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中国农民、农村、农业问题的核心.本文分析了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归纳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各种成功的模式,分析了今后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80年代出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保证社会稳定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同时,这种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具有积极的意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大体包括三种形式:①“离土不离乡”,即农业剩余劳动力就在其本乡本地转向第二、三产业;②“离乡不离土”,即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本乡去他乡仍从事农业生产;③“离乡又离土”,即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农村走向城镇就业。本文所要谈论的正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流动这一转移方式。一、当前农村剩…  相似文献   

3.
湘中益阳地区是一个交通不便、封闭落后的农业地区.由于人口急剧膨胀,耕地逐年锐减,工业基础薄弱,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合理转移,农民脱贫致富只是一句空话.农业地区脱贫致富之路该怎么走?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出路何在?何种途径能变劳动力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1988年10月,省报一则安化县“山里妹子闯羊城”的消息,深深地打动和启发了益阳的各级党政领导.于是,上下动手,一场劳务输出的整体战打响了.劳务输出,终于为益阳地区合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带来了契机,也带来了希望.  相似文献   

4.
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农业劳动力将脱离农业生产部门,而转到非农业生产部门就业。这是农村商品经济深入发展的必然趋势。据报道,“七五”期间我国将有一亿农业劳动力要转向非农业生产部门。如何解决数量庞大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转移问题?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转移,给农村带来了哪些变化?在这种转移过程中,还存在着什么新情况和新问题?这些问题,已成为目前农村商品经济深入发展中比较突出而又十分重要的问题。不搞清楚并设法解决这些问题,农村商品经济的深入发展必将受到不利影响。本文根据湖南省祁阳县的调查,试对上述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不当之处,恳请指教。  相似文献   

5.
现阶段我国农业主产区的剩余劳动力转移特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主产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在农业主产区尤其突出,探讨我国农业主产区的剩余劳动力转移特征,意义重大.本文从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数量、转移的地域特征、产业特征及特移的效益特征等方面出发,探讨了现阶段我国农业主产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特征.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黑龙江省是中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该省农民就业程度与效果。目前,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但数量大,而且,转移时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解决,对黑龙江农村经济的发展尤为重要,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才能提高农业生产率,实现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才能提高农业吸收现代技术的能力,真正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把黑龙江省农村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7.
经过近十几年的探讨,发展经济学关于发展中国家农业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问题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证方面都取得了许多值得注目的新进展。特别是与发展经济学形成的初期相比较,许多学者不仅重视当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工业化历史经验的不同之处,而且也重视发展中国家在自然、社会、文化以及历史等方面存在的多样性,从而促使不少以特定国家为对象的研究成果相继问世。这里,仅就日本著名经济学家石川滋先生对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问题的分析和论述做个介绍,以活跃我国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再讨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三农”问题的核心 ,能否解决好其再就业问题成为中国农村改革成败的关键。本文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城市化对解决剩余劳动力的效果、承包制和户籍制度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政府基层组织对解决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以及国际劳务输出等方面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山东师范大学李玉江教授等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资助课题的最终成果《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区域研究》专著 ,最近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著作以研究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为主题。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政府和科学研究工作者极为关注的重大问题。面对发展中国家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隐性和显性剩余、传统农业部门滞后发展、与发达国家差距日益扩大的现实 ,各国经济学家都试图从不同角度 ,探讨发展中国家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机制 ,如何加速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并进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从李嘉图 (D .Ricard…  相似文献   

10.
韩景愈 《西北人口》2007,28(6):38-43
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已成为我国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尤其像甘肃省武山县这样人多地少,农业绝对剩余劳动力过多的农业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转移问题,更是值得探讨和关注。这一问题的解决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农村的兴衰,乃至我国社会整体的健康发展。本文在对甘肃省武山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其现存劳动力转移方式的几点建议,即通过农业深层次开发,当地优势资源的规划利用等方式,增强农业、农村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从而实现农业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新型化就地转移。对这一新的转移模式的探析,对我国其它农业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也将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尽管如此,目前仍有1亿多农业剩余劳动力滞存于农村,农业劳动力的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曾对剩余劳动力转移发挥过巨大作用的几种主要途径,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从80年代开始程度不一地下降。这使我们无法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持乐观态度。可以说,我国已面临着重新选择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道路这一重大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及面临的困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较大,主要转向大中城市、小城镇、农村二、三产业和深层次农业。转移过程中面临的困境既有剩余劳动力自身的因素,也有城市就业压力大、城市化进程缓慢、“小城镇病”等外部因素。  相似文献   

13.
本文阐述了辽宁东部山区农业剩余劳动力产业转移的必然发展趋势,分析了由于缺乏正确导向,农业剩余劳动力产业盲目转移使资源遭到破坏,环境受到污染的现状和原因,并提出了合理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产业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正> 农村劳动力剩余与剩余劳动力转移,在中国学术界是一个热门话题。立论者都根据各种不同的算法,计算出我国农村当前及今后存在数以亿计的剩余劳动力,并认为这些剩余劳动力的存在是当前及今后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大规模地向非农产业、向城镇转移。本文对这个众口一辞的观点提出以下疑问并予以不同的解答: 一、农村真的存在那么多的过剩劳动力吗?在什么条件下,它是存在的?又在什么条件下,它没有那么多,或不存在? 二、剩余劳动力是如何阻碍农村现代化建设的?  相似文献   

15.
广西要想在西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解决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本文使用抽样法测算广西2008年农业剩余劳动力总数,并按照劳动力转移去向进行统计分析,揭示转移中存在的突出性问题和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转移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一直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三农问题解决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7.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途径的探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中国农村的现状 ,结合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几种主要方式 ,作者基于农村和小城镇的特点提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小城镇城市化 ,城市化农村”的发展模式及其实现的三个阶段 ;阐述了在中国发展该模式的必要性 ,并叙述了要实现该模式应采取的措施 ,对解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农业问题在农业之外、农村问题在农村之外 ,农业的发展 ,依赖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部转移的程度 ,很多著名学者都持有这样的观点。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于农村 ,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 ,农民收入难以增加 ;要转移这些剩余劳动力 ,必须推进城镇化进程。本文在综述了国内的研究进展后 ,提出对于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 ,应进一步重点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依据中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化转移的经验事实 ,对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的乡—城迁移模型作出反思与拓展 ,从而构建了寻求充分就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化转移的“开流断源”理论模型。据此 ,作者提出了有关制度改革与创新的两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高双  高月  陈立行 《人口学刊》2017,(6):103-112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从"无限供给"转为"有限剩余",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进入新的阶段。而东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较强的区域特征,虽然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和比重都已经进入稳定的下降期,但东北地区的变化趋势却与全国总体趋势有明显差异。东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空间狭小,导致新阶段东北地区仍然面临较大转移压力。现阶段东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依然停留在较低层次的从农民向农民工转变的就业转移阶段。转移的方式仍以异地转移为主,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都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本研究通过对东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动力的分析得出虽然存在转移动力,但动力不足。在新转移阶段,东北地区现有转移模式不仅面临转移空间扩大和转移层次提高的新机遇,也面临东西部劳动力流动双向依赖关系瓦解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威胁的新挑战。因此,东北地区应促进转移方式的改变,扩大中年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减少制度障碍,降低转移成本,同时推进农业变革和技术进步等转移政策的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