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资本、科学技术和精神文化是当代社会推动人的精神生活发展的三大实践动力。在经济全球化、社会现代化、文化多元化的交汇作用下,这些支撑力量与人的关系方式发生了变异,人的精神生活发展陷入物化、异化和空虚化处境。但处境的危险性同时也蕴含着人的精神生活质量提升和超越的可能性。当代人只有选择创造性的生存方式、坚持全面性的价值取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实现物与人、人与社会的良好互动,进而实现人的精神生活的自觉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2.
阎孟伟 《学术研究》2013,(1):6-12,159
马克思关于“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论断内在地包含着对社会生活的精神特质和文化属性的确认.社会文化具有多种存在形态,但其实质则是内舍于人类实践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并通过社会交往而被社会化和客观化了的普遍精神.社会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而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则是人作为实践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自主性和自由性.社会文化在社会发展中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它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文化机制,社会历史的进步趋势也必然包含历史主体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3.
老舍的精神世界里一贯的主导倾向是自由心态和自由思想,他最真切的愿望是思想的自由和文艺的自由.从自由主义思想出发,老舍在其小说创作中始终重视人的价值、尊严、自由和平等,秉持着人本价值思想;始终追求和维护个人自由权利和社会公正公平,秉持着普遍良知;始终对国家民族的贫弱和屈辱、国民文化精神转型的艰难怀着深切的忧虑,秉持着为国家民族承担责任的精神以及吸收各种优秀文化之长以铸造国民品格的文化交融理想.  相似文献   

4.
哈贝马斯认为,在社会的进化过程中,系统和生活世界发生了分裂.生活世界的领域是人们通过语言进行文化再生产、个人社会化和培养人格的领域.系统是通过金钱和权力驾御外在自然和社会组织的领域.对于生活世界,人们是作为参与者来把握它的价值和对于生活的意义的,而对于系统,人是作为观察者来考察系统的自组织过程的.系统对于生活世界的入侵使人们无法真正地理解生活世界的意义.马克思忽视了对于价值领域的关注,这使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研究成为历史客观主义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5.
作为克服1978年前30年唯意志之社会结构的自然自发自律自治之社会有机体系统恢复工程的经济现代化,在高速行进了30年后,我国出现了经济成就巨大、社会和精神问题日益严峻的基本状况,文化现代化这另一自然自发自律自治的社会有机体系统恢复工程,有必要突出地摆上前台.基于对雷蒙德·威廉斯文化概念的引申和重新编码,笔者认为文化是符号文化(作为符号生产的文化)、价值文化(作为精神价值,精神理想的文化)、生活文化(作为生活方式的文化)的统一体.而作为自然自发自律自治的社会有机体系统恢复工程的文化现代化层面之一的普世性生活方式现代化:自由个体、公民社会与民族国家建构(在超越性民族国家框架中的自由个体与公民社会交互生成的生活文化系统建构),是解决当下中国问题的至关重要、甚至是当务之急的进路之一.  相似文献   

6.
作为社会生活本质的实践表明了人是自我生成、自我创造和自我否定的存在者.因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是人的可能性的无限展开.以往一切社会由于只是实现了人的某种可能性,人便成为了"某种人"而不是"人本身".由实践观所形成的正义社会是"无元价值"的"自由人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内,每个人的自由不是自由主义式的"相互并列"而是"互为前提".自由就是"无元价值"的平等,平等就是"无元价值"的自由.  相似文献   

7.
试论黑水流域的冰雪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探讨冰雪文化结构的意义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的全部生活意义及存在价值.它不仅有维护社会体系的功能,也是指导人们社会行为的规范.  相似文献   

8.
张国启 《江汉论坛》2007,1(1):15-19
中国传统的修身理论是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的非宗教性文化形态,从动态上看,它是人们以特定文化形态进行自我启蒙、自我规范、自我完善的理性主义活动;从静态上看,它是个体在追求理想人格和社会和谐秩序过程中呈现出的精神境界和生活的状态.修身是整体主义思维方式在人们生活世界的展开.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研究传统修身理论的基本特征有利于开发其现代价值,为实现人的自由个性和社会的和谐秩序服务.  相似文献   

9.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离不开“精神性”的价值指引与逻辑规制下人们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因而迫切需要从文化向度审视全体人民精神生活的未来走向。从精神生活的价值生成来看,文化理性共识是建构人的精神世界的必然条件,文化价值认同是充盈人的精神生活的价值旨趣,文化信仰共鸣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动力保障。文化自信为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了精神指引与前进力量,它引导着人们在文化自觉中共筑精神家园,在文化治理中共建精神秩序,在文化创新中共创精神财富。为此,需要深入把握文化共享的内在逻辑本质,通过重构文化“生产—分配—交往—消费”活动的共建、共享、共塑、共富逻辑来扎实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从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文化共享三重向度探索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与价值阐释,不仅为新发展阶段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也能够实现共同富裕与文化自信的同向共构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传统文化资源的系统整合与民族精神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庆祥 《学术论坛》2007,30(9):176-180
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继承问题,既是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与国民大众的文化生活密切相关的.目前在国内兴起的国学热,一方面表明人们对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价值意义的认同,另一方面也是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需要.然而,我们会面对怎样复杂的文化环境,如何有效地利用传统文化资源为当前的目的服务,文章就以上问题给出了回答.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华民族对于人类文明的伦理价值贡献,主要在于以自身改革开放的特殊实践丰富并推进了人道、自由、民主等现代伦理价值精神.从实际出发,首先从经济层面切入理解与实践人道价值精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善人们物质生活条件,奠定现代性伦理关系及其价值精神的客观基础;经济自由优先于政治自由,以经济自由注疏政治自由,以经济自由推动政治自由并逐步实现社会生活的全面自由,并使经济自由成为民主、自由的现实内容;坚持与维护社会的基本秩序,以秩序建立法治,在秩序框架内改良,并逐步推进民主秩序.这些正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实践所贡献的全球伦理价值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2.
文化构成人类全部的生活方式,通过对文化的反思和观照,人类洞悉了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解读人文奥运的人文价值、社会价值和自然价值,促进人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与重构,使人类生活方式的各个层面具有一种全新的价值维度。  相似文献   

13.
道德伦理是美好生活之价值生态的重要元素.美好生活意味着人们对生活中共同价值的共通理解,既是每个人都能充分展示自由个性即全面发展的生活,也是遵守道德顺应伦理的生活.道德伦理是人们在生活中因道德而结成的一种正式伦理,是人们生活中的一种行为规范和伦理价值形态,以人们生活中的正当利益为基础.道德伦理在护卫美好生活时,以关系和乐协调、秩序共建同构、价值共享互通为基本理念,通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睦共处、人与社会和合共存、人的自我身心和解共益等原则得以具象化.美好生活的道德伦理原则需要人们付诸行为、诉诸践履,即在人与自然关系上要求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人与人关系上要求人尊重他人、宽容他人、与人合作;在人与社会关系上要求社会尊重个人、个人融入社会;在人与自我身心关系上要求个体自尊自律.  相似文献   

14.
未来社会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时间维度而言,入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个内涵日益丰富的过程.当今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大发展,人们的劳动时间在不断缩短,自由时间、闲暇时间逐渐增多,时间消费成为一个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从时间维度分析了现实中人们的认识和实践误区,厘清了马克思科学时间观对当今时代的价值意义,明确在当代社会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的时间观,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文化产业经济价值不断彰显的同时,其社会价值日渐式微,甚至有被忽视放任的倾向.文化产业的社会价值需要提升到新的高度加以充分重视.文化产业在消费价值层面实现了精神的物质化和物质的精神化的结合,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其社会属性表现为对人们文化消费需求的满足,以及其所具有的审美与精神教育功能.在生产意义上,文化产业是满足公民文化权益的保障,是有效整合社会文化资源的重要途径,是推动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力量.在城市文明进程中,文化产业发展是推进城市现代文明的主线,是聚合城市转型与城市文明的内核.要丰富文化生产,培育文化消费意识,推动社会转型与城市文明建设,实现社会利益与经济利益的均衡与双赢.  相似文献   

16.
一直以来,法治及其建构始终是学术界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也是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应然诉求。走过3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迈向现代化的中国社会,人们对法治的认知,已经开始从一般意义上的制度设计与构想,转向更深层次、更广阔范围的探讨、解读,以及付诸实践的各种行动。众所周知,法治建设及其进程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任务,但实现法治目标的“深层动力”之一是公民文化。公民文化成为研讨法治秩序的颇具学术价值的出发点,一方面体现着学术的进步,另一方面,则标志着人们对法治秩序研究正在走向深入。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已经完成了从人到公民的历史性转变,走向主体自由自觉的公民文化也是一种必然。故此,从公民文化的视角深层次解读法治秩序对迈向现代化的中国社会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作为对公民角色及其价值理想的自觉反映,公民文化在本质上必然呈现为与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主体自由追求和理性自律精神。学术界普遍认为,时下中国法治的建构,本土根基的培育的价值意义早已超过了对相关观念的“移植”。如何实现培植的目标,建设、养成具备时代特色的公民文化已经是关键环节之一。刘雪松博士所著《公民文化与法治秩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不仅从相关一系列层面探讨...  相似文献   

17.
从源起到终极:法治自由价值核心地位的理论证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昌宇 《北方论丛》2011,(5):160-164
从法治观念的源起到法治实践的终极价值旨向,人类一刻也未曾离开过自由理想的支撑。法治自由价值核心地位的理论证成依赖于四个基本要素:人的自由精神、法律、自由权利和人类的终极理想。法治作为一种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人的自由精神是其产生的动力之源,法律通过制度形式确认人的自由理想,是自由现实化的基本途径,以法律为载体的人的自由权利是法治的核心内容,在终极意义上法治追求人的自由和谐与全面的发展。在法治的价值序列中,自由既是法治的元价值,也是最高层次的价值,其他价值从属于自由价值。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网络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文化具有无中心、无权威的文化精神,人们在网络中充分感受到了自由和平等.而后现代主义的中心"解构"又能够用来解释网络文化的游戏性.在网络中享受快乐、追求刺激、寻求生活中反复无常的人们展现的正是一种后现代主义者的心理状态.在这样一个后现代主义的大背景下,网络文化也变得越来越高度商品化了.但是网络文化内部也存在着一些矛盾,如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真实世界与虚幻世界以及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冲突.而且网络文化对青年一代产生的巨大影响也值得我们关注.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在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解放等问题上有着比以往资产阶级学说更为科学的界说,人在自由平等基础上获得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所追求的最终价值目标.默多克以独特的视角重新审视了西方社会人的地位和尊严问题,他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重新思考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公民身份和文化权力问题,揭示了人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和动态性.仅仅实现肉体的解放还不是人的解放的最终目的,精神的解放、思想文化的解放才是实现人的自由自觉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0.
政治体制改革终于从人们的议论变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社会各种现实的利益关系和民族各种传统的文化意识都集中在这最为敏感的议题上.作为一种体制变革,既意味着社会政治生活结构的改变,也预示着人们政治活动价值规范的转换.它客观上要求人们对民族决策活动中价值系统的深层结构作出历史批判的反思.政治决策机制是一个民族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中各种决策活动的中枢.它不仅集中地表现了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