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木兰诗》开篇第一句“唧唧复唧唧”中的“唧唧”一词,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和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均解释为“叹息声”。《汉魂六朝诗歌鉴赏集》说木兰“‘当户’而织,说明木兰是一个辛勤劳动的妇女,而不是侯门小姐。本应听到她织布的声音,而听到的却只是她‘唧唧复唧唧’的叹息声。”黑龙江省高师函授教材(1978年编)也说:“这里  相似文献   

2.
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注释古乐府《木兰诗》“唧唧”一词,兼收了两种说法:[唧唧]织机声。一说叹息声。《辞海》(一九七九年版)解释“唧唧”作织机声的义项中,举了《木兰诗》为例。近年出版的一些古典文学读本也有把“唧唧”解释为织机声的。  相似文献   

3.
《诗·氓》第二章“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宋朱熹的《诗集传》已训“复关”为氓所居之地。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朱东润先生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朴庚、冯沅君先生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亦持此说。但我终觉未能释然。 一、诗中女主人公登上垝垣远望,是希望见到自己的恋人再来,不是为了见到恋人所居之地。 二、载笑载言,不会是见到恋人所居之地的表情,而是见到恋人本人的表情。  相似文献   

4.
《鸿门宴》是《史记》中写得极为精彩的一章,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唉!竖子不足与谋!……”此话乃范增所言.“竖子”一词是骂人的话,表示轻蔑,相当于“小子”.可是此处“竖子”所指的究竟是谁呢?目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①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解释为所指项庄;②郭锡良等人编写的《古代汉语》、中国青年出版社编《古文选读》、山东师院中文系编《中学古代散文注析》解释为明骂项庄,暗骂项羽;③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古代散文选》解释为明骂项伯等,暗责项羽;④现行的高中语文课本的编者只解释了“竖子”一词的字面意义,没有点明所指何人.  相似文献   

5.
统编初中语文第三册《木兰诗》一课给唧唧一词的注解是:“唧唧,织机声,一说哭声.”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常德师范学校和岳阳教学辅导站合编的《语文教学与研究》给唧唧一词的注解是:“唧唧,本指虫叫声,这里是指织机声,一说叹息声。”而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编注的《古代文学作品选》又把唧唧一词诠释成:“唧唧,机杼声。复,又。”  相似文献   

6.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上编第二册《载驰》一诗懈题》把《左传·闵公二年》传文“归夫人鱼轩”句之“夫人”理解为许穆夫人,确属望文生义、曲解原文。本文肿列历代学者的说法以明其非,并从人情物理、上下文意、章法逻辑等几方面证说“夫人”应以释“卫戴公夫人”为是。  相似文献   

7.
释“五马”     
“五马”一词,古代诗词中习见,一般都用来代指州郡的长官太守,后来又用以代称刺史或知府.在诗歌中用“五马”来称太守,大概源于汉乐府《陌上桑》.《陌上桑》:“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在《陌上桑》“五马立踟蹰”下注释说:“五马,五匹马.汉代太守驾车用五匹马.”汉代太守驾车果真用五匹马吗?《骈字类编》、《辞源》在“五马”条下均引《汉官仪》说:“四马载车,此常礼也.惟太守出则增一马,故称五马.”看来这可能是朱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文的根据.但是,今查《汉官仪》,实无此记载.  相似文献   

8.
陆游《钗头凤》词有“红酥手 ,红酒 ,满城春色宫墙柳”之句。景幼南教授在 1 965年讲授此词时说 ,“红酥手”指猪蹄 ,释为女子之手者误。但相沿多年则释为女子之手。所以朱东润教授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高校文科教材 )注为“红润白嫩的手” ,徐中玉、金启华两教授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材料 )注为“形容手的红润白皙”。景教授的新解可谓一反过去。细味景教授之解 ,的是确诂 ,非故为标新立异者可比。形容女子的手美 ,未闻用“红酥”者 ,《诗·卫风·硕人》“手如柔荑” ,《古诗十九首》“纤纤擢素手…  相似文献   

9.
《关山月》一诗是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但一些注者对这首诗首句“和戎诏下十五年”的注释,却有欠妥之处。比如林庚、冯浣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即注云:“孝宗隆兴元年(1163)以王之望为金国通问使,进行和议,到淳熙四年(1177),计十五年。”又如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亦注云:“隆兴元年(1163),宋孝宗以王之望为金国通问使,进行议和,次年,订立和约。自隆兴元年至作诗时为十五年。”两书均把  相似文献   

10.
北宋词人贺铸的名篇《青玉案》(《横塘路》)一出,享誉词坛,其中“‘梅子黄时雨’之句,人皆服其工”(《竹坡诗话》),竞相模仿,而他本人也由此得到“贺梅子”的雅谑称号。贺铸活了74岁。沈祖棻:《宋词赏析》称:“作者晚年退隐苏州,住在横塘附近。此词当是其时其地所作。……所以,它虽写了相思,却并非以爱情为主题的作品。”(此文又收入唐圭璋主编之《唐宋词鉴赏辞典》)他如《中国历代诗歌鉴赏辞典》(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亦称贺铸“写此词时已到晚年”。  相似文献   

11.
统编初中语文第四册课文《西门豹治邺》中有如下几句:……共粉饰之,如嫁女床席,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编者对“如嫁女床席”一句未作解释。《中国历代散文选》(刘盼遂、郭预衡主编,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将此句译为“如同嫁女儿那样准备了床帐枕席”;解“如”为“如同”,把“床席”讲作动用,让“如嫁女”作修饰动词的成分。这样当然不无道理。但《尔雅·释诂》:“如,往也。”“往”是“如”的常用义。若将“如嫁女床席”之“如”解为“往”、“到……去”,则与上下文的联系或更为顺适,也不烦将“床席”动词化了。这样,上引几句课文似可译作:  相似文献   

12.
汉代散文名篇词语通解二则王发国,李彤一、戍汉代散文名篇页谊《过秦论》(上)和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都有“戍”一词(以下文中着重号笔者所加,下同)。几种影响很大的选本,如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周予同主编的《中国历史文选》、王伯祥编注的《...  相似文献   

13.
关汉卿的《窦娥冤》第三折,窦娥临刑前发的三大誓愿中有一句“(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在注释此句时说:“汉东海有寡妇周青,为侍奉婆婆矢志不嫁,婆婆遂自缢而死。其小姑告官,诬嫂以杀人之罪;问官不察,竟判处死。  相似文献   

14.
盛唐边塞诗人高适的名篇《燕歌行》(四部丛刊影印明刊本《高常诗集》卷五),今人多认为诗序中所言之“御史大夫张公”即为玄宗时名将张守进,所谓“征戍之事”指开元二十六年《七三八》张守登隐瞒部下败状,“妄奏克获之功”这件事(见《旧唐书》卷一O三“张守检传”)。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卷二在此诗下引《旧唐书·张守传》后即谓“此诗盖隐刺之也。”岑仲勉先生亦谓“此制张守登也。”《读全唐诗札记》朱东润先生主编之《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编之《唐诗选》论及此诗时亦持此看法。傅珐琅先生则对此提出…  相似文献   

15.
查找历代人物图像的捷径──简评《中国历代人物图像索引》陆湘怀苏州大学图书馆翟冠群,华人德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人物图像索引》为人们查索历代人物的图像开辟了一条捷径,它是打开各种有关图书文献宝库的钥匙。《索引》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所收有图...  相似文献   

16.
一“是”的意义“于是”在现代汉语中是连词。各种大学教材如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张静主编的《新编现代汉语》、张志公主编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现代汉语》都指出“于是”是表示承接关系(有的叫顺承关系、有的叫连贯关系)的连词。但是具体意义和用法在各教材中均未涉及。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以下简称《八百词》)对“于是”的解释是:  相似文献   

17.
王粲的《登楼赋》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篇。关于《登楼赋》中的楼址所在,向有三说:当阳、麦城、江陵.后二说虽有人提出,但无甚影响,应者寡。而当阳说自唐李善注《文选》引盛弘之《荆州记》曰:“当阳县城楼,王仲宣登之而作赋”,提出以后,历代多相沿袭,影响很大,今人选本如《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汉魏元朝赋选》(瞿蜕园选注)、《历代文选》(冯其庸  相似文献   

18.
林庚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上编384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关于“风掣红旗冻不翻”句,有这样的解释:“是说军旗凝雪冻冰,不能迎风飘动了”。这次北大吴小如先生来兰讲学,也是这样的讲法。我认为这样的解释欠妥,提出来和大家研究。这首诗虽名为“白雪歌”,但实际上诗中所描写的景象有雪有风,而且风大雪大。请看第一句“北风卷地白草折”,好大的风啊!卷地而来把干枯了的芨芨草(白草)都给刮断了。现在再来看这一句的“风掣红旗”。动词是“掣”,作者没用“吹”、“飘”  相似文献   

19.
《七月》是《诗经》中的著名篇章之一。对这首名诗,名家多有精要的注释。诗的第三章有“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等述说蚕事的句子。其中“蚕月条桑”句,当今流行的注本是这样解释的: 余冠英《诗经选》155页:蚕月,指三月。条桑,修剪桑树。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460页:蚕月,养蚕的月份,指三月。条桑,修剪桑树。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册23页:蚕月,养蚕之月。条,此处作动词用。条桑,犹言修剪桑枝。  相似文献   

20.
一、舍瑟而作 《论语·先进》:“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何晏集解引孔安国传:“置瑟起对。”孔安国以“起”释“作”,惜未予申说,故后人理解不一。主要持两说: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注:“起,这里指站起来。”刘盼遂、郭预衡先生主编《中国历代散文选》注:“起,这里指挺身跪起来。”新近出版的一些注本及文章多主后说。其理由是古人席地而坐,臀部被压脚跟上,挺身起跪,则表尊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