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丰富的中国古代史学遗产中,"二十四史"是最重要、最有价值的部分.这并不是因为它们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被称为"正史"的缘故.它们的重要和价值,是由其内容所决定的.从今天的认识来看,"二十四史"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卓越史篇,是中华文明连续发展的历史记录.这是世界文明史上所仅见的伟大的文明创造.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读二十四史有其独到的方法,主要体现在古为今用、辩证分析、调查研究、逆向思维、对照对比、联想联系等方面。除了把二十四史当成史书来读,毛泽东还从政治、战争和战略战术、生产和生活等多种不同视角去读,手不释卷,常读常新。  相似文献   

3.
清代乾隆皇帝是古代帝王中史学自觉意识最突出的政治家之一.他下诏刊刻"二十四史",命史臣刊正<辽史>、<金史>、<元史>、<明史>四部正史,突出地反映了他的正统意识和历史文化认同思想.乾隆帝重新认识和评价有关历史人物,适应了清代中期政治统治的客观需要.殿本"二十四史"的广泛流传,为学者、士人研读正史提供了便利,在传播悠久的中华文明、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推动历史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4.
我校历史系讲师王炜民参编的《白话二十四史》一书,已由哈尔滨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根据清代康熙年间吴乘权等人编辑的《纲鉴易知录》,用现代汉语翻译,重新整理而成。其内容上起盘古开天地,下至明朝末年,所涵历史时代与“二十四”正相吻合,故书名之为《白话二十四史》。全书共240万字,分为十卷,以编年体提纲挈领地  相似文献   

5.
在二十四史的前汉、后汉、唐、北宋、南宋、明六代列传中,有籍贯可考的共有五千七百余人,其中属福建籍的各代人数和占该代人物总数的比率是:  相似文献   

6.
二十四史纂修情况、纂修思想,均呈现"凡四变"的阶段性。纂修思想,自"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述往事,思来者",一变而为"续统"、"述德",断代为史;自"为在身之龟镜"再变而为"以史治心"求"至治",记事由"实录直书"转而为"专事褒贬";三变为"辨正统";四变而为"国灭史不灭"。  相似文献   

7.
重审《文渊阁四库全书》中“二十四史”之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乾隆初年,刊行武英殿本"二十二史";之后,四库馆开,又在"二十二史"的基础上增加了《旧唐书》和《旧五代史》,首次形成对中国历史传承意义极大、流传极广的"二十四史"。《文渊阁四库全书》"二十四史"中的"二十二史"所据版本,虽均标示为"内府刻本"即武英殿本,但不是照录照抄,而是作了不同程度的精心整理和修订。其中特别是《辽史》,馆臣校以当时尚存的《永乐大典》,写成大量有价值的"考证"。对于其考证成果,当代学者并未给予充分重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中的《明史》,为乾隆四十年后改订、增修之定本,民国年间,傅斯年建议张元济据以编入"百衲本二十四史",但因经费太昂未果。新中国成立后,在点校整理"二十四史"时,对于《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除了《旧五代史》以1921年南昌熊氏影印《四库全书》本为底本外,几乎没有加以利用,《辽史》等所用的也是不同于早期殿本的"道光殿本",实为据库本重刻本,是一种被动的使用。  相似文献   

8.
在二十四史中,《辽史》虽被讥为最差,但是,也有许多独到之处.《游幸表》就是如此.该史编修者,以辽朝诸帝在位的年月为顺序,将游览性质的活动列成表格,并独辟一卷,称之为《游幸表》.篇幅不大,但却记载300少次游幸活动.旁及20余人,猎取动物40多种,涉及250多个不同的地名.这么多的内容,对于《辽史》中的《本纪》和《列传》部分,可以具有一定的补充作用.辽朝管辖祖国北方广大地区,《辽史》  相似文献   

9.
程遂营 《北方论丛》2001,(1):124-128
传统的“二十四史”中有19史载有《循吏列传》,有10史给酷吏列传。循吏和酷吏(特别是循吏)具有十分明显的群体个性特点,即刚正不阿、直言敢谏,博学多识、明于礼法,具有地方(或基层)任职的经历等,而这几个方面正是中国古代监察官选任的基本条件。因而,循吏、酷吏与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发生了密切的关系。“二十四史”中《循吏》、《酷吏》两列传涉及人物约350人,其中大约有三分之一通过君主亲授、吏部铨选、台府辟署,或官员荐举等形式位至台谏,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运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循吏、酷吏,特别是循吏参与台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皇权的稳固、吏治的清明,促进了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陈世明 《西域研究》2001,(4):105-106
一、工作启动情况中文古籍二十四史中保存了丰富的有关中亚地区(包括蒙古高原、河西走廊、青海、新疆、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哈萨克斯坦草原南部、伊朗东北部、阿富汗北部以及巴基斯坦西北部)的资料,而这些资料又是研究中亚地区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地理、民族以及风土人情的可靠依据。俄国著名史学家B·B·巴尔里德在他1922年出版的《突厥斯坦简史》中说:“我们关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后7世纪间的中亚所能知道的一切,几乎都取之中国史料。”法国著名史学家韩百诗在他1966年出版的《中亚历史和文明研究概论》中也说:…  相似文献   

11.
历史研究工作者,特别是研究古代史的,不论什么研究领域,如社会史、文化史、史学史等,都离不开二十四史.<史记>是二十四史之首,对于<史记>的研究,前人一直非常重视.如明人编有<史记评林>,当代杨燕起先生编<历代名家评史记>等.我现在越来越感到,中国史学的成就最突出的是二十四史,二十四史中最突出的是<史记>.  相似文献   

12.
<后汉书>和<三国志>同属二十四史的"前四史",是公认的二十四史中的上乘之作.20世纪对<后汉书>和<三国志>的整理与研究,在延续前代学者对两部史书做注释、考证、校勘、补撰的工作并带有集大成之倾向的同时,还发展了对其著述思想、史学观点等的评论与阐释方面的研究,在后一个方面,尤其反映了20世纪史学研究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3.
“物化劳动只能转移价值 ,不能创造价值”是一个理论扭曲 ,它造成了深化劳动价值理论的逻辑障碍。其实 ,创造价值与增加价值是有区别的 ,一般地讲 ,创造价值只能是创造剩余价值。从这个思路分析下去 ,我们发现 ,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共同创造剩余价值。一方面 ,物化劳动来源于活劳动 ,并且是本期活劳动 ,所以讲物活劳动共同创造相对剩余价值 ;另一方面 ,活劳动肯定是本期的 ,物化劳动 (C)又来自本期的活劳动 ,故归根到底是活劳动创造价值 ,从而坚持了劳动价值一元论。承认物化劳动也创造价值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五代史》在"二十四史"中别具一格,主要在于其理性和价值。欧阳修对《周易》和《春秋》的认识分别体现为《新五代史》的理性和价值,这种《周易》易理和《春秋》大义的结合,使理性通过价值具有道的正义性,而价值通过理性体现为至上性,二者关系是理性决定价值。《新五代史》理性和价值在学术上的纵横维度表明,其虽具有宋学的特征,但与理学尚存一定距离。  相似文献   

15.
生态环境价值观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在与自然发生双向关系中产生的对生态环境价值的根本观点.本文对这一环境伦理学的重要问题进行探讨,认为西部大开发从根本上讲,也是人类利益与自然环境价值之间的一种价值关系;在西部大开发中,我们应该选择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二十四史中<晋书>、<宋书>、<南齐书>、<魏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和<北史>,记载了自西晋至隋朝的历史.这11部正史占了二十四史的近乎一半.其中的<宋书>、<南齐书>、<魏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也称为"八书","八书"中除了<宋书>、<南齐书>和<魏书>,其余五部都是唐初设立史馆后修撰的.  相似文献   

17.
对于包括元修三史在内的全部《二十四史》究竟应当如何评价?封建统治阶级在评价这些史书时,首先着眼于义例、观点——即所谓“书法”;然而,在我们看来,这些史书之所以应当受到重视,在于它们的史料价值。关于修史者的立场、观点当然也需要研究,因为不如此就无法正确估计史实的可靠程度。本文主要是从宋、辽、金史研究工作的实际出发、谈谈对元修三史评价问题的一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重申并强调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讲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特征,对于我们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进一步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极其重要的.本文就基础文明建设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及其与坚持社会主义价值方针的关系,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19.
整篇《大学》其实都在讲一件事,就是“修身”,其宗旨又是强调通过自我教化来达到修身。教化的价值在于帮助人们去除内在障碍,不断培养人的理性与德性。“三纲领”就是自我教化的本质要求和价值目标,而“八条目”的践行过程就是一个自我教化的过程。《大学》中这些自我教化的理念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 科技进步对人的价值的影响,是自近代以来就有争议的问题.我认为,尽管科技发展对人的价值不可避免的会有某些背离和损伤,但从根本上说是不断拓展的,两者保持着总体的历史同步性.我们知道,所谓人的本质就是作为主体的人的创造性.因此,人的价值就是指人在其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客体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