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由于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欲望的无限扩大,精神生态批评作为生态批评的一个崭新视角登上了文学批评的舞台。厄内斯特·海明威是美国最负盛名的小说家之一,从他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社会中存在着的种种"精神生态伦理失衡"现象。其中包括人们对待老人的冷漠态度、情侣间的"面和心异"以及游戏人生的颓废伦理等。解析海明威作品中的这些"精神生态伦理失衡"现象将为我们建设一个生态和谐的新型社会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2.
"内在超越"是儒家精神的基本特色。孔子"践仁以知天"即是儒学"内在超越"之精神体现。在孔子,仁即性命、即天道,"仁"与"天道"不二。本文从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的角度对孔子的"仁与天道"观念进行阐释,儒学的"天"是生存论性质,而不是范畴论性质的,如果抛弃主客体二元对立的近代哲学思维模式,进入现代哲学视野,"内在超越"就不难理解。  相似文献   

3.
"五四"现代人道主义者对于彻底改造整体性萎缩的中国国民精神、重塑"新人"提出了重要方案。首先是要树立科学"人学"观,改造已经严重堕落败坏的国民人性及道德生活。其次是要对国民进行理想人格培育,不仅要在共同的人类生活中树立"精神独立"的观念,塑造真正的"个人",而且还要培养对他人精神"感同身受"的心理机制,以及以坚实"现实精神"为基础的"理想主义"与"社会改造勇气"。"五四"现代人道主义对重塑"新人"思考的践行,成为20世纪中国社会重要的精神遗产,对当下亟待改造的民族精神具有巨大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4.
"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之源。在实现"中国梦"的新的历史征程中,我们需要呼唤"红船精神",将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饶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作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灵魂坚持走中国道路,以民族和区域文化为根基弘扬中国精神,以国家独立与进步为己任凝聚中国力量,作为"红船精神"的价值指向,为实现"中国梦"指明路径选择、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今天,进一步理解"红船精神"与"中国梦"的内在逻辑关系,依然是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五种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时代精神。伟大的事业需要这种崇高的精神,只有崇高的精神才能支撑和推动伟大的事业。  相似文献   

6.
“三个代表”思想是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倡导和实践创新精神的最大成果,它从根本上创造性地解答了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时代新课题,集中体现了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创新精神。学习实践“三个代表”思想,尤其要努力把握它所体现的创新精神,在创造性地落实它的要求中继续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7.
李应森 《中州学刊》2003,(4):180-182
我国现行宪法用“和”的思想去处理不同阶级、阶层、政党、国家权力、民族、经济、文化、地区、国家之间的关系 ,以及法治与德治、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是充分体现了“和”的精神的宪法。  相似文献   

8.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 ,作为其主体的“经济人”既有主观上个人性、自利性的伦理秉性 ,在客观上又有利他性、社会性的理性精神 ,正是这种“利己性”与“利他性”的统一 ,才使得市场经济得以正常运转。“经济人”的理性精神 ,必须有包括产权制度、法律制度及新闻舆论监督制度等一系列市场经济制度来保障。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5,(11):35-39
"猫论"、"摸论"与"闯论"是邓小平理论中最广为熟知的部分,它们看似通俗易懂,实则寓意深刻。"猫论"是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摸论"主要有这样几层涵义:一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二是求真务实,与时俱进;三是大胆试验,稳步探索。"闯论"在"猫论"和"摸论"的基础上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实现了诸多方面的理论创新。"三论"蕴涵着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哲学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性精神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实践精神。  相似文献   

10.
"赶考"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所表现出的一种集价值追求、执政意识、职责目标、政治品格于一体的执政精神。党执政"赶考"离不开发扬"赶考"精神和遵守党的纪律。"赶考"精神是力量支撑,党的纪律是制胜法宝;"赶考"精神是"动力之帆",政治纪律是"方向之盘","风帆"提供精神动力,"罗盘"指引政治方向,二者都服务于执政兴国的伟大事业。"赶考"精神重在坚持;党的纪律贵在践行,两者的合力才是党执政"赶考"的力量倍增器。  相似文献   

11.
英国"短篇小说大师"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因处于社会的"他者"地位而受到关注。作者把独特而深刻的自我性别体味与确认、女性思考与现实感受、道德焦虑与生命热情贯注于作品当中,塑造了形形色色处于社会边缘的女性形象,这些形象大致可概括为两类:一类是作为建构男性主体力量的"他者"女性形象,另一类是颠覆男性主体的"他者"女性形象;前者是认同父权文化传统的女性形象,后者则是颠覆父权文化传统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2.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辩证统一于世界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结合在一定意义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辩证统一于执政党建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一个有机整体 ,其科学内涵正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3.
"和",作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文化积淀和结晶.正是这种"和"的文化理念,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一种巨大精神力量,在中华民族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文章依历史顺序对此作了粗线条的梳理与初步的诠释,为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和"的民族精神,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思想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的世界文学,对传统充满挑战性与颠覆性,鲁迅的文学作品正是以疯癫的方式反抗着传统的可怕压力,质疑并颠覆着几千年专制形成的强势话语,从而高扬起反主流权力话语的文学旗帜。从温柔敦厚的、中和之美的眼光来审视,鲁迅作品必然是充满暴力和亵渎的"恶"的话语,正是在东方绽开的一枝恶之花。鲁迅的文学精神,应该是充满反抗暴力的,承担着人生大义的"恶"的文学精神,又是充溢着东方智性的写意的美的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15.
尚世海 《理论界》2003,(4):16-17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一重要论断,为我们深入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本文仅就民族精神的培育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一、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民族精神?民族是指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文化的人的共同体。迄今为止,民族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一个重要而基本的社会形式。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国家的立国之本,是一个国家、…  相似文献   

16.
李唐 《北方论丛》2007,(5):8-10
王安石议政诗的政见多以议论出之,"以议论为诗"是王安石诗歌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但他的议政诗是作"诗",而不是写政论,没有因政见的阐发而改变诗"带情韵以行"的审美特质。他在议政诗的创作中经常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强化"议"的情感力度,使其许多作品成为独具艺术风貌,诗歌艺术价值颇高的优秀诗篇。  相似文献   

17.
关于鲁迅作品的研究长期以来忽略了对于其"家"主题的考察,实际上鲁迅的作品中处处隐含着对于"家"的焦虑。这个"家",包含三个层面:微观的家庭、中观的家族和宏观的传统文化、现实社会的精神家园。这三个层面的"家"是紧密相关的,鲁迅藉此步步递进地呈现出一种强烈的深入骨髓的无"家"的绝望与痛苦。鲁迅作品中的"家"主题表达了他对于人生和社会的一个整体性的、根本性的焦虑。  相似文献   

18.
先秦时代,"齐"与"斋"表"戒洁"义时是通用的。"斋"从古"齐"字分化出来的时代可能是商代后期至周代前期,至少在春秋时期已投入使用了。到了西汉,表"戒洁"义的"齐"为"斋"所取代。因而,表"戒洁"义的"齐"和"斋"使用的断代界定大致可以标示为:齐(周代之前,不含周代)→齐/斋(先秦)→斋(西汉及西汉之后)。  相似文献   

19.
郑春 《东岳论丛》2004,25(5):107-112
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反省精神是百年中国文学史上最值得珍视的成就之一 ,它源自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带来的知识界认识的巨变 ,其文学表现形式主要有激情控诉和冷静批判两种 ,而蕴涵于鲁迅作品中的种种发现则标志着现代文学反省精神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20.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工农红军在历时两年的战略转移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乐观主义等为主要内容的"长征精神",它既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也是当今时代的一种精神引领。本文通过梳理"长征精神"的丰富内涵,结合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知识,对"长征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作用加以阐释和分析,探寻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