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剑玲 《科学咨询》2010,(14):56-56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理解与感悟才是重中之重。《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更强调学生应在“读中促悟,以悟促读”。由此可见,“读”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读”得具体、得体,方可达到教学的终极目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通过重视训练学生的语感,在“语感训练”的领域中潜心思考,就一定会为语文阅读教学开辟出新天地。语感训练的传统方法主要是靠读。“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中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感悟。”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做了以下探索。  相似文献   

2.
语文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是这样阐述的:“语文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是语言操作者对语言的感悟,是语言操作者与语言发生联系时,对语言文字的含义、正误、情感、思想、韵味等迅速地自动地作出判断的一种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就有了良好的语感.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敏锐的语言感悟能力?我以为,须做到“四读”.  相似文献   

3.
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感悟能力。语感的培养能够直观地反映学生的语文素养,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效果。教学中加强语感的培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的提高。新课程标准下,针对课标提出的语感培养总体目标,在语文教学中,我着重从以下  相似文献   

4.
学习和研究《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准确理解和把握修改的内容,是我们每一个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明确学生学习语文必须走多读、多写、多积累之路。并在课堂内的教学,课堂外的延伸落实。一线教师结合学生学知水平,生源实际琢磨出适合的策略,让孩子们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来培养“语感”,品尝到浓浓的“语文味”,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我们要转变当下的教学观念。其次,提倡“多读多写,说写结合”。最后,实现“多元积累,积累后会用。”  相似文献   

5.
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感悟能力.语感的培养能够直观地反映学生的语文素养,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效果.教学中加强语感的培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的提高.新课程标准下,针对课标提出的语感培养总体目标,在语文教学中,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训练学生的语感.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感情的熏陶。"然而,许多师生只是盲目而无入情地朗读,把读当成了课堂的摆设。那么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读",到底该如何施行呢?该文认为阅读教学应当达到四个境界,也就是"感知、感悟、语感、熏陶",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真正的读书、看书,而不是摇头晃脑的摆架势。让学生在课堂实践中学会读,从而发展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素质,最终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7.
王泳 《科学咨询》2007,(8):44-44
对语言的分析能力,实际是以对语言的整体语感为基础的,更是以对语言完整的整体语感为目的的。说到底,语言就是规律和例外的组合!在英语语法学习中,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述了大学生在学好本专业课的基础上,应以自学为主,通过“泛读”、“通读”和“精读”的读书方法,多读书,读好书。为此目的,还阐述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可见。”可见,阅读感悟,需要朗读的支持。朗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而应试教育总是片面地追求答案、讲求技巧,往往忽视朗读的训练,学生对朗读表现出了随意性,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整体效果。朗读正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法。这个感知、理解的过程,就是培养语感的过程。因而,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朗读策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对音准音调、语势语气、语法条理、词句内涵、表达技巧、意念意境、情感品质等有充分的感悟和理解。然而如何在朗读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呢?  相似文献   

10.
在语文教学中,究竟应该如何培养学生较强的语感呢?新课程目标指出:语言内化要多读书,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我认为,主要应该进行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整体把握,感知语言语感的整体性特征决定了语感养成需要对语感材料从整体上进行把握,不能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便难以养成丰富的语感.  相似文献   

11.
《决策导刊》2007,(3):4-4
市委书记汪洋2月12日在部分市级单位负责同志读书座谈会上说,我们党历来重视学习。领导干部多读书、读好书任务紧迫。  相似文献   

12.
田金菊 《科学咨询》2009,(24):45-45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语感就是对言语的直觉感知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能力,是人的语文能力的重要标志,是语文素质的核心。  相似文献   

13.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研究中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古人早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然而现实的语文课堂教学却忽略了朗读这一环节,语文的课堂再也没有了往日的书声琅琅,学生也无法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一位教育专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朗读的课堂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因此笔者呼吁还语文课堂琅琅的读书声,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中最美的音符。然而如何加强朗读指导,如何提高朗读的有效性?这是摆在语文老师面前的难题,下面就此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想法。  相似文献   

14.
语感是人对语言的一种感受能力、领悟能力,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该文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从让学生多读、慢品、乐说、常写,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感。  相似文献   

15.
语感就是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语感的培养能够直接地反映出学生的语文素养,直接印象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效果.教学中加强语感的培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的提高.语感是怎样培养的呢?笔者根据多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经验,认为语感主要是在学生的朗读中培养起来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在课堂上注重朗读的训练,让学生直接感晤语感,那么怎样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笔者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的……  相似文献   

16.
吴宗兰 《科学咨询》2009,(10):66-66
语言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语感,即人对语言的领悟感应能力,是语言训练到熟能生巧的表现.人们在语言运用程中有时感到看起来顺眼、听起来顺耳、说起来顺口,但又说不清原因,这实际上就是语感在起作用[1].乔姆斯基说:"后天经验是决定语感的变量."英语语感之于学习者而言,就如乐感之于舞者、灵感之于作家、美感之于画家、球感之于竞者一样,对促进英语学习者的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的提升和发展,有着神奇的推动作用.而语感必须以人量的浯言实践为基础,经过长期的语言文字训练才能形成.  相似文献   

17.
周正宏 《科学咨询》2010,(18):55-55
上课时,手也动,脚也动,就是情不动;读书时,别人读,他也读,就是心没读;作业时,东也看,西也看,就是字不看;放假时,书也丢,包也丢,就是“毛病”不丢。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读书有“三字秘诀”:博(博览群书);记(折书角、画线、做记号以加强记忆);读(熟读成诵,以增强记忆力)。 毛泽东在校读书时坚持“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琐事、不谈男女方面的问题。 徐特立读书学习有“三法”:日  相似文献   

19.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以读带讲,读中感悟.这既是学生自主体验的表现,也是学生获得真知的过程.因此我们教师在重视点拨、指导的同时,更应重视多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陈文斌 《决策探索》2009,(18):72-72
在课改的大形势下,诵读文本被提到了一定的高度,引起了大家的重视。“读书,是学好语文的第一要务”。学生在大量广泛的阅读中,在书声琅琅的诵读中,逐步增加语文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同时又培养起读书的兴趣和读书的习惯,渐渐学到读书的方法。我本人非常同意这样的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