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吴贻玉 《学术界》2007,1(4):165-170
没有人就没有社会,没有绝大多数人的幸福,就没有社会的和谐文明或和谐文明的程度就不高.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应以人为目的,崇尚理性、倡导实事、公平拥有生产和生活资料、平衡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唯有做出这样的承诺,才能返归于人,社会才能不断实现和谐,走向文明.  相似文献   

2.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伦理道德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问题已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它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错位。如果我们关注人类自身的完善与幸福,就必然会问:社会发展中人对自然环境的行为怎样做才是公正的或正确的?重新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谋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将人类的理性视角引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伦理道德价值的思考中来。本文试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和谐社会的本质就是幸福社会,幸福视界中的和谐社会是全面的、动态的和谐,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幸福的前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是幸福的保障,人与人的和谐是幸福的标志,人与自身的和谐是幸福的核心。我们应在多重和谐关系中为人们获得丰富的、全面的幸福创造各种有利条件,真正实现人类的幸福。  相似文献   

4.
在我们考察物质世界的运动和发展时,没有比相互作用更重要了。恩格斯说:“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的终极原因。”没有相互作用就不会有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就不会有运动和发展,就不会有进化和演化。我们经常讲矛盾的普遍性,但没有相互作用就无从观察矛盾。我们还经常讲系统,但对系统的定义也离不开相互作用。系统、矛盾、相互作用三者有一致性、同一性,但又有区别。我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系统<矛盾<相互作用。矛盾比系统基本,相互作用比矛盾具体。人所周知,越是基本的东西越有普遍性,越是具体的东西内涵越丰富。即使说万物皆系统,系统也不能否认矛盾存在。没有无矛盾的系统,而只有矛盾着的系统或系统的矛盾,更何况还有大量的非系数统存在呢!例如,一堆垃圾、一堆砂子、天空的乌云、飞扬的尘土、操场上解散了的队形,就都不是系统,宇宙初始的粒子海洋也不  相似文献   

5.
我国老年社会学的一些新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皆有老,这是个自然规律。但人老了,还要生活,还希望健康,希望长寿,希望幸福;人老了,仍然还有思想,还要活动。对于一个个老人来说,生命有一定的限度,生命终结了,他的希望、要求和作用也就结束了。但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新陈代谢没有止期,老人们会一代代一批批地出现。对于他们的生活与期求,社会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现代世界各国的社会制度不同,文化历史传统和价值观也各不一样。在不同的社会,对老人的幸福悲欢,也就会有不同的理解。老人们的晚景也将因阶级、教养等等原因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正> 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社会中进行的,人的生存不能离开社会。社会性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显著特点。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人们是作为关系而存在的。这就是说,人们生活在社会中,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必然形成各种社会关系,而其中最根本的关系就是生产关系。与此相适应,还有政治关系、道德关系等等。在社会生活中,道德关系最为普遍,它存在于一切生活领域。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道德关系,就没有人类社会生活。因此,今天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时,必须十分  相似文献   

7.
蔡春玲 《学术探索》2007,42(2):7-10
从哲学层面来看,幸福与这样一些问题密切相关:(1)人格力量是幸福的主体条件。“有理想”是人格的信念力量,“有道德”是人格的道德力量,“有文化”是人格的智慧力量,“有纪律”是人格的意志力量,而这些正是每个社会主义公民给自身创造幸福的力量和主体条件。(2)人生和谐是幸福的追求。人的幸福离不开生活的和谐状态: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两大存在形式,也是人的幸福生活的存在条件;情感生活和理性生活的和谐统一,既是人生的渴望和追求,又是人生幸福的感受和体验;人际和谐能沟通每个人的情感和心灵、激发和升华生命,带给人对人生的热爱和幸福的感受。(3)劳动创造是幸福的源泉。生命的意义不在于为生活而生活,而在于创造生活;只有创造生活的事业,才能使创造者真正体验到幸福的充实感和意义感。  相似文献   

8.
人类社会要和谐,就必须有共同的价值目标和行为规范,并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维护和遵守这些价值目标和行为规范,这就要求人们必须作出正确的道德选择.没有公共认同的文化价值,构建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完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但能弘扬社会正气与社会基本道德规范、优化社会风气和维护社会稳定,而且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励中华儿女朝着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迈进,为我国社会进步、国家发展、人民幸福提供巨大推动力.  相似文献   

9.
冯霞 《社会科学家》2022,(6):150-155
“和谐”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生活经验的历史沉淀,京族传统海洋文化蕴含着深厚的“和谐”价值观。这种“和谐”价值观体现在京族与自然(海洋)的和谐、京族社会的和谐以及京族人民精神(心灵)的和谐之中。京族传统海洋文化涵养“和谐”价值观的逻辑理路体现为:京族海洋物质生产生活中的和谐因经验而被理解,从而形成“人-海”和谐“、人-人”和谐;京族海洋精神文化中的和谐因信仰而得到传播,这种信仰广泛包含在京族的语言文学和美学艺术中;京族海洋制度文化中的和谐因习惯而践行,从而具有持久而深沉的生命力。京族传统海洋文化涵养“和谐”价值观的逻辑理路给我们带来以下启示:其一,用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突出和发挥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其二,要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社会主义”政治属性;其三,要深挖我国各少数民族人民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制度生活中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元素;其四,要借鉴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经验,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方式与手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中华民族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  相似文献   

10.
和谐的社会自然是一个稳定的、有秩序的社会.社会的稳定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一个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正并不是直接影响这个社会的稳定的,只有在一些特定条件逐步递进并不断强化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导致一个社会的不稳定;我们认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就是社会中生活在各种不同组织中成员的和谐,当我们比较清楚地了解了造成一个组织团结的机制、条件和过程的时候,我们就向和谐迈进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11.
引言2004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同志在江苏省和天津市视察工作时强调:“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如果我们每一个基层社区都是和谐的,都按和谐社会的要求做到了,我们整个国家的和谐才可以达到。如果我们基层的细胞不和谐,出现各种各样  相似文献   

12.
公私观与和谐社会的制度安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公私关系与社会和谐问题上,西方思想史上存在着两种完全对立的主张:一是认为只有公有制才有社会和谐;二是认为只有私有制才有社会和谐.前者一般相信人的为公精神,对具体的制度建构缺乏兴趣;后者一般相信人性为私,强调制度的抑"恶"作用.过分强调"私"的自由竞争对资本主义造成了种种社会不和谐,使现代西方的私有制国家被迫加上一些"公"的成分;传统社会主义以为有了公有制和平等,就有了社会和谐,但实践的结果却差距甚远,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甚至被私有制所取代.今天,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对人的私欲有清醒的认识并有抑恶的制度约束;树立公私协调发展观并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树立公私分明观并防止以权谋私;树立私权优先于公权原则并限定公权的限度.  相似文献   

13.
现代化除了高度发展的经济和科学技术之外,也包含民族文化现代化的内容。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现代化与经济现代化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关系。离开了文化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健康而又持续的经济发展;反过来,没有经济的现代化,社会文明也就没有坚实的基础。譬如...  相似文献   

14.
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无疑是党的十七大报告的关键词,报告还特别强调“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意即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这是因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能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不断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能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更加完善,不断加强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能推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更加繁荣,不断巩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不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生态基础;能促进各种体制和机制更加完善,不断健全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能促进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和谐,不断改善构建和谐社会的心态基础。  相似文献   

15.
生态马克思主义者莱易斯从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理想三个维度提出了旨在实现人的价值与生态文明和谐统一的幸福观。这一观点为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幸福的视域应囊括精神快乐和生态文明程度,幸福的生活是"绿色地创造",幸福的社会是"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社会。  相似文献   

16.
王云 《社会科学论坛》2010,(13):179-182,204
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是公民的城邦,公民是城邦的公民,城邦整体和谐和公民个人幸福是同一的。而城邦实现和谐与公民获得幸福的关键则是中道原则。保证中产阶层的绝对优势地位和城邦人口的适度增长,是城邦和谐与稳定的前提条件。在财富、权力、名誉等外物的觅取方面适如其量,在品行方面保持中度,做到克己、勇毅、正义和智慧,是公民幸福的重要保证。亚氏这些主张在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对于我们理顺社会整体和谐和公民个人幸福的关系,以及实现社会整体和谐和公民个人幸福的具体路径,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现代化是中国人民翘首企盼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也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中国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自建党开始便选择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共几代领导集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坚持探索,努力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现代化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建设者。没有中国共产党,就不可能有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现在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富裕、幸福,中国人民也就不可能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相似文献   

18.
中老年人再婚失败的原因很多,除了性格不合、子女干涉、财产问题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不好意思向对方言明的性问题。我们知道,性生活是婚姻美满的生理基础,如果性生活不和谐,婚姻就很难美满和幸福,甚至维持不了多久。据婚姻介绍所统计,中老年人再婚后离婚率较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性生活不和谐是主因。  相似文献   

19.
在道德哲学的维度上,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生幸福具有三个联结点:一是需要的丰富和满足;二是“可能生活”的形成与展开;三是潜能的发挥和价值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生幸福内在相通,幸福构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生活指向。而当人的全面发展真正指向人生幸福时,它才越发具有现实生活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20.
爱尔维修认为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里,利益起着支配一切的作用;利益是我们的唯一推动力。他把利益原则提到自然规律的高度。爱尔维修认为,个人利益是道德的基础和归宿,而社会公共利益是道德或美德的标准,他的伦理学目标,不是个人的幸福,而是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和谐结合。爱尔维修追求利己与利他、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和谐统一,对这一理论的探讨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