伦理型文化,具有毋庸置疑的优秀成份,但同时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陷。这些缺陷,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发生着广泛的负面影响,成为历史前进的包袱。一、宗教观念与宗教思维中的消极部分在藏民族的历史发展中,对民族文化发生决定性影响的莫过于宗教。因此,沉淀于藏族传统文化深层次的思想观念就是宗教价值观。无论是在奴隶制社会还是封建农奴制社会,藏民族的生活总是与宗教联为一体,密不可分,特别是佛教传人以后,与苯教相融合,使其几乎变成一种生活宗教。藏…  相似文献   

10.
西藏西部阿里高原的古格与冈底斯山一带,是西藏佛教文化的一个重要中心。公元10世纪,这里成为吐蕃王朝灭亡之后,西藏佛教重新振兴的宗教基地之一,对于藏传佛教的形成与发展起过极为重要的作用。19世纪以后,外国学者对这一地区的佛教遗迹先后作过一些调查工作,但主要集中在古格王国故城及其附近的托林寺遗址。近年来,通过考古调查,发现该地区其它一些寺院与寺院遗址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与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11.
作者在多年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叙述了苯教的现状、苯教寺院的分布及其历史和文化原因。重点阐释了佛苯两教在显宗方面的融合,尤其是在内道关键教义上的融合完成了这两个宗教在教义上的最终合流,提出了苯教这种与传统藏族社会的主要意识形态的融合和顺应实际上减少了不同文化传统和思想流派之间的摩擦,起到了积极的社会效应的学术观点。  相似文献   

12.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文化现象传入西藏后,融合西藏本土的民间自然宗教和苯教的风俗、仪式,吸收其他多种文化,开始了一整套文化艺术形式,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影响民俗,熏陶民族性格,其某些基本教义也变成了大众的观念,改变了藏族人的文化心理状态。由于佛教在西藏传统文化中的特殊地位,植根至深,它的兴衰对藏族人民的心理有很大的影响。宗教社会学研究表明,特定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及其延续发展的生命力强弱,是视其在社会中所发挥的功能及其文化传播手段而定。进入近代以后,随着各种矛盾加剧,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日益堕落…  相似文献   

13.
夏敏 《西藏研究》2002,(1):77-82
佛教传入西藏,对西藏社会形成上千年的深刻影响,成为藏族群众的精神支柱。他们把能够理解的佛教思想作为人生的价值取向,他们的日常生活与藏传佛教活动相互渗透,难分彼此,手不离经筒,口不停真言,成为多数群众的生活常规。他们并不清楚太多的佛教教义,但是在全社会浓厚的崇佛气氛熏染下,“他们早已视宗教信仰为生活习惯、人生准则,是须臾不可缺藏传佛教世俗化与藏族民歌少的东西”。①社会上层和僧侣阶层的体系化的藏传佛教传至民间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我们称之为藏传佛教的世俗化。在佛教世俗化的日常生活中,百姓歌谣的唱诵常常…  相似文献   

14.
张涵静 《中国藏学》2023,(5):123-132+216-217
文章所说佛教在西藏的三次改革,指公元8世纪莲花生的改革、公元11世纪阿底峡的改革、公元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宗喀巴的改革。这三次改革都是为了引导佛教与当时的西藏社会相适应,其所处时代也都是佛教在西藏社会发展的关键期,莲花生的改革关乎佛教能否在西藏扎根立足,阿底峡的改革关乎佛教能否在西藏全面复兴,宗喀巴的改革关乎佛教能否在西藏的进一步发展与传承。这三次改革面临的问题都是佛教无法与当时的西藏社会相适应,无法满足统治者、民众信仰、宗教自身发展等多方面的需求。莲花生直面苯教势力对佛教信仰的极力排斥,阿底峡直面佛教由于长期“禁佛”而带来的满目疮痍之相,宗喀巴直面佛教在世俗权力席卷中呈现的戒律废弛之颓态。在这三次改革中佛教对此等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自我调节、自我变革,使自身不断地适应当时的西藏社会,为佛教在西藏的不断中国化铺垫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5.
卡尔梅·桑丹坚参(Samten G.Karmay,文中简称卡尔梅)是国际著名藏学家,长期从事苯教历史及其文化研究,成就斐然,代表著作有《苯教的历史与教义概述》《苯教:西藏的本土宗教》《大圆满:藏传佛教哲学与静思的讲授》《西藏的历史·神话·仪式·信仰研究》等,历任第九届国际藏学会主席、国际苯教研究会主席、法国巴黎第十大学教授、巴黎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等职。访谈人卡提亚·毕菲特里耶(Katia Buffetrille,文中简称卡提亚)也是当代法国著名藏学家和人类学家。文章以访谈的形式,揭示了卡尔梅·桑丹坚参从一名僧人转变为国际著名藏学家的人生经历。对藏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和方式等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相似文献   

16.
17世纪,葡萄牙传教士安夺德首次进入西藏西部的阿里地区传播基督教。他的唯我独尊的宗教意识,使他在对西藏宗教还说不上有一知半解的了解的时候,就已经带着基督教的有色眼镜,对藏传佛教的观念和形式,妄加了许多主观臆想的推断甚至歪曲。这其中,将藏传佛教的护法神祗附会为天使,将藏传佛教的金刚杵附会为十字架,以致错谬百出地以基督教的三一信仰指斥藏传佛教僧人对佛教三宝概念理解不足。在安夺德充满牺牲精神的传教努力背后,还有他的基督教偏见带给他的褊狭和轻率。  相似文献   

17.
佛教产生于印度,公元七世纪传入我国藏族地区,佛教进入藏区后,与藏族的原始宗教一本教在冲突中不断相融合,逐渐形成了具有高原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一藏传佛教。藏传佛教形成和发展的核心,地区在西藏,因此无论佛教信徒还是学者游客对西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其实,从历史上看,藏传佛教  相似文献   

18.
西藏佛教自公元8世纪含有密宗成分的佛教大乘派从印度传入后,逐渐溶合了许多当地原始苯教的内容而具雏型,在“后弘期”又经过同异域佛教密切交流,系统确立具有本地特点的教义并广为弘扬而形成的。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地域条件,使西藏佛教密宗成分很重,在它的各派系中有的专习密法,有的则坚持“显密兼修,先显后密,密高于显”的原则,故西藏佛教曾被人称为“藏密”。在拉萨曾设有专习密法的“上密院”、  相似文献   

19.
论藏族的丧葬风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什么全民信仰藏传佛教的藏民族,其丧葬的主要类型不是佛教所推崇的火葬而是天葬?为什么最高级的葬法是塔葬而不是最流行的天葬?为什么土葬的兴衰史与苯教的兴衰史相一致?文章从藏族的地理环境、宗教文化与民族史方面进行了论述,提出了藏民族葬俗双因素决定理论:地理环境与宗教交互作用决定了藏民族葬俗,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宗教的决定性影响,特别是苯教所推崇的土葬和佛教所推崇的火葬的影响;而宗教又削弱了地理环境对葬俗的限制和束缚。  相似文献   

20.
佛教传入卓尼之前,当地先民信仰原始土著宗教和苯教,并在适应当地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朴素的生态伦理观.在藏传佛教占主流地位的今日卓尼,原始土著宗教和苯教的信仰习俗与生态实践的遗风仍在民间社会盛行.本文论述前佛教时期卓尼的宗教信仰和生态文化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