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技社团社会公信力影响因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信力是科技社团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探讨科技社团公信力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分别从科技社团外部的社会系统和科技社团自身内部探讨了科技社团社会公信力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司法公信力是法治社会的重要标志。提升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力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提。我国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力的现状不容乐观:社会公众对法院与法官普遍缺乏信任,法院判决难以顺利执行,缠诉缠访事件居高不下,甚至出现了一些暴力袭法事件。此种现状严重影响了人民法院司法活动的正常开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司法公正的实现与司法权威的生成。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与政治语境下,应当从法院、法官与社会公众三个层面,以促进司法独立、司法民主与司法公正为核心,通过观念培养、制度改革以及规则构建等途径提升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3.
司法公信力生成基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司法公信力是社会法治进程中逐步形成的建立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的反映国家司法机关与社会公众之间信用、信任关系的社会现象,是社会司法文明的产物。司法公信力生成需要契合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需要获得社会公众的普遍心理认同,需要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需要有与之配套的社会制度保障,只有这些基础性条件具备以后,司法公信力才可能逐步孕育并发展成熟。同时,司法公信力在其生成演化过程中也不可缺少理论层面的论证与支持,社会契约论、法治理论是促成司法公信力生成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社会转型期,司法公信力的塑造是一个系统工程,无法一蹴而就.在现代社会,司法公信力源自于公众对司法的内在认可与信任,而不是靠强权的威慑.宏大的司法改革建议固然令人振奋,囿于现实困境,从司法的规范运作角度,微观地促成司法公信力的提升具有更大的实践价值.在此过程中,保障信息的共享,当事人产权的充分行使以及长期合作的预期设定,才能增强当事人对司法的信任感,司法的公信力才可能被不断地形塑.司法公信力的生成基础更多源自对信任体系的内在修正,而不是依靠形而上的外在建构.司法公信力需要在主体之间不断地发现、发展,而不是发明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矛盾的日益凸现,各类群体性事件的相继爆发不断在拷问政府的公信力建设问题。因此研究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进而采取积极措施不断提升政府公信力,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影响政府公信力的因素很多,但是内部因素是影响影响政府公信力的主要因素。本文以我国公信力的现状为切入点,分析影响我国政府公信力的内部因素。  相似文献   

6.
科技社团参与国家治理是对现代治理理论与治理政策的回应,也是对社会发展、社团进步需求的满足.而科技社团本身的目标选择、组织存在和功能表现为其参与国家治理提供了必然性支持.为保证科技社团对国家治理的充分参与,科技社团建设需要从发展理念、组织基础、服务内容上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7.
目前,科技社团主要存在工作人员收入偏低、资金能力不足、社会对科技社团认可度不高等问题。为了确保科技社团能够健康、可持续地发展,需要通过规范内部运行机制、加强政府与科技社团的联系、完善监督机制、以会员为本、扩大资金来源五个方面来实现。  相似文献   

8.
政府公信力在现代民主治理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提升政府的公信力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问题与现实课题。笔者将政府公信力的提升与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结合起来,强调政府公信力是政府的职能活动所产生的一种积极的社会结果,而只有科学合理的转变政府职能才能进一步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9.
由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整个社会进入了网络时代,本文以网络时代为背景,梳理了政府公信力的概念,当前,我国政府公信力总体上说正逐步提高,但仍呈现流失现状,面对政府公信力流失的现状,总结政府公信力流失的原因,最后探讨了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的兴起与发展为公民的政治参与提供了新的平台,担负着政府与公民互动关系中政府公信力提升与降低的"镜子"作用。文章重新构建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因子,由介质传播引伸出新媒体内涵、特征以及新媒体对地方政府公信力带来的双重影响,从而提出变革政府理念、转变新媒体传播生态的治理思维、引导公民理性参与地方社会事务和构建"倾听-回应"型的政民互动关系等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作为一个具有双重维度的概念,包含了检察机关执法对社会的信用和社会对检察机关执法的信赖这两个核心要素。执法公信力的高低受到来自外部及内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在新形势下,检察机关提升执法公信力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外部及内部,从理念到行为,从个体素能和执法机制等多个方面统筹兼顾,齐下功夫。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司法公信力的“储蓄”与“损耗”视角出发,探讨近年来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力的热点案件对于我国司法公信力建设的影响。通过以美国为例探讨司法公信状况与热点案件之间的关系,分析和探究完善我国司法公信力状况的路径。文章认为,以“储蓄”的思路重建司法公信力,能够推动整个司法体系和法官群体更加注重个案,尤其是关注热点案件裁判的社会效果,通过实现个案公正推动司法公信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略论司法公信力之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立以司法公正为核心的司法信用体系即司法公信力,是建立法治社会的一个重要前提和基本保障。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而司法公信力的养成则是构建法治国家的基础。提升司法公信力是一项长期的社会工程,既需要司法机关和司法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也需要社会公众的良性互动:既要科学完善的体制和工作机制,也要有良好的司法环境。  相似文献   

14.
重大疫情中谣言传播会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引领力、破坏应对危机的社会动员力、损害党和政府的政治公信力,给国家治理带来严峻挑战。分析疫情中谣言生成传播的动因,个体心理需求是疫情谣言生成传播的根本原因,信息不对称是疫情谣言生成传播的直接原因,现代媒介环境是疫情谣言传播的间接原因。针对重大疫情中谣言传播的社会风险,提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重大疫情防控舆论导向,提高社会应急动员能力、防范化解谣言引发社会风险,加快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提升现代媒介治理水平的治理思路。  相似文献   

15.
乡镇政府公信力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石,文章通过对乡镇政府公信力现状的简述和性质功能的分析,特别是对影响其成长的国家正式制度和农村社会非正式制度因素的分析,得出了提升乡镇政府公信力必须从外部推动国家正式制度的根本创新,并进行农村社会内部治理格局重构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因城镇化、社会快速转型以及频发的公共灾害而造成的公共危机给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带来了较大的影响。提高政府行政能力、提升对民众的公信力成为当前的工作重点。分析地方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及公信力的相关理论,辨析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和互动规律,对当前地方政府存在的危机管理能力薄弱、公信力弱化现状进行探讨,指明问题症结所在,并提出地方政府公信力提升的相关路径。  相似文献   

17.
法治目标的实现需要树立起法律的极大权威,而法律的权威离不开司法公信力的保障。中国目前的司法公信力状况令人堪忧,因此如何提升司法公信力已成为中国法治建设进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司法公信力植根于公正,其本质在于公正地为权利服务。实体公正由于具有相对性,对于提升司法公信力作用有限,而程序公正则与提升司法公信力具有重要联系。本文以程序正义为视角,在揭示司法公信力和程序正义关系的基础上,对如何完善程序公正以提升中国司法公信力进行了论述,进而提出如下对策,即培育司法公信力需要司法程序符合中立性、平等对抗性、公众参与性以及终结性的公正要求。  相似文献   

18.
司法公信力包含司法权运作和受众心理两个层面,其内容涵盖"信仰、信心、信任"三个维度。在构建司法公信力的过程中,司法权的运作主要借助对象是法官群体。从法官品质的角度分析,问题主要存在于法官职司职业水平失范和外在形象要求失范等方面。因此,法官只有掌握专业知识技能、致力于服务社会和实现自我管理才能全面提升品质,达到符合司法公信力的内在要求,实现司法公信力提升。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管理创新目标的深入推进,社会组织逐渐成为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健全社会服务体系的重要力量,也势必迎来社会组织发展的新契机.社会组织公信力与社会组织的独立性、多样性、公益性、规范性和公民意识密切相关.我国社会组织公信力缺乏是由社会组织自身发展不规范及与政府关系错位等原因导致的.要想提升社会组织公信力,应借鉴理性选择理论和公共治理理论,从加强社会组织自身实力和多方共同治理两个环节入手.  相似文献   

20.
中国正处于由传统司法向现代司法转型的关键期,网络社会极大地改变了原有的信息表达、商谈互动方式,也使司法公信力的生成具有新的特性、形成新的挑战。随着司法权在不同社会形态中的运行,司法权自身大致经历了从司法权力(强权)到司法权威再到司法公信力的变迁。不同的社会形态中,从司法权力到司法公信力的递进表现出不同的特性和路径,社会形态结构以不同的方式型塑着司法并与之产生一种互动效应。基于网络社会特性所产生的聚焦效应、极化效应、反沉默螺旋效应及循环反馈效应,通过信息传播、互动交流及固化定型作用于公众的司法认知心理。在应对双重转型对于司法公信力的挑战时,除应从司法主体自身的信用能力、信用责任等内因入手外,也应重视公信力生成的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可从三方面着手:探索网络社会特性,引导、规制网络社会,推动网络社会规则形成;秉持司法独立,推行司法公开透明,增进理解信任;保持开放心态,拓宽沟通渠道,强化互动协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