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施坚雅中国城市发展区域理论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坚雅将中国城市史研究置于广阔的区域空间中,使西方对中国城市史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他所提出的理论以及研究的角度和方法,对于克服西方学界中国史研究中的“西方中心主义”倾向,确立一种新的历史研究模式来阐述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及变迁,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许多年以前,当我第一次访问中国时,中国人对西方学术的精通令我大为震撼。  相似文献   

3.
20世纪,无论是欧美汉学研究,或中国学研究,都对儒学在世界的传播做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冷战时期美国的中国学研究所带动起来的中国哲学研究,极大地促进了儒学的世界影响力,彻底改变了西方学者所谓中国先秦之后有宗教而无哲学的论调,大大推动了美国与世界的中国哲学特别是新儒家哲学研究进程。这一认识转变和方向转化的重要助推力,即是来自美籍华人学者陈荣捷的积极贡献。朱熹是新儒学的集大成者,陈荣捷先生倾其后半生研究宣传朱子思想,在取得朱子学丰富研究成果的同时,有力推动了20世纪美国的朱子学研究,使美国与西方世界深刻认同了中国哲学的真实存在与以朱熹为代表的新儒学思想的恒久魅力,大大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相似文献   

4.
在民国学者看来,美国汉学显然无法同法德日等国的汉学相提并论,但美国汉学界稍有影响的汉学新著出版后,即有民国学者撰著书评进行引介和评述。考察这些书评,不难发现在民国学者看来,美国汉学存在诸如研究者的中文修养薄弱、解释和译注史料时常存误解误译、材料搜集和材料审别难以博雅以及观点或结论常如隔雾看花,难求其情真理得等局限。美国汉学固然存在不少缺陷,但在民国学者看来仍有可取之处,如公开合作之精神、新颖之视角和方法、重视组织结构与系统性、冷僻领域和材料之注意等。面对海外汉学著述,民国学者坚持一种批判研究的态度,在充分注意其局限之同时,尽可能挖掘有助于中国学术之可取处。民国学者对待美国汉学的这种批判研究的态度及其所撰书评,对当下中国学界而言不能不说是一剂清醒剂。  相似文献   

5.
对中国城市的研究历来是美国中国学研究的一块重要领域。在其发展过程中,美国的中国城市研究经历了西方中心论下的"冲击——回应"、"中国中心观"和多学科交叉等研究模式。在这种种模式演变中,来自法国的年鉴学派对其施加了重大影响,促使其形成向下、向内、多向度的发展趋势。年鉴学派影响下的中国城市研究成果在美国中国学界引发了热烈讨论,促进了该领域及美国中国学的整体发展,甚至在中国国内也引起了反响。扼要梳理美国对中国城市研究的主体线路、重要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7.
着眼于城市与人类文化的密切联系、特别是城市的文化功能,城市可以被定义为人类在一定地理区域中、以雄厚的经济力量为基础而建造的、非农业人口高度密集的文化生产、贮存和传播中心。都市是当代城市的典型形态,理解都市必须联系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化三个相关的概念。准确理解都市的特质有利于我们高屋建瓴地把握人类城市的古今演变,有助于我们关注当代世界范围内、特别是迅速发展的中国城市化进程,有利于我们理解城市的文化传统、个性及当代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8.
从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角度对美国学界20世纪中国城市研究进行考察与分析发现,美国学界对1949年前中国城市研究固然不少,然而有关同时期城市化专题研究却非常少,有关1949—1978年间中国城市研究(包括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研究)远远不够,而对1978年后中国城市发展研究最多。美国学界相关研究,从学术价值来看视野较为开阔,从现实意义来看又有不少观点对当下中国具有"资治"作用,当然也有一些不足或遗憾,还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城市角色是指城市在城市网络中所处的地位。城市人对城市发展具有角色期待的心理,合理的角色期待要符合城市的客观条件,要得到主导城市发展的城市人群的认可,特别是决策者的认可。城市间存在着角色的冲突与竞争,要减少不利的城市角色冲突,就要建立良性竞争机制,加强城市间协作,实现角色互补,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合理认知城市角色,在规划目标的制定上要实现从理想城市到健康城市的转变。所谓健康城市,就是以满足城市人的快乐原则为出发点,将城市的自由度、舒适度、宜居性作为规划的目标,既要实现城市客观存在的有序协调发展,也要满足城市人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10.
汉学与汉学主义:中国研究之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学是一门几乎与中国研究同名的学问,本文提出的汉学主义却不是汉学的一种形式,而是一个相关而又不同的概念性范畴,该范畴总揽了西方长期以来试图将中国纳入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体系的过程中所表现的动机、逻辑、原因、认识论、方法论及其特点。本文试图对中国研究的一些方面进行批判性的审视,其主旨不是要修正谬误和偏见,而是要探讨支配汉学主义的认识论核心和工作逻辑。本文的具体目标有:构想和定义汉学主义,分析其理论框架和范式形成,描绘其在中国研究领域的一些表现,探讨其工作原理和逻辑,指出其带有东方主义的、欧洲中心主义的及族群中心主义的观点、见解、信念和实践,最终目标是为构想出新的、更好的中国知识生产的途径而铺路。  相似文献   

11.
In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ization and city modernization, the study of American academic research on Chinese cities in the 20th century shows that much was done about Chinese cities before 1949 but scarce about ur- banization in the same period. Research related to Chinese cities (including urbanization and city modernization) during 1949--1978 was far from adequate, but most research work was done about city development in China after 1978. Academically American researchers have a broad vision, but practically their findings are rather unsatisfacto- ry and regretful although many of their opinions are “applicable” to Chinese realities.  相似文献   

12.
从晚清民初开始,海外汉学学术共同体逐渐确立,学术范式也随之形成,而范式的形成迎来了汉学学科的建立。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该学术共同体在学术进程中有了巨大的改变,其变化影响着学术范式的变化与发展,这种嬗变意味着海外汉学学科的革命性进步。访谈中,曹顺庆教授就学术范式转变中关于学科称谓、学科建设、学术自律、学术前沿以及在该学术共同体中中国学者所承担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等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大致勾勒出海外汉学学术共同体起承转合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3.
综述 2 0世纪以来日本的道教研究 ,重点介绍日本道教研究的特点 ,日本的道教研究组织及其开展的学术活动 ,并对日本道教研究的最新动态作出评价和展望。  相似文献   

14.
西方汉学基于不同的文化视野和问题意识,多维度地介入中国现代文学的生态结构,相关研究大致经历了初期在域外视野下对文学生态有意味的呈现,文化研究的自觉意识影响的研究热,及多种理论向度指引下的发散性研究的三个阶段,从丰富变化的角度呈现出现代文学层次繁杂、视景交叠的生态景观。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城市起源动力及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文复杂,这使得古代城市起源动力呈多样化态势。安全保障、行政管理、交通枢纽、土地状况、农耕技术、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等皆为古代城市起源的动因。成因的多样化导致中国古代城市类型的多样化:政府政权所在地城市;商业及小手工业发展的专业城镇;特殊交通地理环境城镇;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城镇;军事驻扎地城市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城的仿生学文化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与文化如影之随形。中国古代历史名城经历了独特而漫长的历史发展道路,形成了东方城市文化的独异特色,为世界所瞩目。中国古城仿生学与西方的城市学是分属于两种学科体系,两种思维模式,中国古城仿生学文化起源于城市与天,地,人三者形成有机活性的观念。每一座古城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形成独特的文化风貌,今天可持续发展就是要研究古城的个性,使之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7.
从19世纪30年代至今,华裔妇女移民美国已有一百七十多年的历史。在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挣扎之后,她们依靠着自己的努力逐渐由社会边缘跻身主流社会。本文借鉴令狐萍在其著作《金山谣:美国华裔妇女史》中将华裔美国妇女的移民史划分为三个时期的方法,将华裔美国妇女从社会边缘到开始跻身主流社会的历程也划分为三个时期,并着重从女性主体意识和美国多元文化的发展过程等方面来阐释这一历程。  相似文献   

18.
本文搜集了2000—2009年发表在三家中文核心期刊上美国教育研究的所有论文,从研究时段、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国内美国教育研究领域全面拓展,研究的深度和系统性都有极大的增强,研究者们具有较强的时代意识和现实问题研究取向。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仍然集中在教育管理、高等教育等方面;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教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新型交叉学科研究呈现强劲发展势头;对教育的反思呈上升态蛰:教育史肇科研究有待增强。  相似文献   

19.
从边缘到中心:非裔美国文学理论的经典化历程论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非裔美国文学理论(黑人文学理论)的发展历程比黑人文学史的地位在美国文学历史上确立要晚得多,这个漫长的经历体现了黑人文学批评艺术的“杂糅性”特征,它正式发端于20世纪初叶,历经了黑人美学的确立、黑人文学理论的勃兴、黑人女性主义的发展壮大以及黑人文学理论发展的新趋势四个重要阶段。各阶段代表人物的理论主张各异,但是总体趋势是逐渐走向成熟,呈现多元发展态势,非裔美国文学理论不仅从边缘化的地位走向了文学研究的中心地带,而且已经步入美国文学理论经典的殿堂。  相似文献   

20.
北京应借鉴西方名城历史文化保护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名城对历史文化保护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程,特别是经历了二战后大规模改造的教训,才焕发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珍视之情.因此,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国际上兴起一股历史文化保护的新潮流.为保护历史文化和缓解旧城压力,西方名城普遍采取了避免向旧城聚焦、在旧城之外建新城或新区的规划方法,以便做到保护与发展两不误,同时利用历史文化遗产的优势,使旧城复兴.西方名城历史文化保护的经验,值得北京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