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圣精神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价值体系的重要参量,它曾与王权主义相辅相成,在维护封建制度方面,发挥着舆论导向和精神支柱的作用。圣文化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层次上,一是规范层次,圣精神传统对建构现代社会的道德伦理规范,具有很强的参照意义和评价功能;一是心理层次,圣精神传统对现代人的价值走向,特别是精神信仰的选择,具有深刻的示范及引导作用。圣精神传统的主要遗留———“崇拜心理”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屡有反映和表现。总结、分析圣文化传统,探讨它与现代文化热点的渊源及文化关联,对我们理解传统和解释现实问题会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2.
《学术界》2001,(4)
张强在《晋阳学刊》2 0 0 1年第 2期撰文《帝王思维与阴阳五行思维模式———兼及秦汉神学政治》指出 ,帝王思维的支撑点是皇极意识和唯圣思维 ,进入封建社会后 ,其外化形式有阴阳五行思维模式和经学思维模式等。阴阳五行思维模式以阴阳两极建构宇宙生成图式 ,在推演五行的基础上 ,以土、木、金、火、水相克的原理来阐释社会活动规律 ,其终始循环表现出命定的特征。阴阳五行思维模式热衷于把认知能力与宗教神学拧结在一起 ,全面地体现原始思维的非理性文化价值 ,并且受思维定势的制约把王权至上表达为对神学的追究 ,即习惯于将崇圣与尊神联…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化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文化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不是同等内涵的概念。中国文化精神是中性的概念,中华民族精神是褒义的概念。中国文化精神的优秀成分构成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文化精神的核心价值,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精神的积极成分,属于优秀文化传统的范畴,但并不等于民族精神,而要通过价值整合和理论提炼才能转化为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可划分为:古代以崇古、征圣、宗经为表现,以唯伦理思维为特征的守成精神;近现代以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为表现,以唯政治思维为特征的革命精神;当代以改革开放为表现,以唯经济思维为特征的开拓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4.
论佛教对传统形神观念的改造及六朝诗学中的重神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建农 《兰州学刊》2007,(4):153-154
中国传统的形神观是以元气论为基础的,把精神现象的复杂性简单化.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于形神问题的论争揭示了精神价值和意蕴的复杂性和深刻性,引起了人们对精神现象的高度重视,这对文学理论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从佛教的重神观念发展到刘勰的"神思说",审美虚静论的提出起了关键的作用,反映了人们的重神观念在文学理论上走向自觉.  相似文献   

5.
如果把文化理解为充满风潮的历史现实,那么,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的对立与渗透常常是其主要内容。一、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的对立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的相互对立导源于对人的不同看法。在宗教世界中,人的地位、本质、尊严都是神的恩施,是神创造了人。人并不存在独立于神之外的精神活动,因而人必须凭借神的启示,对神顶礼膜拜。  相似文献   

6.
一、鲁迅对传统文化价值信念的解构中国传统文化就价值信念而言,它为个体生命提供了两种不同的选择。一是孔孟、程朱、陆王等儒学提供的“入乎其内”的道德化成圣信念;二是道学、玄言、神理等提供的“出乎其外”的超脱化逍遥信念。两千多年来,中国人一直依靠这两种不同的价值信念支撑着自己的人生实践和精神命运。鲁迅是通过对传统价值信念所塑造出来的国民性的无情揭露来解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信念的。这种国民性既包括儒学价值信念所导致的圆滑通达、言行悻离、下酒上傲、伐异守旧、精神胜利等品性,也包括道家价值信念所导致的无为随便、…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政治经历过一个从"天下为公"到"天下徇君"的演变过程.尽管古人也看到保天下之私与治天下以公的密切关系,但由于缺乏对公私关系合理认识,个人权利被彻底否定,而帝王则"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形成了胜者为王、王权无限、帝王兼圣、法随己出的强权政治,造成了公私错位、道德畸形、人格扭曲、社会病态等恶果.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长期停滞是与此相关的.  相似文献   

8.
杨慧 《兰州学刊》2007,(3):19-23
圣婚仪式贯穿在人类文明史的各个阶段,从古代宗教对女神的崇拜到天主教对圣母的崇拜,这种仪式的象征性构成了宗教本身.圣婚中"处女生子"和"童贞受孕"的现象蕴涵着重重深意:从"处女"和"贞洁"的概念界定到"圣子"的出生,从象征赖以产生的肉体经验到象征被高度抽象后的心里体验,"圣婚仪式"体现了一种灵肉结合的爱,它不但完成了从肉体到精神的提升而且不曾失却生命的温度.  相似文献   

9.
五帝时代之所以作为中国史的开端,乃是基于如下的意识:作为中国传统的天下政教形态在五帝时代业已开端.它体现在帝与群神的二层级的政治构造上面;这一构造对应于三代王制中的天子与诸侯的共治结构;而在天下型国家成立之后,这一构造又变易为圣与王、君子与君主的共治结构,构成了中国两千年传统政教形态的典范.帝与群神的分工,导致了对民的统治被架置在文化上而不是狭义的政治上,初步展现了中国传统政教将政治镶嵌在文化中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0.
史锦秀 《河北学刊》2002,22(4):93-96
在印度的吠陀文学和世俗文学中 ,存在丰富多彩的神话故事。这些神话中宗教精神和世俗精神并存 ,它们从不同的文化视角体现了人对自我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探究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从宗教的层面上看 ,神话中所赞美的神和与命运抗争的半人半神的英雄 ,实际上是人类向自己提出的人生规范 ,最终还是突出了人在宇宙中的主体地位。从世俗的层面上看 ,神话中包含着一种世俗精神 ,即热爱生活 ,追求幸福 ,执著于作为人的合理愿望。同时强调人的情感 ,推崇人性的和谐。总之 ,印度神话中体现了人类关注命运的主题 ,以及对人文价值、终极关怀的寻求  相似文献   

11.
王安忆的"城市系列"描写了都市街巷里弄的世俗生活.本文阐释了其作品中城市女性形象的精神内蕴追求世俗的优胜与注重实利.从而确立出王安忆笔下城市女性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城市最真实的生活方式的代言人;市民精神的体现者.  相似文献   

12.
犹如每个原始部落都有其图腾一样,任何文明民族也都有其理想人格作为其文化精神之表征.因此,不论是探索民族文化精神之源流,还是弘扬民族文化之精华,都离不开对民族理想人格的理解和分析.古代中国人的理想人格是一种圣贤人格.两千多年来,在历代以儒生为主体的知识分子的美化中,其形象不断被完善,其地位代代升高,由古人成圣人,由圣人而及天理,由外在的典范而成为内在人性,直至被抬到宇宙本体的高度.至此,它就不仅是个体趋达的人生理想,而且成了安置于人性之中的监控个体行为的至高无上的权威.一、东方世俗之神1、上帝之子神话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最早记载,作为民族文化精神表征的理想人格也就深深地扎根在这种原始精神的土壤之中.在远古神话里,人们渴望不受时空限制,时时与神交往,受神的庇护.  相似文献   

13.
张申娜 《学术论坛》2007,30(7):23-26
路德宗和加尔文派是新教改革的两个重镇.从宗教伦理的发展角度进行考察,新教改革经历了一个由天主教"善功获救"的"外向性格",到路德宗"唯信称义"的"向内用功",再到加尔文教"预定"论"内信外证"的变迁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路德的天职观和加尔文的"预选"说分别赋予世俗职业和从事职业的劳动者以神圣的意义,这两者前呼后应,形成了韦伯称之为催生"资本主义精神"的"入世禁欲主义"的新教伦理.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以往儒学由"内圣"到"外王"的思考做一逆转性思考,而指出从"外王"到"内圣"的一个崭新可能.作者多年来以"血缘性纵贯轴"为核心来诠释中国传统社会,并提出批评.作者指出,原先"从‘内圣'到‘外王'"如何落入以"心性修养"为中心,而遗弃了"社会公义";相反地,从"外王"到"内圣",则不再是"大公无私",而是"公私分明",对于"心性修养"与"社会公义"始有一恰当的衡定.笔者认为这是后新儒学的崭新思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徐黄异体"是五代北宋两种审美思潮的撞击与较量.所谓"富贵"代表着晚唐五代宫廷世俗审美思潮,而"野逸"则预示着新的文人审美意识的到来.宋代中叶理学兴起,古文运动重质轻文反对浮艳的影响,内在精神价值最终决定着艺术价值,同时也影响到"徐黄异体"的消长.文化的发展最终决定着艺术风格的演变.  相似文献   

16.
李琳 《中州学刊》2005,(6):209-212
"精忠报国"作为涵盖岳飞精神、事功的主题词汇,实由刺字"尽忠报国"、御赐"精忠"旗二事捏合而成.在明代,"尽忠"与"精忠"二者泾渭分明,各有其专属意义."尽忠"源于岳飞刺字,是岳飞对自身行为的期许,对自我价值的肯定;"精忠"源于皇帝嘉奖,体现了社会评价对岳飞精神、功业的认可,代表以帝王为代表的外界评判.在清初,这种自我评判与外界评判实现合流,出现了融二者于一体的"精忠报国"."精忠"取代"尽忠",说明以帝王言行为代表的官方评价、社会评价以强大的力量、绝对的权威压倒个人的自我评价,最终在历史进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精忠报国"成为岳飞一生行事、精神之象征,并内化为国民精神,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7.
浪漫主义文艺思潮作为对现代性的第一次批判,以骑士般的骁勇果敢直面、反思并批判完全异质于传统文化的现代文明;以骑士文学中高扬的贵族精神批判启蒙理性对生命的削平;以骑士文学中因信仰的虔诚而带来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思工具理性的有限性和不确定性;以骑士文学中对爱情的忠贞、对冒险的歌咏批判市侩主义的、功利主义的算计.总之,骑士精神作为中世纪文化中的一件美丽的遗产被19世纪的浪漫主义诗哲打开了,并将其灌注到了他们笔下的诗文中.在"返回中世纪"的回望视野中,骑士精神这种融汇了先民的蛮荒勇力、宗教的虔诚敬畏与世俗的情爱缠绵等多种非理性精神内涵混合而成,同时又积淀着千年荣誉的精神价值,成为浪漫主义诗哲与现代理性抗衡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8.
创新与典范--论宋明学术之所以"造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立文 《中州学刊》2004,(4):140-145
中国学术发展到宋明而达高峰,之所以如此,就在于学术创新,创新体现了这个时代的学术精神和特性.理学学术的转生担当了儒释道三教兼容并蓄、学术整合方法的落实,使中国传统学术文化获得新的生命智慧.宋学义理解释学的开创,取代了汉学,使中国解释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其学术典范的确立,标志着学术由特殊走向普遍,而形成社会的学术思潮.在"体用一源"、"理一分殊"的准则下,本体与工夫、哲学形上学与百姓日用之学、内圣与外王的价值"直通",而毋需价值"曲成".学术的规范性,是古代从事学术活动的一种公共道德;宋明学术的人文理性的关怀,凸显了对于价值理想和终极关切的理性解释和把握.  相似文献   

19.
略论道德文化的危机和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唯科学元伦理学与非理性人学伦理学,摈弃了传统伦理学对客观的、非个人的形而上学基础的探索,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现代论证道德的价值取向,更加剧了道德危机。所以重塑道德文化、创造意义世界和回归生活是现代道德哲学必然的运思维度。道德文化在形上为人创设意义世界,在形下着眼于的人的生活世界。意义世界为人在世俗生活世界中得以安身立命和处理各种价值关系提供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20.
远古时期,中国主流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在实用理性方面的过度强化造成了对原始诗性智慧的极度疏离以及超越性精神价值的缺失,由此给中国文人带来精神困境与家园缺失。而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文化恰是对这种缺失的一种有效补充。作为在理性文明时代迷失了"家园"、陷入精神困境后在"神性"世界进行精神探索的写作者,我们不难发现其超越世俗、追求神圣的人格倾向,以及对"神话昆仑"、"人神之恋"等神性意象和主题的浓厚兴趣与强烈关注。对此,我们一直以来总是以"浪漫主义"、"想象力丰富"等批评话语来解读,总觉得过于皮毛,未入其里。在笔者看来,屈原以其天赋之才所建构的神话世界已然不是远古意义上的神话,它是以神话思维构筑的一种独特的隐喻系统和精神符号,表达的是理性文明时代的诗人情怀,是诗人心灵深处对深层记忆中的天地圆通、神人交和的神性世界的虔心膜拜,是诗人在现实的人生苦难中升华出的对神圣性精神家园的诗意期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