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毛泽东站在中国革命的高度阐述了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和倡导文化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批评了五四运动存在的形式主义错误方法和知识分子脱离工农群众的缺点。毛泽东从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了五四运动与中国革命的关系,指出五四运动是中国新式革命的开端,不仅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也准备了国民革命。在此基础上,毛泽东揭示了五四精神的深刻内涵,并将其归结为爱国主义精神、民主科学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毛泽东关于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的论述,对推进五四运动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五四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它标志着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毛泽东曾指出:“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以毛泽东的论述为依据,“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一直成为史学界评价五四运动历史意义的一种比较普遍的表述。我们认为,五四运动是一  相似文献   

3.
开端与转变     
从旧民主主义到新民主义革命的开端与转变是一个历史过程,它不是以某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为标志便完成的。在中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国民党一大及其通过的新三民主义等重大历史事件则成为这一转变过程的共同标志。转变可分为三个阶段:俄国十月革命至五四运动为准备阶段,五四运动至中国共产党诞生为转变阶段,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国民党一大为完成阶段。  相似文献   

4.
五四与爱国     
70年前的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爱国运动。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切卖国贼,无一不被人们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遗臭万年。下面就从历史的回顾、共产党人与五四爱国精神、实现祖国四化与五四爱国精神三个方面,来论述爱国是五四的根本精神。  相似文献   

5.
婚姻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在五四运动后中国婚姻家庭的变革中,女性是参与主体,发挥了特定的历史作用.本文通过对这一时期不同类型的女性在近代婚姻家庭变迁过程中的个人体验分析得出,处于各个社会阶层的她们参加的这场变革,并非如惯常所说: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带有质变性质的界标,开创了我国妇女解放运动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6.
关于五四运动在山东的历史情况,早在一九五九年纪念五四运动四十周年时,在中国科学院山东分院历史研究所和山东大学历史系组织、编辑的一些非常宝贵的回忆资料和研究论文中,已作了基本的介绍。在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编的《五四爱国运动资料》和《五四运动回忆录》两书中,也有许多关于五四运动在山东的内容。到一九七九年五四运动六十  相似文献   

7.
一尽管中国现代史还是一门稚嫩的学科,但是被喻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的五四运动的历史,与以后各个历史时期相比,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明显地略胜一筹。早在新中国诞生不久,“我国马克思主义现代史学界勤奋的开拓者之一的华岗同志,”就曾出版《五四运动史》一书,他力图在马列主义指导下,对五四运动的前因后果作出全面的论述。到了一九五七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丁守和和殷叙彝、张伯昭合著《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一书,作者对十月革命后,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在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前后还只是开始,到一九二○年以后即很快发展为新思想运动的主流。这一情况的发生有其当时国际国内的各种原因和条件。在国内的诸条件中,工读互助团的实践是很重要的一个。本文试图根据历史资料,对工读互助团的实践及其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作粗浅的论述。  相似文献   

9.
由于五四运动所具有的极其伟大的历史意义,使之成为史学界长研不衰的课题。几十年来,大批论著和回忆录的相继问世,使五四运动的研究,由表及里,不断深入。然而,在已经发表的论著中,从宏观上对五四运动进行探讨者居多,研究京、津、沪等运动中心地区的著作居多,而对五四运动在西南地区的情况,却鲜有文章绍及。这不能说不是五四运动史研究中的一大不足。笔者认为,对于象五四运动这样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划分出了一个新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仅仅局限于从总体上去进行探讨或只着眼于运动中心地区的研究,显然是不够的。是以本文不避浅陋,试对五四时期西南各省反帝爱国斗争的形势,作一粗略分析,以为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10.
“科学”是五四运动的一面光辉的旗帜。从五四运动的产生来看,“科学”是重要推动力;从五四运动的发展来看,科学是五四运动同旧势力斗争的锐利武器;从五四运动的历史地位来看,科学是五四运动强大生命力的重要源泉。五四运动折射出科学精神的光辉,其表现出的爱国主义的价值取向、务求真知的坚定信念、勇于献身的奉献精神、破旧立新的创新观念和学术争鸣的宽容精神,构筑成科学精神的丰富内涵。在世纪之交“科教兴国”已成为我国一项基本战略决策的今天,青年学生应以科学报国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弘扬爱国之精神,坚定求真的信念,树立学习的观念,培养创新的理念,在新的历史时期把“五四”的“科学”旗帜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1.
试论陈独秀和李大钊都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是谁?过去党史学界通常说是陈独秀,年前有同志提出李大钊说。笔者认为:陈独秀和李大钊都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因为,他们都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过催生作用,对五四运动的胜利起过指导作用,对发展五四运动的成果则起了开拓作用。当然他们各有自己的特点,作出贡献的具体表现有所不同,可能在某方面突出,贡献大些;在某方面显得不足,贡献小些。他们对五四运动所起的作用,从总体上看,很难说谁超过谁。下面作些论述,向党史学界同行请教。  相似文献   

12.
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事件。五四运动的爆发原因是多种因素合力的结果,其中法兰西文明的影响也是五四运动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法兰西文明(包括法国的革命历史、民主思想以及文化教育等方面)对于五四运动发生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今年是伟大的五四运动80周年.五四运动发生以来,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几经曲折,几度辉煌,神州大地发生了天翻地履的变化.今天的中国已不是80年前内忧外患的中国,今天的中国青年与他们的前辈相比也有了不同的特点,面临着不同的时代要求和历史使命.因此.我们今天纪念五四运动,在进一步追寻五四运动的精神,深刻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贡献的同时,更要着眼于努力在新的形势下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进一步推进科学与民主建设,做社会主义祖国新世纪的建设者.80年的历史证明,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总是站在历史的潮头,承担起时代赋予的重任.中国青年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崇高责任感和青年特有的热情、青春和力量,不怕牺牲,勇于拼搏,在五四以来的各个历史时期中都发挥了先锋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本文系统地论述了李大钊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始终关注着开滦煤矿工人运动;坚持并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开滦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相结合。他对开滦煤矿建立共产党组织,成立工会,开展工人运动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5.
五四运动至今已80周年了。这是中华民族争取解放斗争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历史新起点,是爱国主义的盛大节日。北京大学作为五四运动的发祥地,与现代中国社会进步运动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五四运动对北大历史发展及其优良传统的形成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高等学府,像北大这...  相似文献   

16.
伟大的五四运动六十周年到来了。我们应当怎样纪念它?应该认真研究五四运动的历史,正确评价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历史人物;应该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彻底革命精神、科学和民主精神,结合当前实际,清算林彪、“四人帮”极左的修正主义路线,肃清他们散布的封建法西斯专制主义、个人迷信、思想禁锢、愚民政策等流毒,消除他  相似文献   

17.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民主运动.它是我国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转折点.五四运动又是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和彻底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它高举科学与民主的旗帜,向几千年来统治中国的孔孟之道和一切旧制度、旧势力发动了猛烈的进攻.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在思想上和干部上准备了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今天,纪念五四运动六十周年,重温五四运动的历史,深刻领会其历史意义,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科学与民主精神,对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搞好工作重点的转移,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进行深入分析 ,揭示出五四运动伟大的精神实质 ,阐述了五四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及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 ,五四运动更给当代人以深刻的启示 ,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是当代青年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9.
五四运动以后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是属于中国近代史的范畴,还是属于中国现代史的范畴?对于这个问题,史学界有不同意见。本来,按照传统的习惯,人们把五四运动以后的历史叫做现代史。但是,在五十年代讨论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时,有同志提出把中国近代史的下限从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延长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主张  相似文献   

20.
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在中国的出场是历史的必然趋势,该话语体系植根于帝国主义时代中华民族艰难探索的具体历史语境,并因典型的差异特征,在与众多同时在场的话语体系相互交锋的实践之中,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出场路径,其出场形态在从隐匿到彰显的过程中,又可详细划为“文本形态”与“理论形态”。从五四运动到“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不仅依然“在场”,并会在未来持续“在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