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土地所有制是理解蒙古族封建社会的钥匙,学术界有私有制论和公有制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用西方法学概念去解释蒙古族的传统法律必然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必须从蒙古族社会游牧经济的特点出发,才可以对蒙古族的土地所有制做出科学的判断.  相似文献   

2.
赵克仁 《世界民族》2007,66(1):20-29
巴勒斯坦民族经历了从“潜在民族”→“自在民族”→“自觉民族”的过程。在思想领域,巴勒斯坦人经历了从阿拉伯民族主义到巴勒斯坦民族主义的转变。在完成了这一转变后,美国、以色列和国际社会才把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重心从阿拉伯国家转移到巴勒斯坦人身上,才使中东和平进程步入了正确轨道。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我国的民族教育方针经历了多次调整与修改。教育方针的转变体现了党和国家在民族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问题上的价值取向转向与现实诉求变迁。从民族教育方针经历的初步探索期(1921—1948年)、建立形成期(1949—1976年)、改革发展期(1977—2011年)、全面发展期(2012年至今)四个发展阶段看,我国民族教育方针呈现出人才培养理念从尊重差异性向增进共同性与尊重、包容差异性转变、人才培养重心由重“量”向“质”“量”并进转变、人才培养标准由注重政治觉悟与文化知识向全面发展转变的演进趋势。党的百年民族教育方针演进历程表明,“两个基本点”“三条主线”是符合民族教育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经验,即坚持党的领导是民族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保障,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民族教育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坚持民族团结是民族教育人才培养的守护线,坚持尊重民族地区实际是民族教育人才培养的基准线,坚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是民族教育人才培养的生命线。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引用大量民族学、人类学相关论述的基础上,对史前时期土地神观念产生的两个阶段予以了详尽的分析,指出:土地神观念的产生始于原始社会自然宗教时期万物有灵思想下的土地有灵意识,但这时人类土地崇拜的对象,仍然是作为自然的土地,并未具有神的观念。当原始人类由土地生养万物联系到女性也具有土地一样的生殖功能,由单纯的土地崇拜转向“地-母”崇拜,土地神的人格化现象渐趋成型,土地神的观念到此才真正产生了。  相似文献   

5.
近代西藏特殊家庭婚姻种种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巴霍芬、麦克伦南以来,由摩尔根创立、马克思、恩格斯完成的人类婚姻家庭史研究的基本理论体系,科学地指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婚姻家庭的不同表现形式有:“群婚制是与曚昧时代相适应的,对偶婚制是与野蛮时代相适应的,以通奸和卖淫为补充的一夫一妻制是与文明时代相适应的”。并进一步证明这是一条一切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普遍遵循的自然规律。恩格斯在其《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封建”这个词在藏文中译成bkas bkod rgyud’dzin。其中bkas bkod有封嗣之意,即君主或国王把土地封赐给宗室或有功之臣;rgyud’dzin有继承的意思。在封建社会中继承的主要财产必然是土地。因此当我们了解这种社会制度中人与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时,离不开讨论一个主题,这就是土地问题。在传统的西藏社会中,“封建”这个词包含的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时期,究竟是民族发展繁荣时期,还是民族融合、消亡时期?弄清这个问题,对改善民族关系,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工作的总方针是十分必要的。在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后一段时间里,由于在“左”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在民族理论和民族工作中,曾经刮起过一阵“民族融合风”,急于实现民族的融合和消亡。特别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中,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为了达到乱中篡权的反革命罪恶目的,竭力鼓吹“都社会主义了,还有什么民族不民族”,大肆散布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  相似文献   

8.
从原始婚姻家庭遗俗看母权制向父权制的过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指出:废止母权制,乃是“人类所经历过的最激进的革命之一”。“这一革命在文化民族中是怎样和在何时发生的。我们毫无所知。它是完全属于史前时代的事,不过这一革命确实发生过……”。(《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51页)看来,为当时条件所限,恩格斯便将母权制如何向父权制过渡这一重大课题留  相似文献   

9.
以四川平武县藏区白马公社为中心的“白马藏人”是信仰本民族自己的宗教“白莫”的。“白莫”是一种山川崇拜的原始巫术。祭祀山川、土地和森林,念咒驱鬼,很接近氐羌系的“笨钵瓦”(俗称“黑教”)与彝族的“毕摩”(或写为“白马”)。1978年调查时已经看不到宗教仪式和经堂陈设,宗教用品也很难看到了。这里只是访问几个“白莫”(汉语称为“道师”)的综合记录。  相似文献   

10.
独龙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是云南特有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目前有5800余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州的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河谷地带,一部分散居在怒江峡谷和维西县。有关独龙族的史料中文献记载较少。元代史籍中称为“撬”,清代以后称为“俅人”,他称“俅帕”、“洛”、“曲洛”等。独龙族没有文字,常用刻木记事方法进行通信联络。建国以前以刀耕火种农业和狩猎为生产形态,尚处在原始的父系家族公社解体阶段。建国后,根据本民族的愿意定名独龙族。独龙族一般穿黑白直条相交的麻布或棉布,男子下穿短裤,习惯用麻布一块从左肩腋下…  相似文献   

11.
“敖包”是蒙古族早期原始信仰意识的早期形成,“敖包”、“敖包祭”这种原始信仰形式至今仍广泛存在。蒙古族在“敖包文化”发展过程中,在原始崇拜意识支配下,创造了他们的原始美术。从蒙古族“敖包文化”中看它所体现的原始美术特征,是具有民族个性的原始美术。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搞活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民族地区广大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先后普遍实行了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土地潜力也得到有效的发挥,从而加速了民族地区农村分工分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这是全国各族人民有目共睹的,也是举世公认的。但是,客观经济规律又告诉我们:当农民的积极性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要求作为农业生产资料的土地,必须通过与其他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才能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否则要想农业生产稳定在一个较高的发展水平上,是不可能的。近几年来,某些民族地区农业的“萎缩”,就是具体的表现。因此,随着民族地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化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小块平分式的  相似文献   

13.
民族形成和发展的三种状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对民族过程的研究中,根据民族形成和发展的不同情况,可将其划分为“潜民族”、“自在民族”和“自觉民族”三种状态。在民族诸要素完全凸现、构成完整的民族实体之前,地域共同体、血缘共同体、种族共同体、宗教共同体和政治共同体虽然还不是民族,却具有滋生民族因素的土壤,具有向民族转化的趋势,故可视为“潜民族”。“自在民族”与“自觉民族”的区别在于族体能否被自身认知,即民族认同问题。由于民族是人类相互隔绝的产物,而民族认同只能发生于民族交往、形成对比之际,认同的完成也有个从个别到普遍的过程,因此,一般说来民族认同的发生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并不同步。民族认同在“自在民族”那里不一定存在,但却是“自觉民族”的必备特征。以民族认同为标志进入自觉阶段有两种途径:由“潜民族”到“自在民族”,经民族认同进入自觉阶段的顺序型发展进程;“潜民族”未经自在阶段便先行发生认同,进入自觉阶段的跨越型发展进程。后者是一种非民族共同体对“民族”名义的假借现象  相似文献   

14.
在地球最后的秘境朗杰西藏高原是藏民族聚居的地区,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这里还有少数民族中的少数民族———他们有的已被承认为民族,有的还称为“人”。这些小民族世居绵延二千公里的喜马拉雅山区。西藏解放前,他们过着“刀耕火种”、“结绳记事”的原始生活。现如今,...  相似文献   

15.
编辑同志: 有的文件或报刊,将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如:回、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乌孜别克、塔塔尔、撤拉、东乡、保安等10个兄弟民族、概称为“禁猪民族”,这是不科学的。因为,信仰伊斯兰教的人被称为“穆斯林”,而穆斯林的传统饮食习惯除了喜食牛、羊肉(反刍动物),鸡鸭鱼肉和禁食猪肉外,也不吃驴、骡等不反刍动物的肉和一切凶禽猛兽的肉,更不吃一切动物的血和自死动物的肉。此外,穆斯林还有在宰牲时口诵真主“安拉”名字的宗教习俗(回族一般由阿訇或专职刀师傅专门屠宰牛、羊、驼、鸡、鸭、鹅),否则就是“非礼之妄  相似文献   

16.
古今中外,很多民族都有过各自的“图腾”。从图腾的传说里,我们可以窥见古代民族发展中的一个侧貌,还可听到许多美好、离奇、有趣的神话故事。图腾,本是原始氏族的一种标志,又是原始宗教信仰的一种形式。图腾两字,出于印第安语,意为“他的亲族”。在原始氏族社会,人们把自己崇拜的某种动物或植物当成本氏族的标志物,甚至把它当成自己的先  相似文献   

17.
放眼全球观世界,60亿人口成百上千个民族,有冲突,有隔阂,更有和睦相处共存共荣。愿我们的希望不再沉重,愿“地球村”永远和平不断繁荣…… 20世纪的最后一个冬天,世界并不太平,全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于巴勒斯坦,这块位于西亚的土地,阿拉伯人与犹太人再次发生的流血冲突,昭示着即将进入新世纪的人类,远离战争与流血,缔造和平与幸福的路仍然很漫长,很艰难。 历史的积淀:两个民族共有的土地 巴勒斯坦古称“迦南”。公元前12世纪初,非利士人控制迦南沿海地带,“巴勒斯坦”由此得名,意即“非利士人的土地”。公元前5世纪…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加强民族法学研究的重要意义田成有民族法学作为一门重要独立的部门法学,作为一门新的“边缘法学”,必须引起法学界的高度重视,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加强对民族法学研究的重要性认识。追溯历史、“民族法”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恩格斯在1884年发表的《家庭、私有制...  相似文献   

19.
我国广袤的中东南地区,生息着众多的民族,它们在古代被统称之为“越”和“蛮”。种种材料表明,先秦时期,中东南地区的各个少数民族群体,均处于由“野蛮向文明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过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过渡”的氏族部落历史阶段,尚未形成民族。这些人们共同体无论从语言、地域、经济生活以及表明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等方面,都是不稳定或不很稳定的,因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或因经济政治原因,或因战争和婚姻关系,出现了许多混融的迹象,各共同体演进的总趋向是  相似文献   

20.
用实事求是的观点探讨和分析鄂伦春民族“价值观”的变化 ,离不开鄂伦春民族的历史发展和社会背景 ,用历史的、辩证的、客观的眼光看待其变化的过程 ,有利于提高鄂伦春民族对自身的认识 ,对鄂伦春民族今后乃至将来的发展 ,都具有重大的意义。鄂伦春民族传统的价值观念一切观念形态“归根结底都是从他们的经济生活条件 ,从他们的生产方式和产品交换方式中引导出来的。”有史以来直至新中国成立 ,鄂伦春民族在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中 ,从事原始的狩猎生产 ,辅之以采集、捕鱼 ,过着与世隔绝的森林游居生活。历史学家认定 ,解放初期鄂伦春民族是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