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实践”为关键词的“中国·实践·管理”论坛对“直面中国管理实践”(简称“直面”)进行了较有意义、较为全面、较为系统的价值探索.基于“直面”的时代背景、论坛的相关研究成果与发展脉络,尝试对“直面”的历程进行总结、反思与展望:认为在未来“直面”时,“实践学者”、论坛与“基金委”管理科学部应该厘清中国管理实践的研究范畴与边界,更加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对“直面”乃至中国管理学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时也需要回归管理研究的本质,避免“直面”研究走进新时期下的管理丛林.  相似文献   

2.
本文简述了“人本管理”的本质,分析了“人本管理”是医院先进文化发展、特殊人员结构和特殊服务关系对医院管理提出的必然需求,提出了医院管理中“人本管理”的基本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3.
一、当前高校办公室管理研究的错位与缺陷(一)“办公室”管理:一个被误读的管理学宏大叙事。众所周知,办公室管理是管理学理论和实践所长期关注的一个持久性话题,盖因其良性运转与办公室工作的绩效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在对办公室管理研究中,存在一个因为对严谨概念体系的忽略所导致的认知偏差,这一认知偏差就是对办公室管理不经类型化而空泛而谈,这便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使得力公室管理学成为没有现实依附性的“纸上谈兵”。  相似文献   

4.
我国企业成本管理在过去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就,但随着制造环境的改变,经受着巨大的冲击,面临着“三断三缺”的困境,即成本管理起点断层,成本管理驱动断层,成本管理方法断层,成本管理主体缺位,成本管理信息缺位,成本管理理论缺位。我们需要对我国成本管理工作进行认真总结,建立新的现代成本管理体系,使其有益于成本管理实践。  相似文献   

5.
如果说西方管理学以“术”见长,那么,中国传统的管理智慧则以“道”为尊。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传统智慧对现代管理水平绩效的提升成为了西方管理学界的热门话题,中国的“道”(TAO)也逐渐被西方管理学界所认知。  相似文献   

6.
为了推动管理学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提升中国管理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丰富全球管理理论体系,促进管理学人才培养,推动本土企业现代化、全球化发展,我们拟从2022年开始设立“现代管理奖”。“现代管理奖”的愿景是:立足管理实践、促进创新研究、服务国家发展“现代管理奖”依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和《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有关规定。  相似文献   

7.
管理与文化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刘文瑞 《管理学报》2007,4(1):16-20,27
管理与文化的关系在学术界有众多争论,二者构成一了个纠缠的“结”(com p lex)。管理学追求普适性,而文化表现特殊性,二者之结导致管理学研究出现了相应的偏差。文化在管理中的作用包括价值定位、优先选择、惯习支配、思维方式4个方面,对这4个方面的管理学研究,最终要形成超越特殊性的普适性学说。所谓中国式管理和东方管理学,正是在这一纽结上陷入了歧途。相当多的管理文化研究,实际上是管理经验总结而背离了管理学的普适要求。管理学中对文化的重视,需要回归管理学的普适性。  相似文献   

8.
和合管理: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如金 《管理学报》2007,4(2):135-140,143
在管理学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程度越来越大的今天,创新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学便成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课题。“和合管理”就是立足于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文化扬弃,以中国和合哲学思想为基本指导原则,以中国传统的和合管理为历史借鉴,贯彻“古为今用”和“洋为中用”的原则,结合今天中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实际,同时吸收西方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中的有益内容,从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  相似文献   

9.
《管理学报》2009,(5):710-7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十一五”发展战略中明确提出了“逐步建立管理科学中国学派的学科基础”的战略目标。循此,2008年3月29~30日在西安交通大学召开了第1届“管理学在中国”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围绕“管理学在中国”的历史演进、宏观思考、理论构建、教育研究、管理实践以及管理学与中国文化六大主题进行了研讨。为了在此基础上将“管理学在中国”的研究推向深入,拟召开第2届“管理学在中国”学术研讨会,有关事项通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管理哲学是交叉于科学哲学与管理科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相对于至今仍处在经验科学层次的特殊管理学,管理哲学是理论科学层次的一般管理学,即管理学的元理论。要使自己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现实科学,现代管理科学有必要把自己从经验科学层次提升到理论科学层次。因此进行管理哲学研究是实现管理学突破性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1.
论思想管理     
<正> 思想管理的内容、形式和实际运用在管理学和思想政治工作学中都有涉及,但仅就“思想管理”本身的研究讨论还很少。本文试图从管理学和思想政治工作学交叉领域提出思想管理这一课题,以促进思想管理研究更早地被纳入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2.
自泰罗创立管理学到今天,这一关于管理学属性的争论已经跨越了三个世纪,这似乎是一场没有结果的争论。在这场“管理学”的学科属性之争中,对于“管理”或“管理活动”的定义其实再没有太大的分歧。在本文看来,这一争论实质来源于从“管理活动”到“管理学”这“惊人的一跳”,或者说,“管理活动”并不能必定推导出“管理学”应如何进行研究。在这“惊人的一跳”过程中,绝大多数观点包含了“应然”的成分。因此,对管理学属性的研究——即“元管理学”研究要摆脱无谓的争论,必须从“应然的研究”走向“实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在国内外学术界,管理学研究都出现了某种程度上的“黑板化”倾向。从管理学研究中实证方法的应用来看,可以将管理学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黑板管理学”的来淝总结为以下三个原因:概念没有界定、无法测量的“泛量表式研究”;概念分解中的“伪还原”;忽视应用的“管理解释学”。  相似文献   

14.
海洋事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指导和管理。崔旺来教授的力著《政府海洋管理研究》一书的出版堪称政府海洋管理研究的一部标志性成果,为中国未来的政府海洋管理框架的建立、为中国当代海洋管理学研究方向的确立都起到了“开先河”和“指南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所谓的“天之骄子”,一个被当代社会赋予高度期望的群体,在学习和生活中却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种种压力,对其心理、人格都会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共分两小篇,通过管理学和心理学角度分析当代大学生主要的压力来源,进而运用管理学的思维和方法,来分析和探讨一些压力管理的手段,希望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东西方管理理论的相互补充与不断融合是必然的趋势。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管理模式、东方管理学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第21届世界管理论坛暨东方管理论坛"围绕"开放分享、多元包容——东方管理学新发展"主题开展研讨。大会从东方管理新论、管理实践研究、高新技术与管理、管理学者的责任与使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和总结。开展东方管理学的研究与交流,有利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管理思想,增强文化自信心;有利于丰富和发展世界管理思想,为发展世界管理学做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17.
“管理学在中国”2014年会(第7届)以“网络环境下的管理新挑战”为主题,从当前中国管理实践的新情境出发,结合网络科技发展引发的组织实践与理论变革,通过管理学者及实践者深度对话,围绕创建“网络环境下的管理理论”,从“管理学在中国”实践探索、“管理学在中国”理论研究、商业组织研究、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研究等方面展开研讨.  相似文献   

18.
《管理学报》2007,4(6):850-852
学术探讨赋予与国外的管理学相对应的学科以应有的学科地位周祖城(1-1)从管理与文化的关系看中国特色的管理学周建波(2-144)从管理与文化的关系看中国式管理彭贺(3-253)试问管理学——管理学在中国侧议本刊特约评论员(5-549)管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学科地位——一种基于科学计量学的再认识陈悦刘则渊(6-695)“管理学”断想刘文瑞(6-703)管理学在中国基于“心理场”的消费者气质研究——全息系统方法论在消费者行为研究中的应用罗纪宁(6-706)中国管理论坛元决策:支持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的手段王众托(2-127)中国企业十年盘点郭重庆(5-537)系统集成…  相似文献   

19.
人本管理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人本思想在管理中的体现,它既是管理学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又体现在管理学发展的每一阶段,人本管理以研究人的需要和激励措施为基本特征,人本管理还是一项多层次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20.
陈劲 《管理学报》2005,2(1):123-126
2004年美国管理学会年会(Academy of Management,AOM)于2004.年8月6~11日在美国新奥尔良举行,会议主题是“创造行动化的知识”(Creating Actionable Knowledge),旨在鼓励促进管理与组织改进的有价值的管理学术研究,提倡基础性管理学研究者与应用部门进行充分交流。会议共收到论文3383篇,录用1979篇,约有来自世界各地的5000余名管理学学者参加了本次盛会,我国学者有西安交通大学李垣教授和浙江大学陈劲教授等参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