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2 毫秒
1.
沙丘事件本来就是疑案。赵高就私下对胡亥说:“沙丘之谋,诸公子及大臣皆疑焉。”(《史记·李斯传》)赵高、胡亥与李斯三人阴谋立胡亥为太子,矫诏杀扶苏,这确是该疑的。《史记·始皇本纪》记载说:“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又《李斯传》和《蒙恬传》载,始皇病重时,赵高和胡亥、李斯三人的活动很神秘鬼祟,由此我就怀疑除了纂立胡亥矫杀扶苏外,一定还有什么不可告人的问题。此案存于我心中数十年,遍读各书,也未见有人提出怀疑的。然而,我以为这是古史上的一件疑案。 我认为秦始皇死因不明。使我引起怀疑的有下列几点原因:  相似文献   

2.
如果我们提出一个问题:“秦始皇的姓名是什么?”也许不少人的答案会是“赢政”,而且许多书上也是这么写的。然而,如果我们打开《史记》,就会看到司马迁的记载却并非如此。虽然《史记·秦本纪》里说:“秦之先为赢姓”,可是在《秦始皇本纪》中却说:“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以秦昭王四十八年生于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在《楚世家》中说:“秦庄襄王卒,秦王赵政立”;《秦始皇本纪》的末尾还有一段评论说“吕政残虐”。这样一来,在记述秦始皇的史迹最详备的文献《史记》之中,不但有关于其祖先为“赢姓”的记载,而且还有他本人“姓赵氏”,叫“赵政”或“吕政”的说法。那么,这位始皇帝究竟应该姓什么呢?  相似文献   

3.
一秦祚短促,至子婴而亡。子婴是秦王朝第三位君主,即位于危难之中。虽然,子婴在位只有46天,但他英明果断,一举诛杀权臣赵高;他支撑危局,欲挽救秦王朝这所将倾的大厦于不倒;他识时务,见大势已去,最后向刘邦投降。子婴是秦王朝的一位重要人物。然而,由于史籍对他记述不多,且有的史实又相抵牾。因此,不仅关于他一生的作为与活动知之甚少,就连他是秦始皇的什么人,迄今也尚无定论。本文不打算对子婴其人进行全面的论述,仅就他与秦始皇的关系进行考辨,以便弄清楚子婴究竟是秦始皇的什么人。  相似文献   

4.
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贾谊:《过秦论》),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可是,秦王朝自秦始皇统一继二世胡亥(子婴为秦王仅四十六天),仅仅维持了十五年的短暂统治,最后复灭于农民大起义的汹湧怒涛之中。  相似文献   

5.
周总理在欢迎日本田中首相的宴会上致祝酒词中,讲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句话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野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意思是说,记住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作以后行事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六,……更名民曰黔首,大酺。”黔首一词,旧解纷纭,或以为指劳动人民,以其常年劳作,肤色黑;或以为劳动人民以黑巾缠头。均非的解,不足征信。罗思鼎《论秦汉之际的阶级斗争》说:“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继续实行法家路线。秦始皇二十六年,下令‘更名民曰黔首’,黔是黑的意思,秦始皇根据五德终始崇尚黑色,‘黔首’在当时应是指新兴的地主和自耕农,是秦始皇对当时人民的一个尊称。”(《红旗》1974年第8期)此说极精当。按《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二  相似文献   

7.
《陈涉世家》中“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一句,虽然意思不难理解,但句法却不好分析。有的说是复句,有的说是单句。 我们认为这句莫若于“故”字之前断句,即“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这样便成了一个上下分句关系很明确的因果复句,用“以”、“故”两个连词连接起来,上句是因,下句是果,也就是现代汉语的“因为……,所以……”,  相似文献   

8.
关于秦始皇身世问题,2000多年以来,一直流传着诸多说法,现例举如下: 首先一种就是《史记》上的说法,这也是最流行的一种说法。《史记》上说:“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即异人)从不韦饮,见而说(悦)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这就明白地告诉后人,秦始皇为吕不韦所生。《资治通鉴》中也有类似记载。而《汉书》作者班固干脆把秦始皇称为“吕政”。可见都依了《史记》之说。但此说本身隐藏着矛盾。其一,《史记》既说不韦“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又说“至大期时,生子政。”(“大期”二解,一曰过10个月,一曰整一年)其二,既说赵姬为“绝好善舞者。”又在另一处说她是“豪家女”,前后不一。因此,人们对《史记》的说法就产生了种种怀疑。明代学者汤聘尹认为这是“战国好事者为之。”(《史裨》)与汤同时代的史学家王世贞在《读书后记》中对此提出了二点看法:一是认为,这是吕不韦自己编造的,目的是让秦始皇知道他的真正身份,以保住吕不  相似文献   

9.
随着历史洪流滚滚向前,“朕”已经成为文字学上的“化石”。《尔雅·释诂》:“朕,身也。”在先秦时代,“朕”是第一人称代词。到了秦始皇赢政一统天下后,“朕”方为皇帝所垄断专用。《史记·秦始皇本纪》:“天子自称曰朕。”即此事。但是,在秦以前,朕并不等于后世的我、余、吾之类第一人称代词。先秦时代,朕往往用作“领格”(所有格),同于今天的“我的”。甲骨文、金文就是这样。《说文·舟部》释“朕”:“我也。”许慎汉人,故所释并不确切。顾颉刚、刘起钎氏指出:“朕——甲骨  相似文献   

10.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营作阿房宫和骊山墓,调发“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史记·蒙恬传》在叙述赵高的身世时说:“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贱”。“隐宫”的含义,《正义》称:“余刑见于市朝,宫刑一百日隐于荫室养之乃可,故日隐宫,下蚕室是”。  相似文献   

11.
古今研究《楚辞·离骚》的学者,对于《离骚》中“摄提”一词的解说,大多数是趋向一致的。“摄提”者,是指屈原出生的年分--寅年。顾炎武《日知录》说得很明确:“摄提,岁也;孟陬,月也,庚寅,日也;屈子以寅年寅月寅日生。”陆侃如在其《楚辞选》中说:“摄提,是寅年的别名。”  相似文献   

12.
两千多年来,大凡复古倒退的反动派,在攻击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同时,往往将矛头指向法家思想。如西汉的董仲舒就胡说什么“天性”如“贪狼”的秦始皇“行韩非之说”,“非有文德以教训于天下”(《汉书·董仲舒传》)。叛徒、卖国贼林彪一面攻击“焚书坑儒”是“暴政”,一面咒骂法家是“罚家”。苏修社会帝国主义更是别有用心地说:“世界历史上最残酷的暴君之一秦始皇”搞“焚书坑儒”,“无论如何不仅仅是由于儒家反对他所实行的政策而引起的”,而是因为“全面消灭教育和文化早就是法家纲领的基本要求之一”(苏修《历史问题》1967年第三期)。内外反动派对秦始皇的攻  相似文献   

13.
庆父春秋时鲁国贵族,鲁庄公之弟。他惯于挑拨离间,制造内乱,先后杀掉两个国君,激起国人愤怒。后畏罪逃往莒县,被押解回国,途中自缢身亡。成语“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即源于此。赵高秦朝宦官,原系赵国贵族。秦始皇死后,他与丞相李斯合谋,伪造遗诏,逼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不久又杀死李斯,自任丞相,把持朝政后又谋害胡亥,立子婴为帝,后被子婴诛杀。来俊臣唐武则天时酷吏,因告密受宠,历任侍御史、左台御史、中丞等职。他营私枉法,大兴刑狱,被其灭族者不下千余家。后得罪武氏诸王和太平公主,被武后处死。成语“请君入瓮”就是…  相似文献   

14.
一、由于不知标点停顿,导致文义不明甚至史实错乱者 1.《中国历史文选》(周予同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2月第一版,以下简称“《文选》”)节录《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十年……齐,赵来置酒”(82页)的标点,意思是“齐,赵的国王(也可以是使臣)在秦始皇十年到秦国来置酒,招待了某某人。”我们看《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齐王建)二十八年,王入朝秦,秦王政置酒咸阳。”齐王建二十八年,正是秦王政十年  相似文献   

15.
秦始皇刻石探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刻石纪功,此事看似已成历史常识,其实尚存一系列未解之疑。诸如,秦始皇究竟刻石几何?《峄山刻石》究竟是为何人所“排倒”?秦始皇刻石究竟是何形制?等等。本文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秦始皇刻石不是历来所说的六块、七块或八块,而是九块;“排倒”《峄山刻石》的是三国时曹操;秦始皇刻石中并非只有一块摩崖石刻,而是有多块。  相似文献   

16.
<正> 偶检张步天《中国历史地理》秦代政治地理一阅,读后觉得作者对待史料不够严肃,或窜改有之,或杜撰有之,随心所欲。兹就鄙见所及·予以指出。一,在论述秦代疆域时,作者引《史记·秦始皇本纪》说:“东到海……西至临洮、关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①查《史记·秦始皇本纪》应为“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②这是对秦代疆域的概括。而  相似文献   

17.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为了注音释义,《说文》一共援引《诗经》例句达380条,其中用以注音者15条,用以释义者365条。用以注音者如:《说文·目部》“(目必),直视也。读若《诗》曰‘泌彼泉水。’”《说文·瞿部》:“矍,佳欲逸走也。读若《诗》云‘矿彼淮夷’之矿。”《毛诗》“泌”作“毖”,“(禾广)”作“憬”。可见,考察《说文》引《诗》注音,不仅可以明白字的读音,还可以了解《诗经》的异文。因这易于理解,故这里略而不论。用以释义者情况则相当复杂。王念孙说:“《说文》之训,首列制字之本意。而亦不废假借,凡言一日,及  相似文献   

18.
李贺是唐代具有独特成就的诗人。“四人帮”强迫李贺戴一顶“法家”的帽子,他们的主要根据之一是李贺写了一首《秦王饮酒》,歌颂了秦始皇,秦始皇是法家,李贺自然也是“法家诗人”了。这个论证是荒唐可笑的。  相似文献   

19.
“是”字是个使用历史很长、使用频率很高的汉字。我国最早的经书之一《易经》就有“有孚失是”一句(《十三经注疏》73页)。这个“是”字用的是本义,意为“正也,直也”。许慎《说文解字》解释说:“是,直也,从日、正。”段玉裁作注:“以日为正则曰是。从日、正,会意。天下之物莫正于日也。”(《段注说文》69页)在先秦“是”作本义使用还是较常见的,但最普遍的是作指示代词使用。在现代汉语中,“是”的很多用法都从古汉语继承下来  相似文献   

20.
有的介词是由动词发展变化来的,“著”(zhǘ)也是这样,是一个兼类词。在先秦两汉,“著”主要用作动词,同时亦兼作名词,形容词。《说文解字》没有收录“著”字,只收了“著”的同源宇“箸”(zhǜ),“箸,饭危(?)(q)也。从竹,者声。”①但这一义项跟“著”的词汇意义、语法作用毫无共同之处。《经籍(?)诂》解释“著”时只用了一句话:“著即宁也。《史记·秦始皇本纪》:‘缪公学著人’。《索隐》。”②《康熙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