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仲舒的性三品说,是在对孟子性善说的批评中创建起来的,但这种批评存在诸多对孟子的误读.首先,孟子的人性论是统一的、普遍的一元论,董仲舒则是取中民之性为性,以部分人之性释读孟子的全体人之性,这是有意的误读.其次,孟子言性是德性论的思路,董仲舒则折回到自然主义的气性论,因此,以气性论解德性论,必将扦格不通.同时,孟子因为视性善为一体,故善是性之善,是内在的、先天的善性,董仲舒将善理解为后天的、经验的王道教化之善,以"未善"解孟子的"本善",是一种认知性误读.最后,孟子创立的道德内在性、自主性原则,被董仲舒以王道政治的目的 论而转变为外在的、他律性原则,这也是一种有意的误读.  相似文献   

2.
论性善之根据——兼评孟子的性善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探索人类道德本源的问题上,孟子的性善说坚定了道德在人"心"方面的根据,但是并没有深究人性本善的形而上学根据。孟子的性善说把人的本质界定在道德层面,这种界定本身是人的理性行为,人凭借理性界定自身的过程,既是人自由地实现其本质的过程,也是在自律中走向自身目的的过程,自由而自律的理性正是道德的形而上学根据。  相似文献   

3.
孟子与告子有过数次辩论,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是关于人性善恶的问题。孟子道性善,以为人性先天地、普遍地是善的,但在论证上还存在不少问题。在杞柳之辩、湍水之辩中,孟子说明了人性的自然性,但未能证明自然的何以必然是善的;在"生之谓性之辩"中,孟子分辨出"人性"之不同于"物性",但人之性何以必然是道德性,孟子也未能充分证明。孟子的性善说,道出了人性善之可能,但不能从理论上说明人性恶之不可能。而在"仁义内外之辩"中,孟子的困难在于无法排除一种"合乎道德"而非"出于道德"的义之可能。  相似文献   

4.
在人性论的探究方面,中外哲学存在着差异。西方康德和中国孟子的人性论是具有代表性的。通过比较自由意志与人性本善、意志立法与仁义内在、道德动力与理义悦心三方面可以发现,康德将道德的目标导向"至善",而孟子则以"尽心知性知天"的模式,确立了"性善"学说。  相似文献   

5.
“良心”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告子上》篇“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一语,本义指人本然之善心,置重于个人天赋所具之性,并散发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四心”。考察孟子“性善”论和“四心四端说”,探求其良心观的践行之方,可以证明孟子良心观之于个人成善、成德的内在致思理路。  相似文献   

6.
孟子的“贵民说”与“牧民说”是他对官民关系的两种概括。孟子的“贵民说”表明了对“民”的价值的肯定和尊重,看似提高了民的地位;“牧民说”则清楚地揭示了贵民的虚伪性,民只不过是被君臣驯养的牛羊。孟子重民思想有其局限性,全面准确地把握其思想,有助于深化对传统政治思想的认识。在现代中国社会,则需要对重民思想进行现代转换,并为其提供切实的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7.
关于《韩非子》的人性观问题,学界主要有"性恶"论与"自然人性"论两种观点。而《解老》篇对于仁、智等积极因素的强调,尚未获得关注。《解老》篇强调人类在伦理层面具有"仁"这一"不能已"的天性,在官能层面有"聪明睿智"的天性;将人类后天对"仁"的运用,称为"慈",对"聪明睿智"的运用,称为"动静思虑"。这一观点在《解老》篇的思想结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仁智之性将作为世界客观规矩制度的"道理"与人类为人处世的主观选择,架构为一个密切相关的思想体系:人类因仁慈而试图护佑其他人、他物,此类动机促使其认知各类"道理",并提出应对措施;人类因动静思虑的能力而能够体认各类"道理",依据"道理"设计出各类治术。《解老》篇人性观的"道理—治术"之思想结构,相对于《韩非子》其他篇目而言,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8.
程强 《船山学刊》2011,(3):124-128
孟子性善说立足点有二:性上人禽之辨及心上论性。告、荀皆在材质上论性,人禽在性上并无区别。朱熹从理上论性,人禽之辨也落于材质差异,与告、荀无异。戴震欲反朱熹而倡血气心知为性,却不分心知与血气,最后又落于气秉上,与告、荀也无别。所以,真正在心性上作出人禽之辨仅为孟子一家,就此意义而言,"心性学"一语不可移用于他家。此孟子人性说所以特异于诸家。  相似文献   

9.
禹兰 《船山学刊》2001,(2):69-71
孟子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性论,即关于人的本性的理论。它包括性善论和养气说。如果说性善论奠定了“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基础的话,那么养气说则担当起“为尧舜”的重任,这体现为塑造个体人格的崇高性和独立性。  相似文献   

10.
孟子性善论及其现实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旭东 《阴山学刊》2009,22(2):47-51
性善论作为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基石作用。孟子探讨了人的本性,为人性作了善的判断,揭示了道德完备的途径和可能性,激发了世人对人格道德的重视和追求,并提出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纲领,对我国所推行的以德治国论有重大的借鏊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孟子五说     
本文从人性善说、仁政说、民贵君轻说、王道霸道说、浩然之气说五个方面,介绍了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政治思想、社会思想以及个人道德等思想理论,阐明了孟子的政治理想和社会理想。说明为什么孟子以继孔子之业为自己的终生职志,为什么后者是儒家正统的继承者,为什么儒家思想在孟子时期得到了发扬光大,从而使世人从多方面了解孟子的理论思想对后世的深刻影响。从中有助于今人汲取其“大丈夫精神”,提高其“真、善、美”的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12.
孟子认为廉是仁义道德这一行为标准在获取钱财方面的具体化。而仁义道德是人的本性,所以廉洁为人性所内涵。但人又同时存有兽性即自然属性,表现为人的自然欲望,如果没有道德的调节人的自然欲望必然会导致贪婪甚至不择手段,结果是兽性战胜人性,廉洁将不复存在。所以,保有人性才能保持廉洁。因此,廉洁在于向人的内心探求。廉洁是孟子的人性的坚守,是人的尊严所在。  相似文献   

13.
姜元奎 《东岳论丛》2002,23(4):106-107
孟子的修身思想概括起来说就是 :存心养气 ,反省自爱。具体说就是 ,要培养人的善心善性 ,并使之发展为仁、义、礼、智 ,要注重后天的修养 ,追求道德最高境界 ,存心寡欲 ,集义养气 ,在不断反省检查中完善自己  相似文献   

14.
孟子道德修养观的内容十分丰富.他倡导了一整套促进社会和睦的道德观念,并觉察到只有每个入都加强自身修养,这些促进社会和睦的道德观念才能取得成效.他还进一步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个人道德修养方法.作为个人同时也是社会的入,个人所处的环境对其道德修养起很大的影响作用.孟子主张全社会都要营造促进个人道德修养的外部环境.这些思想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孟子以性善论为逻辑起点构建其思想体系。从本质上说,孟子的思想体系是一种德治思想。这一德治思想中蕴涵着孟子关于法律的思辨。孟子的法律思想深刻地关注着经验的人伦世界,向历史上的"先王之道"中求索政治法律制度建制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摒弃功利主义、结果主义,提出"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的经典命题。孟子的法律思想主要体现在其"仁政"学说中。在今天,孟子的法律思想依然有着积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孟子性善论新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孟子的性善论中,人性概念是与“命”、“心”概念紧密联系的,命是性的本原,心是性的显现。性和心的含义都包括“体”和“用”两层:从体而言,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良知良能,心是人的良心本心;从用而言,性是仁义礼智四端,心是恻隐、羞恶、恭敬、是非四心。良心本心作为性善论的立论基础,是人的道德本能、道德理性和道德意志的集合,其显现过程是从道德本能出发经过道德理性逐渐上升到道德意志的过程。孟子的性善论不是向善论,而是性本善论。  相似文献   

17.
祁海文 《阴山学刊》2002,15(2):37-41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礼乐教化观念 ,并从内在心性修养方面发展了孔子的美育思想。孟子美育思想以“性善”论为基础 ,以“德教”为中心 ,特别重视内在道德情感的自觉培养 ,并与“性善”论和“仁政”学说相联系对礼乐的审美教化作用进行了比较深刻的论述。孟子的“引《诗》论教”和“说诗论教”发展了孔子的“诗以义为用”的“诗教”倾向 ,具有明显的义理阐说意味。  相似文献   

18.
善的形上学追问--孟子善恶观的道德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善是什么?善何以可能?善的终极根据是什么?通过对善的不断追问,孟子为善建构了形上学的根据。“可欲之谓善”是孟子德性论的道德立场的体现。孟子通过对善的伦理追问、人性追问和天道追问,为善建构了一个较完善的思想体系。各种人伦规范正是可欲之善的现实存在;性善论是善何以可能的内在根据;天道观则是善的超越根据。孟子以性善说人性,以天道说性善的思维理路,成为儒家后学道德形上学建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9.
孟子提倡性善论,对中国文化影响甚大,人们多信奉之。但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此说常遭非议,或贬之为唯心主义,或贬之为先验论,或贬之为地主阶级利益打掩护。本人对此一向持异议,认为孟子的性善论及恻隐之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今天必须重新评价而借鉴之。一、从孟子说话原  相似文献   

20.
孟子人格学说的现代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红亮 《齐鲁学刊》2004,3(1):54-57
从现代的视角看,孟子人格学说的逻辑结构展开为三个问题,即理想人格的构成成分、成就理想人格的内在根据与培养方式.这些学说的现代意义在于:作为知情意和真善美统一的圣人理论启示我们注意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健全;性善说启示我们现代人格的建构不能脱离现实的人性基础;性善的扩充论启示我们现代人格的培养是自我潜能的展开与超越自我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