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0 毫秒
1.
马克思把人类解放分为三个历史阶段.用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的理论审视中国当代现代化进程中正在发生的价值观念的转型,有助于我们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人们精神和思想上带来的新变化,诸如独立人格普遍形成、人的关系走向自由平等、人的自主活动能力增强等,同时也清楚地认识到市场经济的局限性和负效应在市场经济社会里人们获得的尚不是真正的自由,而且,市场经济还可能导致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泛滥.因此,我们在完成传统价值观念的现代性转换的同时,应警惕和批判市场经济带来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2.
“自由个性”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与灵魂,是马克思对人类发展远景的科学规划。这一体现对人的现实关切与终极关注相统一的思想具有丰富的哲学蕴涵,在唯物史观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这可以通过该思想与“现实的个人”及“人的全面发展”的考察中得到证实。马克思所指称的“自由个性”的实现植根于社会现实,需要具备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交往的普遍发展、共产主义革命的实现以及人的主体意识的增强等一系列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人们把唯物辩证法实体化和实证化,使之成为脱离实际的公式.导致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将辩证法的载体理解为抽象的物质.其实,马克思辩证法的本体论基础是人的感性的实践活动.回到马克思创立唯物辩证法时的原初的历史语境,我们发现,马克思辩证法的精神实质是关于人类自由和解放的规律的学说,是基于对人类本质活动--实践的内在矛盾的研究,探索人类实践活动中的异化和扬弃异化的规律性,最终为批判和改造现实社会以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提供锐利的精神武器.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针对布·鲍威尔等青年黑格尔派创立了“真正批判的世界观”。1843年年底,为了回应普鲁士政府的保守政治,布·鲍威尔以“自我意识哲学”为基础,把宗教批判进一步拓展为“纯粹批判”,寄希望通过对群众的“有限的自我意识”的批判实现人的自由。马克思在批判鲍威尔的过程中指出,其“纯粹批判”把人抽象为“自我意识”或“精神”,在一切领域贯彻“自我意识”同“实体”的对立,实质是在黑格尔哲学的基础上向康德费希特主义立场的后退。鲍威尔通过精神批判提升人的“自我意识”而实现的“自我意识的自由”是一种缺少现实内容的主观主义自由。马克思从“现实的个体的人”出发,指出人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在实质的意义上增进人的自由,不能寄希望于个体的“善良意志”和“普遍的自我意识”,而是必须改造现代市民社会,建立“真正的共同体”。马克思“真正批判的世界观”同鲍威尔“纯粹批判”哲学的争论,反映了黑格尔的弟子们是向后退回到康德费希特主义还是向前发展黑格尔主义来实现个体自由的差别。  相似文献   

5.
哲学,就其本性来讲,是关于人的自由与解放的学说。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彻底地体现了这一本性。正是以“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为自己哲学内容,通过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分析以及政治经济学的批判,马克思揭示了人的资本主义的存在方式,把自己的哲学标注为: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从而实现了自己的哲学革命,也把作为人学的哲学推向了前进。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突破了原子式个体和国家伦理实体两极对立的政治哲学研究方式,从现实的、具有社会特质的个人出发,提出了人民主体性的国家建构思想.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立宪君主制的国家观,揭露了黑格尔通过国家伦理实体规范个人、实现普遍利益和特殊利益统一观点的抽象思辨性,并同主张通过抽象个体间的契约形成"公意"的国家观划清了界限.马克思把民主制作为同国家的人民基础相契合的制度,主张建构人民性的行政权和立法权有机统一的国家体系,以便解决市民社会和国家分离、劳动和享受分离的问题.马克思从现实的个人出发的政治哲学研究方式、重视国家解决社会利益矛盾效能的观点、把建构人民主体性的国家作为实现人民自由的重要途径的思想等,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终其一生都在思考如何实现“人类解放”这一根本问题,而自由与这一根本问题密切相关。《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基于权利话语为自由辩护,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对思想自由的钳制。《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逐渐走出启蒙传统,确立了从政治解放到人的解放的思想。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自由的理解已经不再停留于争取自由权利这一范围,而是从政治批判走向政治经济学批判,并在实现人的解放这一目的观照下重新思考人的自由发展问题,形成了基于“类本质”的自由观。从关注人的自由权利到关注人的自由发展和自我实现,是马克思早期自由思想的一个重要转向,只有深入理解马克思前后期不同的自由观之间的嬗变逻辑,才能系统地把握其自由思想。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青年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和《莱茵报》时期的主要文章分析青年马克思的政治思想。在这个时期的马克思政治思想主要是追求自由和民主。具体在博士论文中是通过高扬个体的自我意识追求个体的独立和自由,寻求定在之中的自由;在《莱茵报》时期是通过争取出版自由获得精神自由,追求理性国家和法,反对宗教专制的束缚,反对私人利益对国家和法代表的普遍利益的侵犯。笔者希望通过对文本的分析,理清青年马克思的政治思想的内容、逻辑线索和思想来源。  相似文献   

9.
综观马克思的思想发展,青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揭示了市民社会的基础地位,把政治异化归咎于社会异化,并从法与政治批判转向政治经济学批判。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古典政治经济学从财产权和经济视角对市民社会的历史叙事,打破了传统思辨理性主义的社会概念,为马克思最终创立唯物史观奠定了思想基础。二者的分歧在于:古典政治经济学止步于市民社会的合法性论证,它在其本意上是一种市民社会理论,而马克思通过诉诸政治经济学批判,在社会和历史的平面上回归到无产阶级的革命目的论,为实现真正人的自由的社会敞开了现实的道路。?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自由个性学说是关于“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思想的最终归宿,在整个马克思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从马克思自由个性学说的提出,对这一思想的正确理解,以及这一思想实现的客观必然性和现实价值与意义几个维度分析马克思的自由个性学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