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租界时代上海的怀旧书写,呈现出纪实与虚构的双重特征.纪实文学和散文在对历史镜像的回眸中,往往掺杂了虚构的成分,渲染小资情调和时尚品位;虚构性的小说文本,则在传奇性的故事中特意突显其"有史可依"的一面,以获取文本内外的双重叙事效应.相对于现代作家的租界书写,上海怀旧叙事忽略了沉重,且对历史进行选择性的遗忘和修饰,构设一种上海想象的共同体,帮助上海人觅得虚幻的自尊和自傲,迎合了怀旧的心态.  相似文献   

2.
正当下,怀旧是一种时尚,一种文化,一种心理需求。怀旧已经成为正常的人类反应和社会学现象,已不局限于个体对自己过去的回忆,或是一种"年华渐逝"的印记,它既带有浓烈的个人特征,也具有社会普遍意义,在不知不觉中悄然侵入我们的脑海。怀旧可以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也可以发生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是一种稳定的个人心理倾向。最容易发生在中年和退休之后,并且在过渡阶段表现得尤为强烈。  相似文献   

3.
九十年代,散文的题材多元化,时尚的评析、怀旧的解读、对于都市日常生活的叙写和思索成了九十年代都市小品文①有特色的题材旨向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文化角度探讨中国香港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散文发展的背景,指出这时期的散文创作具有文化上中西交汇的特点、政治经济上安定繁荣的愿望、创作上正典化及怀旧特质,既延续70-80年代现代化的步伐,亦衍生出自由化、多元化、知性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刘影 《北方论丛》2006,(5):34-38
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文学界出现了一股“上海怀旧”风潮。承载着世界对于中国现代化想象的上海,在文学创作中并没有形成一种现实关切和未来展望的潮流,强势蔓延的却是一种怀旧主题。而且,这种“上海怀旧”也选择了一种非常狭窄的走向———追忆“旧上海的城市文明”,而缺乏强健有力的精神与信念,流于中庸、琐碎也因此成为“上海怀旧”的一种标签。  相似文献   

6.
泰华作家梦莉与司马攻的散文世界拾取失落的旧情,记叙如烟的往事,字里行间充满着人生的放逐感和回归精神故园的古典主义情绪。他们作为永远的异乡人,其心理都还保存着中国文化的传统沉积以及对故土文化的情牵魂系。其理论依托是一种文化守成主义意识。其怀旧又与今日相联,成为文化的延续。  相似文献   

7.
【现代怀旧的三张面孔】赵静蓉在《文艺理论研究》(2003年第1期)发表如题文章认为,现代性不仅激活了怀旧主体的内在需要,也强化和丰富了怀旧本身的表现形态。在这种独特背景下,从哲学美学的角度来看,现代怀旧有回归式、反思式和认同式三种不同的层面。回归式怀旧,是“简单的怀旧”(simplenostalgia),这种怀旧方式有其局限性,它在于把这种真实性做了一种单纯美化和盲目极端化的处理,无视过去与现在之间最重要也最易被忽略的距离问题,这就必然引发对过去的怀疑心理,从而为回归式怀旧深化为反思式怀旧设下伏笔。反思式怀旧,是现代怀旧最频繁发…  相似文献   

8.
美国文学以及国际文学中有三种重要的环境怀旧类型:地点怀旧( nostalgia loci)、境况怀旧( conditional nostalgia)、策略怀旧( strategic nostalgia)。第一类怀旧是对深度历史感的一种复杂的情感反应,因为它依附于世界上某些特定的地点———它是地点本身的情感结构的一部分。第二类与焦躁不安的渴望———它构成人性的一个基本侧面———相关。第三种怀旧将怀旧语言视作环境作家所运用的一种修辞工具,目的是通过使受众对种种濒危现象———从特殊地点到整个物种———可以预见的变化或损失保持警惕,并由此而促使他们采取行动。这三种怀旧的范例文本分别取自奥尔罕·帕慕克(土耳其作家,现居纽约市)、J. M. G.勒克莱齐奥(法国作家,他将自己的生涯分作法国阶段、毛里求斯阶段以及美国阶段)以及美国作家里克·巴斯和约翰·尼科斯的作品。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上,明清散文不仅是它不可或缺的区段,而且由于明清两代是我国社会发展面临又一次质的巨大转折的时期,不论是从散文的时代折光去窥探其反映的时代,或是从历史的搏动去捕捉散文反馈的社会裂变的信息,其意义都远非平常时期可比。本文试图既从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中稀释出促使明清散文产生裂变的因子,又把散文当作一种艺术体式将它放在整个艺术流变的长河中去探寻其发展的轨迹,透过关学的观照,来评断  相似文献   

10.
张伟 《天府新论》2013,(5):119-124
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主流形态,消费时代的怀旧文化在承继传统怀旧文化主要特征的基础上,呈现出与时代症候相吻合的显性审美特征,在速度、距离乃至技术甚嚣尘上的消费语境下与社会大众的审美文化心理悄然契合,其本身所蕴含的理性价值和情感诉求对消费社会的审美认同乃至文化资本的承继与延展都颇具意义,而这一文化形态在消费语境下导向凸显,也给当下的文化构建带来深刻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界域宽泛无定的古老文体,散文其事虽盛,但传统散文理论资源却匮乏难堪.由封闭、单一的古典形态向开放而多元的现代形态转型,现代散文创作的兴盛推动了相关的理论研究.现代散文理论资源存在的形态特征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即正说与侧言的并置,个人与社会的反构.所谓正说与侧言,意指关涉散文的言说方式;而个人与社会,则表示研究者看取散文价值的维度.这应是我们研究这一话题具有重要意义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察今》是一篇富于哲理的古代散文。其中心内容是:论述了古今时世不同,制订法令制度,应当明察当今现实,因时立法,不要死守故法的重要性。不难想象,这样一个内容的文章,单凭运用逻辑思维,进行逻辑推理的方法来写,肯定会相当枯燥乏味,并且不大容易打动人和说服人的。因此,该文除了采用传统的论证方法外,一个最主要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很注意借助形象思维的力量,运用人们熟知的生活常识、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进行生动形象的比喻,来阐明其观点。这就是古代散文普遍采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引喻明理,即引用比喻,阐明道理。采用这种艺术手法,不仅可以极大地增强文章的论说力量,而且使文章显得通俗感人、生动形象。下面就《察今》中这一艺术手法的具体运用,作一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本文着重从哲学本体论的角度来审视文学作品中的“怀旧”意识以及它在文学文本中的呈现。本文深入到民族文化传统的内部去寻找“怀旧”意识产生的理论“生态环境”,并探索“诗人还乡”所要归回的“生活世界”。文艺作品中的个人性“怀旧”是一种审美活动 ,经过艺术表达之后的“怀旧”事件明显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怀旧”活动。通过文本分析可以看出 ,集体性“怀旧”深刻反映了东方民族的心理—文化积淀结构。  相似文献   

14.
在今日的城市文化热中,人们多将目光对准上海、北京,但对苏州这样一个曾经是中国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繁荣的历史名城没有给予太多关注。进入现代社会之后,苏州经历了哪些变化?电影电视等大众传媒如何叙述和展现它?为何不同时期、不同题材的影视媒介关于苏州形象的视觉再现,经常有一种浓厚的"怀旧色彩"?这些议题值得关注。本文试图对《小城之春》、《游园惊梦》、《橘子红了》和《凤穿牡丹》等影视媒介加以考察,探讨它们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社会语境中建构一套"怀旧诗学",并分析此"怀旧诗学"所包含的内容,及其如何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动。  相似文献   

15.
科幻电影整体上属于一种未来想象,但在未来想象中可以让时光倒流,回到历史现场或者遥远的史前时代,还可以让未来场景弥漫怀旧意味。这种带有“未来往回走”特点的逆向怀旧想象即“逆托邦”想象。逆托邦想象勾连起了过去、现在和未来,其独特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从想象向度层面来说,逆托邦通常是向着历史进行幻想,在影像叙事中经常呈现时空逆旅的特征。从影像外观层面来说,逆托邦通常构建出一种旧日奇观。从故事主题层面来说,逆托邦热衷于映射人类社会“霍布斯主义”式的残酷一面。从人文倾向层面来说,逆托邦其实在以怀旧的方式进行现代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16.
杨珺 《中州学刊》2007,(6):221-224
20世纪90年代女性散文从女性的历史政治反思、对自然万物的平等观照、女性的城乡经验三方面参与了对社会公共话题的思考。这一创作事实不仅是对那些认为女性散文视野狭窄、境界偏低的看法的一种反驳,同时也是一种女性主体建构理路的发端。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中国散文理论之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重在梳理二十世纪中国散文理论发展的脉络:基源于新文学运动的内在矛盾,现代散文虽在二十年代取法西方浪漫主义,但在三十年代便产生了“言志”说与“载道”说的斗争。从四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社会政治学模式占了统治地位。新时期中“净化”说与大散文概念之争,仍然表明了侧重社会功能与侧重艺术性的两种倾向的对立。散文理论的今后发展,面临着两个任务:一是实现文学观的转变;一是文体史的精密化。消弭二元对立,以一种浑化的展开来看待历史,是二十一世纪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学言志抒情写意,素来讲究“理不可以直指也”,“情不可以显出也”①。在散文创作中,虽然不乏直抒胸臆、直明其理之作,却以托物、因事、借景来言志、抒情、说理,意境融彻的作品为上乘。正如王国维在《人;和词话乙稿序》中所说的那样:“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掳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由此可见,中国的散文是一种以意境取胜的文体,意境优美与否,是衡量散文艺术高下优劣的标准之一。意境之于散文,犹如色彩之于花朵,光华之于月亮,节奏之于音乐…  相似文献   

19.
怀旧文化与城市怀旧旅游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中,怀旧文化的日益盛行为城市旅游的开发提供了一条道路,二者的融合形成了城市怀旧旅游.城市怀旧旅游开发大有可为,然而不能忽视当前开发中出现的普遍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能够提升城市旅游吸引力,更能够保证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此外,通过全方位展示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还能够达到提升城市价值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现代人的认同危机与怀旧情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文化的转型导致了现代社会的大变动和现代人的生存危机,危机最突出地表现为现代人对个体身份和集体同一性的认同危机。怀旧是现代人解决认同危机最普遍也最切身的途径。从时间维度上讲,怀旧就是保持自我在时间、历史、传统和社会中的“深度”;从空间维度上讲,怀旧就是寻找“在家感”,重建“本土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