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长恨歌》的主题,有讽喻说、婉讽说、爱情说、隐事说、感伤说、多重主题说和无主题说等。白居易在自编诗集中将其归入"感伤"类,这是探讨《长恨歌》主题的本源,研究者在探讨《长恨歌》主题的时候应该充分尊重作者写作《长恨歌》的本意。本文在《长恨歌》主题研究回顾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唐杨妃故事的传播与接受状况,从《长恨歌》和《李夫人》之对读中去理解"恨"之释义,以及从白居易的人生经历等方面去解读《长恨歌》的感伤主题。  相似文献   

2.
劝讽主题说论证了《长恨歌》描写李、杨真情对于表现政治主题的重要甚至关键作用。如果不大力渲染李、杨真情 ,《长恨歌》表达政治主题的力度将极其有限或难以实现。这一进展是劝讽说与讽谕各说的根本区别 ,其意义在于突破了《长恨歌》主题研究最大两说爱情说与讽谕说的尖锐对立 ,确立了《长恨歌》选择的“动之以情”的表达方式 ,可以有效解释《长恨歌》文本特征、结构的统一性、白居易自述“风情”、将《长恨歌》归入感伤诗、对重要史实的艺术处理等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长恨歌》是唐诗中的精品,古代叙事诗中的杰作,与《琵琶行》堪称为诗人白居易之“双璧”。《长恨歌》的主旨何在?历来众说纷纭,大概有“讽谕说”、“爱情说”、“双重主题说”等。我持“怨恨说”,认为这首著名诗歌的主题就是歌“长恨”,对人间美丽的爱情无法实现而表示深深的怅恨,这才是全诗主题的实旨所归,堂奥所在。  相似文献   

4.
白居易的《长恨歌》是唐诗中的宏篇巨制,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长篇叙事诗之一。自从《长恨歌》问世一千多年来,人们对它的理解和认识一直存在着分歧。从建国后学术界对其主题的争论来看,就有爱情说、讽谕说、爱情和讽谕兼而有之的双重主题说等。考察各家之争论,觉得对《长恨歌》的结尾所描写的玄宗派遣方士去东溟蓬莱,访杨妃幽灵这一重要情节的解释,还不够清楚。对这一情节的理解。可以直接关系到对长诗主题思想的认识,因此,本文准备就这个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5.
白居易名作《长恨歌》主题,历来聚讼纷纷,或主讽谕,或主爱情,或双重主题(爱情兼讽谕),或自伤等,甚为歧异。这个笔墨官司至今尚无定论。总观上述之说的论辨,其共同点是以史证诗,但史最大缺陷是有科学与不科学之分,这样很难弄清这个笔墨官司的真假。如若从它产生的时代对它赋予的审美观念,诗歌发展的方向,以及白居易的全人全作上去把握《长恨歌》主旨,这样做岂不更让人信服呢?《长恨歌》成为千古杰作,原因在于作品塑造的悲剧形象:杨妃是一代美人,唐玄宗是将  相似文献   

6.
<正> 一关于《长恨歌》的主题,争论已久,迄无定税。“讽谕说”认为是讥刺唐明皇沉于女色而不悟,否认李杨之间有爱情;“爱情说”则认为是颂扬李杨爱情的坚贞专一、生死不渝。这个问题之所以长期争论得不到统一,除了诗歌本身的复杂性外,白居易本人对这首长诗的看法的不一致,也常常是论者各执一端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7.
人之挽歌——《长恨歌》新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观念中《长恨歌》的主题或为爱情说,或为讽喻说。本文认为《长恨歌》是白居易在追思唐明皇旧事的过程中感叹人生,抒发对处于理想与现实夹缝之间的人自身哀怜挽悼之情的“人之挽歌”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以来 ,《长恨歌》主题的研究日趋深入。在这一过程中 ,先后出现了隐事说、讽谕说、爱情说、感伤说、自伤说、多重主题说等六种主要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著名诗篇,在当时就广泛传诵,经过一千多年,一直被人欣赏,评为好诗。好在哪里呢?人各异词。远的且不说,解放以后,对它的主题思想就有很多分歧的评论。有人说《长恨歌》主题思想是“始终谴责女祸,讽谕君妃的荒淫”。又有人说,“始终歌颂君妃爱情的坚贞”。还有人说,“既歌颂真挚爱情,又谴责纵情误国”。  相似文献   

10.
关于《长恨歌》评价的几个问题丁毅一、三派观点之评析对白居易《长恨歌》主题,建国以来学界多次展开讨论,综合各家观点可分为三派,其一是讽刺说,其二爱情说,其三双重主题说。影响最大的当属讽刺说。其实此说发端于古人,并非今人创’造。据陈友琴所辑资料,宋代陆游...  相似文献   

11.
双重及多重主题说是对爱情、讽谕及感伤等说的调和或折衷,因为各说都有言之凿凿的材料作依据,大都揭示了《长恨歌》这首本身十分复杂的长诗的某些思想因素或内容的某一侧面,双重及多重主题说干脆认为诸说都有片面性,不如兼收并蓄,并致力于探求造成这种双重或多重主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同志国防教育思想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旨在说明江泽民国防教育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且逐渐成熟的阶段 :从提出“国防教育应纳入思想教育总体系” ,到提出“国防教育要作为公民的终身教育来抓” ,再到提出“国防教育必须进入法制化建设轨道”。这三个阶段的发展既取决于当时国防建设的需要 ,又与江泽民的创新理念密不可分 ,是中共最高领导人对国防教育工作高度重视的必然结果。在此基础上 ,还进一步探讨了这一思想和军队高素质人才培养战略的关系 ,从而进一步强调新时期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摘要: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作,历来倍受世人喜爱和推崇。诗歌不仅表现了李杨之间的爱情,还影射了诗人个人的 恋情,更融入了读者的感情。这三种情感的叠加,增加了诗歌情感的厚度和复杂度。而诗中的每一种情感,又通过艺术的手法 表现出来。正是由于诗歌的情感叠加方式和艺术表达手法,使《长恨歌》更具独特魅力,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4.
白居易是"深于诗,多于情者",其《长恨歌》是真情痴情流溢的千古名篇,它的魅力源自其情感空间的有效建构,其主要表现在:第一,作者结合自身恋爱悲剧,借用李杨"明星效应"给李杨悲剧赋予了人类普遍的爱情"长恨"的情感审美内涵,从而确立了典型的"空筐结构";第二,《长恨歌》发展了传统的叙事模式,采用了极具抒情性的意境化的叙事艺术;第三,象征、比兴等联想型的修辞手法的大量运用、情感化的史实剪裁、情节的淡化处理,给读者留下了恰当地进行审美创造的艺术空白。  相似文献   

15.
黄庭坚为江西诗派鼻祖,以宗杜为主,但这并不影响他对李白的喜爱和欣赏,他是宋代诗人中学习李白较为突出的一位,其今存的诗、词、文中歌咏或评说李白的材料多达22条,其中词1首,诗5首,文16篇。书法家、诗人、学者身份的黄庭坚对李白的接受和继承,在整个宋代李白接受史上具有较为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白居易《长恨歌》中的李隆基和杨玉环的形象,以马嵬坡事变为分界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实质上是诗人的“自我”在文学幻想中按照分身的方式进行的多重投射。话语主体李隆基的形象,既蕴含着诗人的社会价值观念,又有诗人自我宿命的感伤;而杨玉环,则是糅合了“美人幻梦”原型和诗人自身情殇的对象而形成的一个女性“符号”,是拥有话语权的男性在集体无意识下对女性的另一种塑造和改编。  相似文献   

17.
《长恨歌》之“长恨” ,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朦胧触及而未深入追问的一种深刻历史遗憾 ,即一人主宰的封建专制政治和爱情是不能两全的。换言之 ,帝王的政治角色要求与其人性的自我需求是完全对立并以前者压倒后者的 ,从为爱而失政 ,到失政而复爱遂成为诗歌的结构红线。白居易的朦胧遗憾后来发展为苏轼的明确见解  相似文献   

18.
白居易《长恨歌》有三种主题之争 ,诗人经历及诗作的抒情导向说明 ,其主题应为爱情说 ,但并不完全是李杨之爱 ,而是有诗人爱恋至深的湘灵的影子 ,依据是 :其一为与湘灵之恋是诗人该类生活的主体情感 ;其二为“歌”中诗人抒写的两个悖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