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当代文坛上不能忽略王朔,他贡献给文学史的是顽主人物形象和独特的语言风格.顽主们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平民,他们自己鄙夷着老百姓,这类多余人不具备平民身份,甚至还有一种优越感.但王朔进行创作的时候有意识地采取平民视角,让广大读者接受,真切展开叙述.王朔的平民倾向还表现在小说的语言上,具有口语化的特点,易于普通受众接受.  相似文献   

2.
王朔的小说总是以反理性的精神取向解构现实人生、摒弃幸福爱情,抹煞了英雄、爱情与信仰,充满了顽主、小人物与价值的迷失,呈现出浓厚的世俗性与后现代性特征,由之而迥异于经典的叙述话语,迥异于传统的主流文学。  相似文献   

3.
英国著名作家康拉德的小说<特务>因其洗练的语言和严谨的结构而著名,描写了伦敦的一群无政府主义者.他们借革命为幌子,整天无所事事,高谈阔论.虽然他们都过着穷困潦倒的落魄生活,并有几人相继丧命,但依然执迷不悟,自欺欺人地认为自己在从事一件高尚的事业.究其原因,他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两个世界当中:一个不容乐观的现实世界和一个用谎言建造的虚构世界,这两个世界之间的张力构成了小说所营造的荒诞气氛.而语言恰恰起到了把人们隔离在现实之外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对于章回小说标目体式的成因,本文在肯定传统成说的基础上认为,章回小说双句对偶的标目形式汲取了传统类书编纂体例的营养。首先是类书与章回小说的标目形式都经历了相似的衍变过程,而且类书标目形式成熟在前,章回小说标目体式定型于后;其次,明代的小说作者或书坊主往往既编写小说又编纂类书,他们于两类书籍之间相互借用体例的做法并不少见。  相似文献   

5.
王朔现象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朔现象的再思考张英伟八十年代以来以“现象”命名的事件越来越多,但各种“现象”似乎总是昙花一现,唯有王朔现象是个例外。他在1988年,先后把《轮回》、《顽主》、《大喘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等四部小说搬上银幕,“玩”出了个中国电影的“王朔年”...  相似文献   

6.
卡尔维诺与米兰·昆德拉都是当代享誉世界的小说家,他们的小说独树一格,颠覆了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小说传统。他们都倾心于小说美学的构建,且二者的小说美学在各具特色的同时也存在很多相似之处。他们对小说"轻"的召唤——简洁、精确的艺术,"思"的召唤——颠覆传统叙事性小说的思想小说,以及对"杂糅"的召唤——百科全书式的小说,打开了有关小说书写的新的可能性,为未来的小说发展指明了独特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顽主型人格同样是对现代社会反抗的一种病态人格体现 ,是在焦虑中走向狂欢纵欲。从地点 :狂欢节广场式场所 ,活动 :各式游戏 ,道具 :假面等角度看 ,顽主人格是一种对民间狂欢节活动的复活。它所代表的狂欢节精神主要体现为无父与笑谑 ,而王朔的身份正是民间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8.
历来研究者认为,熊大木以小说编创者兼书坊主的特殊身份对明代小说发展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陈旭东先生《熊大木身份新考》一文,认为“熊大木作为书坊主的说法是不成立的”。遗憾的是,陈文立论并没有以过去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观点虽有新意,但无更有说服力的文献材料可以举证,熊大木书坊主的身份尚难动摇。  相似文献   

9.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小说流派的京派小说家 ,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文化视角来认识世界 ,通过对“文明、野蛮 ;城市、乡村 ;城里人、乡里人”等几组对立社会、人物的描叙 ,来表现作家对现代文明进程的质疑 ,希望在乡村人民身上重造中国现实 ,重造民族品格。本文作者认为 ,京派小说对世界的观照方式是现代派文学的一个序曲 ,前奏。  相似文献   

10.
王蒙以特有的文学创作经验和感悟对小说理论的探讨和思考,成为我国文学理论中富有学理价值的文字,对小说模糊性的认识是王蒙小说理论的重要内容。王蒙认为,小说的价值就在于为生活提供一个参考的文本,小说建构了一个阔大的精神空间,其中的意义空白需要读者加以填充,小说的世界是混沌的世界,是确定性缺失的世界,作者和读者都无法穷尽其中的意蕴。  相似文献   

11.
巴赫金以话语概念为契机界定了长篇小说的主要构成要素及其特殊要求。巴赫金的话语概念在背景语境上存在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维度。通过话语,巴赫金指出了小说在反映世界的宽广度上优于诗歌,是自身世界与他人世界、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文本世界与嵌入世界的杂糅;话语影响巴赫金关于小说叙述人的界定,认为叙述人应具有艺术、社会和思想三方面品质;巴赫金尤为重视小说人物的话语内涵,认为主人公是自由表达内心世界的思想者,骗子、傻子、小丑等人物形象与上层人物针锋相对,在解构权威话语地位时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才子与佳人是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他们在小说中地位的重要,从这类小说由当时的“佳话”被今人冠以“才子佳人”之名这一现象即可看出端倪。鲁迅先生说,才子佳人小说所述“大率才子佳人之事,而以文雅风流缀其间,功名遇合为之主”。在这类小说中,才子与佳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他们对于婚姻,功名的追求和美好结局,是作者寄托幻想,发泄其黄粱事业的极好题材。因此,准确把握才子  相似文献   

13.
邓达夫和谷崎润一郎的小说创作,有颇多值得比较研究之处。本文从他们所受的影响、艺术主张、小说创作风格和表现手法,以及各自在其本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的比较研究入手,对二人的创作历程进行综合的分析评价。文章认为,他们都是开一代新风的大家,不仅在中日两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在世界文学碑林中也占有一席之地。他们的创作对以后两国各自的文学发展,都产生过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充满感性意味、情节张力和语言魅力的小说很容易进入青少年学生的心灵世界,在他们的心灵成长和人格定位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即使是优秀的作家,他们在讴歌真善美的同时也会在作品中留下自己的偏颇和局限。这些也就成为了青少年学生阅读小说的副作用。对铁凝小说中的自恋情结的分析,能够因势利导,帮助青少年学生阅读各类小说于一二。  相似文献   

15.
传统小说理论家认为小说视点在小说整体结构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认为小说创作和批评的重点在于要加强小说内部成分的创作。这一观点受到福斯特的质疑,他认为小说批评不应该局限于一些构思精巧的程式。福斯特强调小说理论的中心问题是小说内部结构与读者审美之间的关系,应该从形式技巧与读者阐释的关系入手来探讨小说美学。小说的情节、人物塑造及背景结构的美学研究是叙事性小说研究的中心问题,只有从这些方面着手才会最终展现出小说创作的根本。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小说的底色是荒凉。在张爱玲的小说世界里,人物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更没有爱,有的只是因利益而联系在一起的男男女女,他们生活在一个荒凉的世界,体验的是苍凉的人生,摆脱不了的是悲剧的命运。研究张爱玲小说中的情感缺失,可以真实再现她笔下的都市人物身上所折射出来的文化变迁。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本细读方法,分析了纳博科夫的小说美学观,认为:纳博科夫独特的现实观在颠覆传统小说的美学原则的同时,也为小说的无限可能性提供了行之有效的保障;在纳博科夫看来,小说的魔力是在真实细节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幻觉的世界,这需要作家想象性的创造;小说归根结底是对人诗性存在的表达,是对诗性智慧的召唤.  相似文献   

18.
我认为,在我所追寻的以传统美国的方式对成长和学习过程作最佳描述的当属马克·吐温(1883)的小说<在密西西比河上>.这本小说讲述的是河道上一个主领航员的故事.吐温是一个在密西西比河岸边长大的年轻人.  相似文献   

19.
从《动物凶猛》看顽主之“来历”姚晓雷一、从“来历”看顽主群像之心理顽症“我知道我是有来历的,当我混在街上芸芸红尘中这种‘卓尔不群’的感觉比独处一室时更为强烈”①。王朔作品,主人公一开始就这样直言不讳地表白。近几年王朔的确贡献给人们一群“卓尔不群”的形...  相似文献   

20.
学术界一般认为,中国古典小说转型是五四时期受到西方小说影响后的一个突变。但实际上,早在清代前期,艾衲居士和石成金的小说就体现着古典小说的转型。他们的作品多方面突破了古典小说传统,具有若干新的形式特征。然而他们的转型努力并未取得最终成功,留下了一些经验与教训。研究这些问题,对中国小说史研究特别是小说文体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