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教诚 《社区》2009,(14):13-13
反复阅读马未都先生《“床前明月”之“床”》和谢德明先生《“床前明月”之“床”并非马扎,而是井栏》两文(两文先后刊载《书摘》2008年第6期和第8期),发现两位先生的立论有一个共同之处,即“床”在户外,而不在室内;李白一上场就望月思乡.而不是一觉醒来,看见“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而后才“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相似文献   

2.
<正>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中国人素以家庭为出发点和归宿。家是根,无论走多远都要寻根;家是线,无论飞多高总会有线牵着。正是这种文化渊源,历代都有思念故乡的动人故事和名篇佳句传颂。即使“飞流直下三千尺”浪迹天涯的李白,也会“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同时,中国人又以家庭为堡垒,以家族的荣誉和利益为至上。一个家庭无论多么不和,甚至父子反目,兄弟相仇,一旦遇外界侵扰,都能暂时团结一致,共御外  相似文献   

3.
白天工作时从早到晚都在“埋头苦干”,头部姿势就好像是“低头思故乡”的人,最容易得颈椎病,这些人在晚上的时候,不妨背部贴墙,头后部靠墙,姿势犹如“举头望明月”,站立一个时辰,这样有助于防止颈椎病。中国医学界近年来认为,晚上花点时间让头部处在“举头望明月”的姿势,确有助于消除长时间“低头思故乡”所造成的颈椎疲劳,因“举头望明月”的姿势恰好与“低头思故乡”的姿势相反,能起着舒缓的作用。颈椎紧张获得适度的松懈,人们因此得以避免患上颈椎病,这是可以理解的。整天对着电脑荧火屏和那些“埋头苦干”的人,最容易得颈椎病。如果嫌…  相似文献   

4.
李白的月亮     
茹喜斌 《中华魂》2013,(18):44-45
李白那些大气磅礴的诗篇,总令我心神追远志向云霄。但我更欣赏他诗中的月亮。这或许缘于儿时就能吟诵的《静夜思》吧,"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简洁朴素,粹出自然,犹同天簌云锦流泉飞歌,唱出思乡之浓浓深情,也绘就一轮华夏永恒的明月。  相似文献   

5.
“床前明月光”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床前明月光”是唐代大诗人李白《静夜思》中的首句。《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短短二十个字,是李白诗歌中流传得最广,最为群众熟读易记的优秀诗篇。其原因:一、口语化。“口头语言,俱可入诗,用得合指,便成佳句。”(清·钱泳《履园谭诗》)口头语言的最大特点是明白晓畅,朗朗上口,给人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新鲜之感。《静夜思》可算是文艺口语化的佼佼者。二、意境好。“词境以深静为至。……境至静矣,而此中有人,为隔蓬山,思之思  相似文献   

6.
李白的《静夜思》是当代中国知名度最高、普及度最广的小诗,堪称天下第一绝句。诗中物象的亲切性、音韵的和美性、思维的单线性、空间的可变性、时间的永恒性、身心的依存性,组成了一个独一无二的魅力系统。但是,《静夜思》在整个唐代并未受到评论家和诗选家们的青睐。而且"床前明月光"和"举头望明月"两句,也是明代人从李白原句"床前看月光"和"举头望山月"改动而成的。"明月……明月……故乡",不仅大大增强了宇宙间的空明感,强劲延续了望月思乡的诗歌传统,而且大大凸显了明代文人群体的"大明"意识。尤其是明末清初的民族情绪,更使得这两个"明"字别具意味。因为在古典诗文中,"故乡"与"故国"同义。从明清两代开始,中国读者用集体的智慧,小小修改了李白的《静夜思》,大大强化了"作品的绝对独特性",又用集体的热情,一代代人亿万次地持续诵读。时至今日,终于在千淘万汰之后,将"床前明月光……"托上了民族记忆的珠穆朗玛峰。透视一首默默无闻的唐诗演变为天下第一绝句的特殊历程,后人可以在文学创作、作品改编、接受研究等方面获得多向度的启迪。  相似文献   

7.
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通篇琅琅上口 ,明白晓畅 ,千百年来 ,众口传诵。然释其首字 ,犹有两说并存。一说以为 ,“床前明月光”之“床” ,即指普通睡眠之具。全诗乃言诗人睹月思乡 ,夜不能寐 ,起床沉吟之状 ;一说以为 ,“床”乃井栏之谓 ,非卧榻之谓也。古人聚水而居 ,有人处即有井 ,故井可代指村落、城镇 ,又常引申为故乡之意 ,“市井”、“背井离乡”云云 ,皆由此而来。全诗乃言诗人绕行井边 ,望月怀乡之情。两说皆可通 ,若强欲索作者之原意 ,恐须起太白于地下也。愚以为 ,诗无达诂 ,自古而…  相似文献   

8.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真狂,还是一个清醒的反封建战士?这两看法相互排斥,目前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还是有分歧的。下面笔者想谈谈自己对“狂人”形象的一个看法。 就作品中“狂人”的言行看,他无疑是一个真正的狂人,因为他的言行完全具备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特征:(一)幻觉妄想。“狂人”一直幻想别人要吃他。他怀疑赵贵翁,赵家的狗,村里的人,医生,以至于他的大哥;他把周围的人的言行,把他所看到、听到的一切,统统都同吃人,或者很快就要吃到他自己,联系起来,作为论据。(二)思维破裂。“狂人”的思维是跳跃的,往往第一个想法和第二个想法之间没有现实的逻辑联系。他可以从“月光”想到“赵家的狗”,从“鱼的眼睛”想到“一伙吃人的人”,从“捏起筷子”想到“妹妹死掉的缘故”;这些现象虽然都被他集中在吃人这一个意念上,但在现实中却并无直接联系。(三)感情不协调。“狂人”怀疑别人要吃他,有时觉得自己“怕得有理”,“真教”自己“怕”,有时又“不怕”,甚至“放声大笑起来,十分快活”。鲁迅  相似文献   

9.
影子 《百姓生活》2014,(7):63-65
提起陕北米脂,人们总会想到名扬华夏的闯王李自成,也会想到秀甲天下的“米脂婆姨”。因为这里是李自成的故乡,而“米脂婆姨”呈就是米脂的一张文化名片。没有到过米脂的人,可能不知道米脂县城,  相似文献   

10.
又回故乡     
姚明 《新天地》2012,(6):46-47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这诗深驻我心底。去年5月,我这个86岁的老太太离开久居的北京,回了一趟济南老家,寻访我家的老宅和老街坊。怎知物是人非,整条街都变成了高楼大厦,附近的巷子无影无踪。找来找去,只有老街牌子还是原来那个。我立刻联想到,北京何尝不是这  相似文献   

11.
廖原 《老友》2008,(10):14-16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故乡,在我总有一份割舍不断的情结。故乡在江西省定南县,它从明朝走来,建县的历史只不过400多年。县城原设在老城镇,明代著名哲学家王守仁(阳明)曾驻守于此。他觉得老城像一条航行的帆船,于是决定在县城南边的南山之巅建造一座巽塔,象征河桩栓住帆船,故名"定南"。  相似文献   

12.
皎洁的象征 理想的寄托——略论李白诗中的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白诗歌是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李自许多著名诗篇,描写大自然的美丽,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闪烁着灿烂的浪漫主义光辉。李白诗中描写月的地方特别多。明月是皎洁的象征,是他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理想和寄托。 一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美丽的明月,使诗人从小就深切的向往。李白诗中,美丽的明月遍洒清辉伴随诗人漫游吟诗,饮酒作歌。他或者“坐月观宝书,拂霜弄瑶轸”;或者在游览名山大川时,沉浸在“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的清幽气氛中。他“一夜飞渡镜湖月”,梦游天姥,追求无限美好的理想境界。正是因为诗人对大自然无限热爱,对明月有特殊感情,才会有  相似文献   

13.
千百年来,一提到李白,人们总是不约而同地将他归为诗人,并且给其戴上了一顶顶诗人的桂冠,诸如“诗仙”、“大诗人”、“千古诗人之冠”等等。但是,据笔者对李白生平的研究却发现,李白本人从不愿意将自己定位为一个诗人,更不以自己是一位诗人而引以为荣。李白一向具有远大的政治  相似文献   

14.
广州话的oe     
一、外地人学讲广州话,读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哪些字音最难念准?最难念准的是诗的韵脚“霜、乡”二字。广州话“霜“念(?),“乡”念(?),主要元音都是(?)。二、为什么外地人学广州话念以(?)为主要元音的字音有困难? 汉语方言拥有(?)(或φ)元音韵的甚少,早已知道的只有吴方言的上海话有φ、μφ、φy,苏州话有φ,φy。闽方言的福州话有(?),建瓯话有(?)、(?)。最近才知道湖南攸县方言有aφ、iφ、(?)φ。  相似文献   

15.
笔者日前已作《唐诗新说七题》,今以“八题”续之,谬称“新说”,颇觉汗颜,实冀抛砖引玉,为求名家指教也。一、“床”还是解作“睡床”好李白《静夜思》诗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著名的思乡之作,写得十分出色,可谓言短情长,感动了古今多少他乡流落人,称之为“千古思乡第一诗”恐怕也不过分。诗中写游子因思乡情切,所以思绪恍惚,目光迷离,竟然疑明月之光为地上白霜,转而醒悟过来,便举头望月,羡月能“团圆”,又低头思亲,叹己之独处。以上对诗意的分析,千余年来早成定论,并无异议。如清人愈樾在《湖楼笔谈》…  相似文献   

16.
“我是忠于党,忠于人民的!”病危的周恩来坦言诉裒肠。周恩来的一生无愧于这句话,他坚贞不渝的信仰可鉴日月,他鞠躬尽瘁的精神可感天地,他坦荡的襟怀可通寰宇。江苏人民为拥有周恩来这位优秀的江淮之子而感到无尚光荣和自豪。1898年,周恩来出生丁江苏淮安县。淮安人杰地灵,是江淮流域古文化发源地之一。淮河水养育著他,江淮文化陶冶著地。“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但周恩来从12岁离开故乡却再也没能重回淮安。“一个热爱祖国的人是没有不爱他的家乡的”,清辉长想明月,游子长思故乡,长夜孤灯下,他常常遥望江淮,心潮…  相似文献   

17.
这首五律虽然早已收入《李太白全集》,历来为注家所争选,但不少选本都把它列入了“不编年部分”,更没有判定它是李白哪一个时期的作品。这不仅仅是因为《寻》诗的写作年代、地点难以稽考,还因为它笔法老到,很象后来面目。然当你反复研读、把玩这首五律之后,就会发现它确属李白在故乡的少作。特别是把它和另一首五律《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加以对照分析,就更令人确信不疑。  相似文献   

18.
天宝元年(742),李白奉诏入京,一时志得意满,但天宝三年(744)暮春,李白即被“放归还山”。本文认为,张垍是谗毁李白的罪魁,而他之所以谗毁李白,实因李白卷入了一件与张垍关系极为密切的宫廷“秘事”。“赐金放还”只是李白受辱后一种看似体面的说法。  相似文献   

19.
李白的明月意象思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运用大量的文学史料,证实明月意象是李白诗中最富诗情的超级意象,一种具有开风气价值的意象。作者认为李白的贡献在于他以出色的直觉能力,使明月意象的情感体验趋于深入和精妙。李白已把明月意象思维推向到一个新的阶段,对一代诗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明月意象的本...  相似文献   

20.
任正非 《今日南国》2013,(10):61-61
很多了不起和钱无关。比如,曾经有一个诗人,有天晚上起来撒尿,见月伤心,写下20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千年之后,亿万学生们起夜,看到月亮,都想起这20个字。这,很了不起,但是和钱没有任何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