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园林绘画是考察园林历史不可多得的图像材料,文人画家在绘画作品中有着自己的艺术诉求,文徵明绘制的《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册将"士人画"的创作手法及意念运用于园林景图的表现之中,夸张表现园林中的自然元素,细致经营,构图巧妙,笔法率真,表达文人隐居林园的意态,突出了隐逸的主题。在笔法、构图与意境营造上都匠心独运,将内心的学养与情愫自然的融入园林绘画创作中,把自己对艺术高雅的追求体现在园林景致的描绘中,传达着"士气",并采取各种艺术手法甚至改变园林实际的样貌达到超逸的"天趣",在画中博古纳今,挪用文人绘画中的图像,或是夸张处理园林中的自然元素,营造超凡绝尘的园林胜境。  相似文献   

2.
继《有声画与无声诗》①、《中国绘画思想史》②之后,邓乔彬先生又一部研究中国绘画的专著《宋代绘画研究》于2006年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可以说,在中国绘画研究领域,邓先生的研究已形成了自己的路数与风格。十年前,初读《有声画与无声诗》,便有感于邓先生多角度分析诗画异同  相似文献   

3.
李芳民 《中州学刊》2023,(8):144-153
“渭城”作为秦都故地,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蕴含的历史地域空间,入唐后又进入诗人的创作,成为一个意旨丰富的诗歌意象。由于盛唐时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一诗配乐演唱,并以《渭城曲》(《阳关曲》)之名广为传播,“渭城”作为诗歌“别离”意象的指称意义,亦因此而凸显。入宋以后,《渭城曲》(《阳关曲》)在社会上仍影响广泛,不但成为文人诗、词抒写别离情怀的标志性意象,此外,还成为一些画家绘画的素材。宋代文人的诗、词创作,确立了“渭城”意象的别离意旨,强化了情感表现力度,而画家特别是李公麟的《阳关图》画作,又进一步丰富了渭城别离主题的意趣。由于宋代文人的诗、词及画家的绘画创作,“渭城”作为文学作品的“别离”意象得以经典化。“渭城”在唐代原本是唐人长安西行的起点,西行之路经阳关而绵延至西域,又因诗人沿途吟咏,遂成为一条自长安西行的唐诗之路。因此,“渭城”也可谓是唐代长安西行诗路上的一个标志性别离意象。  相似文献   

4.
绘画与诗歌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门类,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历程中却日益呈现出了融合的趋势。其诗画融合的生成机理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虚实相生:诗与画的相似相容;二是艺术语言的不同:诗与画的相异相吸;三是儒道互补:"天人合一"的审美观。诗画融合的艺术形式则表现为诗意画(以诗为画)、题画诗(以画为诗)、诗画合一(诗画一体)和图像诗等四类。古代画家在这一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为中国当代画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诗、画被称为姐妹艺术,在中国艺术史上,历来倾向于诗歌与绘画的融合.中国这种传统的诗画观影响着诗歌绘画的发展.马远在此影响下,用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水墨山水人物画)将柳宗元的诗歌<江雪>的意境很好的表达出来.文章着重探讨马远的名画<寒江独钓图>和<江雪>在意境上的融合问题,来阐述马远在南宋绘画史上对诗画走向融合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自1979年发表《鬼作家》到2007年出版《退场的鬼魂》,菲利普·罗斯的叙事技巧既有承袭也有嬗变:虽然在叙事视角上都采用回溯的第一人称"内聚焦",但视角与声音的相异或一致凸显叙事的稚嫩或成熟;虽然在叙事结构上都采用框架式,但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却有简单和复杂之别;虽然在叙事策略上都采用虚实相间的后现代小说艺术手法,但就叙述者与作者、叙述本身、叙述文本中主人公的真实性与虚构性界线而言,《退场的鬼魂》比《鬼作家》的叙述更复杂、更娴熟.从视角、结构、策略三个维度看,《退场的鬼魂》承袭前作叙事主体、文本语境与叙事风格,含而不露地生成兼具文本间性的独异性,其充满叙事性想象的小说文本为"祖克曼系列小说"画上完美的句点,可视为菲利普·罗斯"祖克曼系列"叙事艺术技巧上的扛鼎之作.  相似文献   

7.
尽管当今学者对孔子编《诗》删《诗》提出了种种怀疑,而文献却在证实着司马迁这一记载的可信性与合理性。孔子于编《诗》中,寄寓着巨大的文化期盼,由此而使《诗经》承载起了两项巨大的文化使命:一是"文化复兴",二是"文化承传"。就"文化复兴"而言,主要是:在制度的层面上,复兴礼乐文明制度;在人伦道德的层面上,修复世道人心;在风俗的层面上,恢复"王化"时期的社会风尚。就"文化承传"而言,主要是建立以《诗经》为代表的经典文化体系与文化学统,使这一文化万代相传。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灭,奥秘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8.
苏轼的《江城子》与弥尔顿的《梦亡妻》,一为词,一为诗,题材各异,却是同一主题,悼念自己死去的妻子。物质决定意识,中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决定了悼亡诗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和艺术风格。苏轼和弥尔顿的悼亡诗在妻子形象、感情基调、意象选择和艺术风格上不尽相同,这就形构成了诗歌艺术上的差异。中西文化本无高下之分,优劣之别。求同存异,不同风格的诗词具有不同的艺术魅力,给我们不同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诗画的国度。作为姊妹艺术的中国诗与画,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关系;诗画结合的艺术形式,是伟大的中华民族聪明智慧与创造性劳动的结晶。在一定意义上体现着我们民族精神文明在文化艺术领域的最高水准。画上题诗,作为中国人心理意识结晶的艺术形式,应是“一部揭示人的本质、力量秘密的书”(马克思《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我国绘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画上题诗始于宋代文人画崛起的时期。不过,中国的诗与画早在汉代就开始有了联系,并且相互影响沿着同一道路向前发展。诗与画的结合,经历了从单纯为诗配画,转为为画题…  相似文献   

10.
托妮·莫里森的《宠儿》与荷马的《奥德塞》的互相交错和衬托的互文性关系,鲜明地表现在前者对后者的依赖和影响,又体现在后者对前者的孕育和滋养。在结构上,莫里森利用了《奥德塞》的"回家"模式,并注入具有时代特征的女性主义观念,使《宠儿》的女主人公塞丝跻身于古希腊史诗中的英雄之列;两者在情节上的相似,则表现出在道德伦理内在价值尺度上所形成的一种暗合,凸显出精妙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1.
苏轼的“诗画同异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振泰 《阴山学刊》2003,16(4):42-43
陶文鹏先生的《苏轼诗词艺术论》对苏轼研究做了新的突破。在诗与画的关系上,得出苏轼“诗画同异论”,承认相互差别,符合艺术辩证法,与我们体味的苏轼“诗画并重论”基本一致;在关于苏轼自然山水专题上,作者有机地构筑了一个完整的系列,依据深层内在的逻辑,升华了苏轼独有的“自然诗观”的全方位构架,开辟了苏轼艺术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2.
一古典主义的美学和艺术,总是把再现和表现朴素和谐地结合起来,在表现艺术中有丰富的再现、摹拟、写实的因素,在再现艺术中有浓重的主观、表情、写意的成分,再现和表现如胶似漆地纠缠在一起,不象近代艺术和美学那样,把二者分化出比较纯粹的表现艺术(如音乐)和比较纯粹的再现艺术(如绘画)。这是由古典艺术和美学共同的和谐美的本质所决定的。苏东坡曾说过:“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志林》)。其实不止王维如此,应该说整个中国古典的艺术和美学的基本特点也是如此。正如张舜民所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画墁集·跋百之诗画》):叶燮说:“画者,天地无声之诗;诗者,天地无色之画”(《己畦文集》)。诗和画本来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  相似文献   

13.
关于诗与画的关系,中西方文艺理论都有过精彩论述.在18世纪以前,中西方都是重视诗画一致和诗画相通的.18世纪以后,西方逐渐强调诗画异质论,德国启蒙运动的代表、著名文艺理论家莱辛,用丰富的例证和动人的雄辩,提出诗画并不同质,即"诗画异质说".而中国从古至今一直崇尚"诗画一律论".了解、分析中西诗画观差异,将有助于我们认识诗与画的关系问题,并在理论研究和绘画与诗歌创作中得到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尽管黑格尔、克罗齐等人的思想是邓以蛰融贯中西的"他山之石",但中国传统画学思想对邓以蛰艺术美学观的形成有着根本的构成性作用。其中,尤以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对邓以蛰的影响最大。邓以蛰在"书画同源"、绘画"六法"之先后主从关系以及"气韵生动"等问题上均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张彦远的观点,并在史论结合——"画史即画学"的视野和方法基础之上做出了深入推进。这一系列源自《历代名画记》的理论从绘画起源、创作技法(用笔)及最高理想等层面为邓以蛰以"心画"为核心的美学体系的建立作了重要准备。  相似文献   

15.
托尔斯泰与端木蕻良有相似的生活经历与思想感情,托尔斯泰的《复活》无论在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表现上,都对端木蕻良的《科尔沁旗草原》产生了巨大影响。两部作品在主题、艺术构思、人物设置等方面都有着共同的特点。但《科尔沁旗草原》并非《复活》的翻版,而是有其自身的艺术独创性,这种独创性主要表现在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以及作者的审美个性方面。  相似文献   

16.
阮籍诗歌意象丰富 ,它表现了诗人不拘礼法的浪漫文人性格和深情至性 ,代表了诗人对纯精神的自由境界的追求。无常是阮籍《咏怀》诗的基本基调 ,诗人透过女性意象含蓄、幽微地呈现出相关的意旨与情感。《咏怀》以女性意象作为理想和精神追求的载体 ,和《离骚》有密切的历史传承和拓展关系。  相似文献   

17.
《断章》是现代诗歌史上传诵最广的佳作之一。全诗只有四句,特别好读,却相当不好明白。研究者们把它视作中国现代"主智诗"的经典,对其做出了形而上命题中的多种解读,惟独讳言它是一首爱情诗。然而,综合卞之琳在写作此诗时与沈从文的妻妹张充和的恋情,以及该诗与林徽因的散文《窗子以外》中相通的"窗子"意象,《断章》是否恰恰渗入了一代文人隐秘的爱恋情感?  相似文献   

18.
北宋著名诗画大家苏东坡有诗曰:“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春鄢陵王主薄所画折枝》)认为山水诗画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都是传神写貌、抒发作者情感的艺术方式。中国确有不少诗画俱佳,身兼多艺的名手:如东晋的顾恺之,南北朝的宗炳,盛唐的王维等。他们以自己艰苦的探索和艺术实践,极大地丰富了祖国的艺术宝库,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资反复品味,深入探讨的艺术珍品。诗是语言艺术,它通过准确、生动、富于音乐性的语言塑造形象,以音律打动读者;绘画是造型艺术,它借助于线条、色彩描绘并列于空间的事物,以直观的形象感人。诗与画所凭借的手段、塑造形象的方式都不相同,那么,它们在哪些方面具有同一性呢?  相似文献   

19.
孙小玲 《阴山学刊》2004,17(3):38-41
《茶馆》对传统久远的亚里斯多德戏剧观念予以了大胆突破,它不推崇情节(行动),而是以人物(叙述)取胜。在表现方式和艺术技巧上,《茶馆》则以"面式"叙事结构、充满历史感的宏大艺术构思、叙事诗般的讲述方式,以及"陌生化"技巧和象征手法等的运用,表现出与世界文艺的相通融合。老舍先生以其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现代意识和不拘一格、扬弃整合的创造性劳动,赋予了《茶馆》以开放性、多元化为特征的现代艺术品格。  相似文献   

20.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摘苹果之后》主题上充满了人与自然的对立现象、艺术形式上传统与现代的对立因素以及意象间的对立画面,充分展示了人与自然、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同时也体现了弗罗斯特诗歌创作的高超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