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其中沉积了丰厚的文化内涵。丧葬作为人生礼仪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汉字中得到栽蓄与储存。分析部分汉字,可以从中挖掘出史籍语焉不详的古代丧葬文化信息,有助于构建完整的丧葬文化历史。  相似文献   

2.
挽歌,集文化和文学于一身,有着独特的魅力.挽歌与音乐紧密相连,哀挽之音感人是挽歌被纳入丧葬礼仪制度的重要因素;丧葬文化赋予了挽歌哀生悼死的意蕴,体现出古人生死观念的变化;行为挽歌与诗体挽歌的交织使挽歌在魏晋绽放出奇美的色彩.  相似文献   

3.
佛教的发展在唐代达到鼎盛,并对当时的丧葬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一是以“地狱观”为代表的新的死亡观念的盛行,二是出现了一系列与佛教密切相关的丧葬礼仪。由此可见,佛教不仅改变了唐代的丧葬观念和丧葬习俗,甚至有些因素融合到传统丧葬习俗之中,从而成为传统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水西彝族丧葬仪式是彝族人原始宗教观念和祖先崇拜心性的生动体现。通过对水西彝族丧葬仪式的坛班构成、法器制作、丧仪程式等的民族志记录,深层次探析丧葬仪式的文化内涵和水西彝族人的宗教观念。  相似文献   

5.
汉字承载着深厚的生育文化。"生、后、育、毓、身、孕、娠、好",积淀了古人的生殖崇拜意识;"弃、名、保、射、冠",蕴涵着古人的生育习俗;"孙、男、女",表现传统的生育观念。  相似文献   

6.
生育和丧葬,古今中外,都视为大事。人类对生育和死亡的认识,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原始社会,人类的认识还处于低级阶段,巫术心理和灵魂不死观念,渗透于生活各个方面,生育、丧葬礼俗必然受着原始宗教和血缘观念的支配。随着礼会的进步,科学文化的发达,这类礼俗乃日趋简化,神秘观念日益淡薄,思想内涵逐渐减少。但是传统观  相似文献   

7.
丧葬礼仪是人生最后一项礼仪,一个人最终脱离人世及人生旅途的终结,丧葬形式既是社会文化观念的反应,也是一定自然环境作用的产物。藏族对生与死有着独到的理解和诠释,这是形成藏民族各种民俗文化内核——乐观天性的根源。佛教的“万物有灵”、“生死轮回”观念主导着藏族的各种丧葬行为,也导致藏族的丧葬习俗与其他各族存在较大差异,独具特...  相似文献   

8.
董景玲 《21世纪》2007,(2):14-15
早在上世纪的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中国中文信息研究会会长钱伟长教授说“:符号文字最有国际性,汉字是符号文字,汉字有希望成为国际文字。”北京大学文明汉字研究所所长萧启宏先生说“:汉字不仅是记录汉语的文字符号,而且是负载着古代科学知识和文化观念的全息标志,是固化了的信息模块。汉字在继承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化成果使之古为今用方面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汉字是继承中国文化命脉的载体,它可以让今人得到古人的智慧明灯,更加照亮今天世界发展…  相似文献   

9.
汉字是汉民族文化的载体,它的形体构造与演变过程记载了华夏先民观察探索客观世界及其自身的思维成果和心智轨迹。通过分析汉字的本体结构和发生系统,对《说文解字.木部》进行文化学考察,揭示了木文化在中国古代日常生活、农业种植、房屋建筑、军事刑罚、祭祀丧葬等方面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梓文化考略     
梓木不仅是一种优质木材,用途广泛,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内涵丰富,文化渊源深厚。梓木文化既体现出中国古人对自然事物的认识与把握,也反映出我国各个历史阶段的制度观念、伦理观念,以及深层次的民族心理。本文对此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11.
在西方,语言学历来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文字学则附属于语言学。在中国,文字学早就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可是在20世纪前半页,中国的语言学凌驾于文字学之上而占据了统治地位,文字学被纳入语言学之中,成为语言学的二级学科。20世纪60年代以后,人们把研究的重点从语言转向文字,文字概念正在超越语言的范围,文字学正在成为独立于语言学的学科。与此相适应,上世纪末,教育部制定的课程方案恢复了高校的文字学课程,但是,这一方案在某些学校没有很好地落实。应该提高认识,落实教育部有关方案,落实文字学课的专业基础主干课地位。  相似文献   

12.
清末民初,新旧交替,中西交融,作为国学大师之一的刘师培,其小学研究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刘师培在继承乾嘉朴学传统的基础上,结合西方之理论,在传统小学文字、音韵、训诂研究而外,将小学研究的触角,深入到政治、历史、社会、文化等领域,在为民族民主革命制造舆论、勾勒远古社会风貌、反映社会历史进程、树立传统批判意识等方面独树一帜,影响甚巨。刘师培的小学研究不但提升了传统小学的研究价值,而且也为现代语言学的构建提供很多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3.
通过梳理闽南墓葬文化的发展历史,初步总结出该地区的墓葬特点:闽南人的祖先多半是中原的南迁移民,承接了古老的中国墓葬文化传统。但随着海上贸易的拓展,留居闽南的外国人,一面入乡随俗,一面也渗透着他们的葬俗观念,闽南墓葬呈现出多种宗教意识和平共存、兼容并蓄的时代风貌。从现今的考古发掘和遗留来看,闽南宗教墓碑与传统意义中的墓碑有些不同,其形制装饰、铭文布局、规格等级等,无不折射出闽南人在丧葬上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观照。  相似文献   

14.
朱熹兼采汉宋 ,促进了中国经学的发展 ;朱熹以“四书”义理之学取代传统的“六经”训诂之学而成为经学的主体和基础 ,是朱熹对中国经学发展最重要的贡献 ;朱熹重训诂辨伪启发了后世汉学。由此 ,朱熹经学对中国经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中国经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在汉文佛教文献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有必要建立一门专门研究汉文佛教文献的学科,即汉文佛教文献学.汉文佛教文献学是以汉文佛教文献及佛教文献工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佛教文献产生、发展、整理、存藏、传播、利用的历史和规律,并为佛教文献工作提供理论指导的专科文献学.汉文佛教文献学与汉文佛教史料学、汉文佛教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欧美佛教文献学方法不适用于汉文佛教文献,而汉文佛教文献学与中国传统文献学又有诸多不同.另外,汉文佛教文献在整个中国文献学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而有必要建立汉文佛教文献学.  相似文献   

16.
作为文字学意义上的异文,主要是指通假字和异体字。汉字中有大量的异文存在。异文的产生,往往有社会和文化的因素在里面。不论从异文入手来研究文化,还是从文化的角度来理解异文,都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从"异文与古代社会生活"及"异文与汉民族思维方式"两个方面入手,可以对部分异文现象作文化阐释。  相似文献   

17.
汉字字族探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同源词”和“同族词”的研究,由来已久。但是,从文字学的角度研究汉字字族,从字族的角度研究汉字学,却是汉字学研究的一个新视角。“同族字”就是记录汉语同族词而且必须具有共同文字发生源的系列汉字,它是在认识、语言(词汇)、文字三者的互动中寻求文字与语言的相对动态平衡而产生的,是汉字通过内部孳乳以适应漠语词汇的“同源派生”而形成的。研究汉字字族的形成及其分布状态,有利于在汉字发展变化的动态中进一步认识汉字,把握汉字,进而探索汉字发展的内部规律。但是,汉字字族的研究必须要有时间和层次的观念,必须进行穷尽性的定量分析研究,切不可只是根据立论的需要而随意罗列、挑选几个或个别有利的材料来证说一种观点。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化重视生养死葬,在丧葬礼仪一系列繁文缛节背后,渗透着中国人沟通人神、穿越生死两界的诗性观念.彰显出中国文化注重人文关怀和人伦温情的文化品格,同时也体现出中国人生荣死贵、生卑死贱的伦常等级观念。刘勰的《文心雕龙》秉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其中《诔碑篇》、《哀吊篇》就体现了刘勰对传统中国丧葬文化基本精神的理解,以及对悼念类文章语言形式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9.
“现代性”是理解文献学学术观念及其基本方法发生变迁的一把钥匙,也是我们用以质疑、反思、透视文献学学术发展脉络以及这种学术动力不断更新所标示出来的基本趋向的一个视点。本文将“现代性”视域引入文献学研究,通过考察文献学发展的知识谱系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的不同样态,力图挖掘其建构线索,进而探寻文献学研究走向进一步自觉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20.
小学源流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学”一词的涵义随着古今变迁而多有不同 ,但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从学制的角度来理解 ,指童蒙少年阶段的教学 ;从教育的内容来理解 ,指童蒙教育的具体内容 ;从学术分类的角度来理解 ,主要指的是文字、音韵、训诂之学 ,这层涵义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