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铜马非马——中国旅游图形标志“马踏飞燕”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踏飞燕"是件属于东汉时期的出土文物,现被国家旅游局定为中国旅游图形标志.人们往往从其具体形象上认定它是奔马和飞燕的造型.通过分析其历史背景,揭示出它是汉代崇龙文化的具体表现,也是汉代龙凤文化进入和谐的时代写照.其马不是马,而是马龙;飞燕也不是燕子,而是凤.将"马踏飞燕"作为中国旅游图形标志,既体现了中国旅游文化的深厚底蕴,又寓意着事业的龙马精神.  相似文献   

2.
对广州象岗南越文王赵昧墓中出土之编号为B59的"羽人船纹"铜提筒的研究,前人已做过很多工作,但多从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等方面对其纹饰含义进行解读,而很少关注其纹饰本身形式问题.本文主要从形式切入,结合艺术学的研究方法,对纹饰中四艘船的排列形式(即顺序)问题进行探讨,最后认为其为"一组完整,有序的船队"纹饰.  相似文献   

3.
汉语成句理据再思考——以“鸟飞”“鸟飞了”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常认为只要主谓俱全、意思完整,句子就能成立,这是值得商榷的。通过对"鸟飞"和"鸟飞了"的比较和辨析说明,主谓俱全、意思完整既不是成句的必要条件,也不是成句的充分条件,而语调等语用因素才是成句的充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对<尚书·禹贡>"彭螽既猪,阳鸟攸居"中的"阳鸟"一词,汉代以来的历代注家,或以为"随阳之鸟,即鸿雁之属",或以为是"如虎牢、犬邱之类的地名",或以为"即扬州附海岸各岛,大者则台湾、海南是也."其分歧之说甚多.本文认为"阳鸟"即"阳岛",并且"阳岛"是指"彭螽"(鄱阳湖)附近一带大大小小的内湖岛屿.  相似文献   

5.
苹果园地铁站乘公交929路西行,一路直奔太行余脉环抱的京西古村千军台.山路蜿蜒,视野里的景色是西风漫卷净蓝天,沟壑千曲冰未开.但无论怎样的景象,脑海里萦绕的,始终是"昔日万马过,今日鸟飞还"的山村风貌.  相似文献   

6.
趣说羊年     
《源流》2015,(2):54-56
羊伴随人类的时间之久远、与人关系之密切,的确值得大书特书。因其食之者草,产出者奶、肉、毛、皮,加之其性格温顺,易于驯服,故而成为人类最早饲养的动物。古人以"马牛羊鸡犬豕"为六畜,羊"榜"上有名,且位居前列,足以说明其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位置。羊可承载艺术,由于其很早便走入人类视野,因而在早期原始文化遗存中活灵活现,荦荦大端。斑驳的岩画中,有它们壮硕的身影;陶器的图案里,有它们美丽的面容;从商代的"四羊方樽"、"三羊铜罍",到汉代的"羊型铜灯"、唐代的  相似文献   

7.
唐朝府兵制有"火(十人)备六驮"的规定,以往学界一直认为"六驮"是指六匹马(驴或骡),传统文献中的"八驮"亦因此而被认为是八匹.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有"十人买十驮马一匹"之语,使我们能对"六驮""八驮"的含义重新审读."六驮""八驮""十驮"指马驴骡的负重能力,"六驮马"是指能承载起重量为"六驮"的马,"八驮马""十驮马"依此类推."火备六驮"指一火十人共备能负载六驮重量的一匹马或一头驴、骡.《唐六典》"火备六驮之马"含义最为准确,其他传统文献因省"之"字而致后人误解.《武周天册万岁二年(696)第一第二团牒为供马驴食料事》(73TAM508:9),第一团是完整的,共计廿九匹头马驴;一团为六队、三十个火,正可证明确是火(十人)备一匹(头)马驴骡.  相似文献   

8.
小城镇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城市社会,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乡村社会,而是"单位--家族制"的"第三种社会".当前,中国的社会结构形态,实际上是呈乡村社会、城市社会与小城镇社会的"三足鼎立"之势.  相似文献   

9.
对于中国古代文献中的"丹阳铜",学界认为是西汉丹阳县、丹阳郡境内所产铜。其实它是指现代地质学上的自然铜。自然铜颜色为铜红色或浅玫瑰色、纯度非常高、延展性非常好,文献中称之为"纯铜""熟铜""似金""赤金""不出陶冶而生"等,即是根据这些特点而言。自然铜在中国分布于今湖北、云南、甘肃、长江中下游等地含有铜矿床氧化带,西汉丹阳县、丹阳郡即包括在其中,其历史上所产"好铜"也有被称为丹阳铜的记载,但丹阳铜之名并非源于丹阳县、丹阳郡,而是缘于"丹阳"代表的丹赤之色与自然铜的颜色一致。古代中医学把"黄铁矿"称为自然铜,掩盖了丹阳铜的真实面目,是引起丹阳铜问题产生争论及相关观点产生偏差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一部民族史诗在其形成过程中,既离不开一个民族全体人民集体智慧的发挥,也离不开该民族的某一位、某几位甚至多位佼佼者在其间所起的重大作用.荷马因在<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史诗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而被称为"史诗之王",后又与但丁、莎士比亚、歌德等被西方文艺评论界推为世界四大诗人.与此相比,我国优秀的<格萨尔>说唱艺人至今还在传承、说唱和表演,他们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艺人,而是高不可及的伟大诗人和人民艺术家.  相似文献   

11.
作为文化的载体,语言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语言单位,特别是词语,体现了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从昔日庞大的英帝国兴起直到现在,马在英国军事历史和英国民族的生活中都起到重要作用。基于马在英民族文化具有的独特形象意义,从马的英语语义和习语、历史文学和英国民族的体育娱乐生活三个层面探讨英国的"马文化"。  相似文献   

12.
非子因善养马而被封邑于“秦”并续赢氏祀,开始“秦赢”时代。但早期秦人如何养马,有着怎样的养马实践和认识,史载语焉不详。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日书》之《马襟篇》,生动而形象地揭示了早期秦人的养马观及其经验累积。《马襟篇》所展现的秦人“善息马”实绩,实际是以西汉水——渭河牛头河流域一个特殊的区域为地缘背景,早期秦人的“息马”传统和文化在时代上一定是跨越了非子邑秦之前的赢姓和其之后的秦赢时期,直至秦人翻越陇坂,跃马东向,图举霸业。从《马襟篇》文献可以探究非子封于秦亭的必然因素:早期秦人通过代代努力实践与探索,掌握了养好马的基本规律,为其最终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社会和物质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北宋前期是宋代官营牧马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牧马业经历了宋太祖、太宗时期的建立和初步发展,到宋真宗时期已相当兴盛。为增强军事力量,北宋前期的统治者特别重视马政建设,出台了许多有关官马管理和役使的律令措施,对官马的饲养、管理、疾病防治、孳育、牧场建设、残损官马肢体的处罚等诸方面作出了详尽的规定,为牧马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宋政府通过主观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因气候地理条件不利而造成的官马不昌的缺憾。  相似文献   

14.
顺治年间,面临统一全国的战争形势,清沿袭明朝的做法,在西北继续推行茶马互市。这在确保战争需要、协调民族关系以及稳定西北政治形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英语与汉语同属发达语言,含“马”字的成语在两种语言中都很多。因中、英“马”文化的相似性,相当大一部分英语“马”字成语在汉语中能找到可基本或部分对应或相当的成语,但也有一部分由于两国文化的差异既不对应也不相当。  相似文献   

16.
宋朝对茶马互市实施严格控制,各项制度日臻完善。为确保茶马互市顺利开展,宋中央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关于茶马贸易和管理的法律规制,主要内容以榷茶博马专卖法制为核心,还包括职官管理、市场开禁、茶马价格、入蕃茶禁以及私贩马罪罚条格等具体律令条规,这对保障西北、西南沿边的茶马贸易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苏轼作品中马之意象在吸收了前人文学创作之思想情感与艺术营养的同时,也有了新的思考与超越。作者徘徊、挣扎于忠君报国之荣耀与羁绊鞭棰之屈辱心情之间,对古代社会专制制度之残酷的兽性,体会甚深;对士大夫在皇权面前所表现的卑微文化性格,有着相当深入的反省,并在社会、时代局限面前,存有难以解决的困惑。因而在其有关马之代表作品中表现出了相当丰富的内涵与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8.
以苦吟著称的中唐诗人李贺在前人咏马的基础上,集中笔墨写下了优秀组诗<马诗二十三首>,借马抒慨.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来解读<马诗>.即"囿我"的悲剧情结与"类我"的悲剧意象,<马诗>之特质--比兴手法的运用,<马诗>独特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9.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理论将存在的范畴分为十类,其中实体是独立和核心范畴,其余范畴是依存和次要范畴。实体与其他范畴是被依存与依存、被表述与表述的关系。亚里士多德的实体理论在学理上至少有两个重大意义:正名并创立逻辑学;表明人们不能在认识关系之外来认识和把握世界,存在与思维同一。通过举例分析,认为“白马非马”是诡辩。亚里士多德实体理论的最大缺陷是关于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的划分,以及对一般与个别及其关系的看法的矛盾和混乱。一般与个别作为实体并无第一第二之分;在存在论上,一般与个别都既是客观实在又是概念;在认识论上,一般与个别都是认识的起点。  相似文献   

20.
哈萨克族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之一,他们以游牧的生活方式为主。在长期的生活中,哈萨克族人总结了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与娱乐形式,其中很多内容表现出隐性的体育价值形态。作者通过研究哈萨克族含有隐性体育内容的民俗风情,旨在积极开发和推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