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东盟国家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动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与东盟各国贸易的发展,双方产业间互补优势的产品所占双方贸易额的比重不断下降,双方产业内贸易的比重不断上升,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逐步从产业间贸易走向产业内贸易。中国-东盟国家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动因:外国直接投资是中国-东盟产业内贸易的推动因素;制造业的规模经济是中国-东盟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产业基础;各国人均GDP的持续提高及消费结构的逐步优化是中国-东盟产业内贸易发展的拉动因素;地缘优势是中国-东盟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2.
以贸易自由化的环境三效应为基础,以污染密集产业的出口污染水平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采用1995-2009年中国污染密集产业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在国际产品内分工背景下污染密集产业的出口污染效应,以反映产品内分工对于中国对外贸易与环境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产品内分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污染密集产业的出口污染水平,这说明产品内分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出口贸易的环境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在一定条件下产品内分工能降低出口贸易中的环境成本.  相似文献   

3.
产品内国际分工视角下的中美产业内贸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为视角,分析了加工贸易、零部件贸易的发展现状,并计算了1987~2006年中美主要贸易商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结果显示,在此期间中美贸易结构明显改善,产业内贸易水平有所提高。同时,文章基于产品内国际分工实证研究了影响中美产业内贸易的因素,结果表明,产品内国际分工对中美高、中等技术行业及总体产业内贸易水平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对提升中美产业内贸易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转移到我国来生产,产品内分工迅速发展,促进了我国产业升级。我们实证分析了产品内分工对我国产业升级促进作用的机制,分析表明产品内分工通过提高我国国民收入、劳动者素质、企业的技术水平以及产业的生产效率等四条途径来促进我国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5.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下,为了与中亚国家建立紧密贸易关系,有必要增强双方贸易互补性。利用贸易结合度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与贸易专业化指数分析中国与中亚国家贸易互补性,研究发现双方总体贸易互补程度不高;贸易互补产业结构单一;仅有建立在初级分工阶段的产业间互补,缺乏体现高级国际产业分工的产业内贸易。据此,认为应该"依托比较优势强化产业间互补,深化产业分工拓展产业内互补",以进一步发展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贸易关系。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安排,已经使产品内分工成为近年来国际分工理论的研究热点,它也是国际贸易理论的最新发展.产品内分工的产生存在诸多原因.我国在国际产品内分工中,相当大部分处于劳动密集型工序或区段,我们要按照动态比较优势原理,通过提高产品内分工的工序地位促进我国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7.
中国-东盟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东盟服务业、服务贸易的规模发展迅速,服务贸易已逐步由产业间向产业内贸易模式转变。目前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服务贸易的发展呈现出产业内贸易的特点,菲律宾服务贸易在向产业内贸易过渡,东盟其他国家的服务贸易则还是产业间贸易类型。而对中国-东盟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服务业的规模和贸易壁垒的高低,其次是人均GDP和FDI,货物贸易对中国-东盟服务贸易的影响最小。因此,加快中国-东盟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各国要降低国内企业的垄断经营地位;加强服务业的基础设施建设;适度引导外资流向金融、保险、通讯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度较高行业。  相似文献   

8.
产品内国际分工条件下我国产业升级路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产品内国际分工逐渐成为国际分工的重要趋势。论文分析了产品内国际分工理论在产业升级中的机理,指出我国应分别从企业、产业、政府各个层面上推动企业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并逐步占领全球产业分工中的有利位置和全球价值链中的高端环节,从而谋取更大的战略利益。  相似文献   

9.
面对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快速发展的趋势,广西产业界应如何应对,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如何加快广西产业分工整合,更好地参与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带着这些问题,日前,记者采访了广西财经学院经济系教授官锡强。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已经到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引起了世界分工体系的新变化,从产业间分工和产业内分工向产品内分工转变已经成为各国调整其生产模式所面临的主要趋势,技术创新是各国实现传统优势转变以及提升价值链上所处位置的必要条件。在对第三次工业革命背景下世界分工体系所发生的四大变化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当下面临的世界分工体系调整中的机遇和优势进行分析,认为在国际分工体系调整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要实现长足的进步,必须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实现国内分工与世界分工的协调,并在世界分工体系中占据有利地位。在世界分工体系调整背景下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路径是进一步建立健全综合竞争优势,逐步提升在国际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通过供给侧结构改革加快培育新优势,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并进一步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