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志清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1):089-094
南朝齐梁时代,源自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多种音乐的并存、影响与互渗形成了多元化音乐环境,为乐府创作提供了繁荣、发展、新变的空间,成就了齐梁乐府创作在乐府史上的特殊地位。齐梁音乐的新变以流行新声为主导方向。乐府创作的新变也体现出明显的"新声化"特征,尤其反映在五言四句体式的运用上。除体式外,齐梁乐府的类型、主题、语言风格也产生了一定的新变。 相似文献
2.
王志清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4)
以梁武帝为核心的萧梁宫廷音乐建设雅、俗乐并重,富于新变特征,直接促成了萧梁时代乐府诗的总体繁荣,推动了汉魏旧曲的创作热潮以及吴声西曲的宫廷化历程,产生了新的俗乐歌词体式、风格和新的俗乐创作方式,由此反映出宫廷雅俗乐建设、宫廷音乐审美旨趣与乐府诗发展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袁绣柏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3(3):86-89
安史之乱以后,宫廷的音乐机构、乐工以及乐章都遭到毁灭性的破坏,统治者对音乐的态度较之初盛唐也发生很大变化,其中很多政策都限制了音乐的发展。于是以宫廷为中心的音乐活动从中唐开始逐渐转向民间,并对以乐府诗为代表的音乐文学产生影响,如游戏功能的加强、联章形式的大量运用以及民歌的兴起等,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乐府诗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论王维的乐府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辉斌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8(5):94-98
王维现存乐府诗共103首,主要由旧题乐府与新题乐府两大类构成,而在这两大类乐府诗中,又有古体乐府与近体乐府之别。王维的古体乐府,以五古、骚体与七言歌行最具代表;其近体乐府的体式之多与数量之众,连“诗圣”杜甫也难以与之并论。从新题乐府的角度而言,王维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创作新题乐府的诗人,并对杜甫、元结、元稹、白居易等人产生着较为直接的影响。王维乐府诗的另一个特点是其大都属于“乐章”的范畴,即能入乐歌唱而成为歌诗。 相似文献
5.
6.
李芳芳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7-88
鲍照是晋宋时期最具创新精神的诗人,他尝试把写人叙事的乐府诗发展成为一种直接表达情感、叙写遭遇,且有极强音乐性的新诗体。他的乐府诗虽采用旧题,但并不完全模拟古意,而是注入更多自己的内容。他还大胆自制新题并在形式上大力开拓创新七言和杂言诗。 相似文献
7.
叶当前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82-86
齐梁是中国古典送别诗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本阶段送别诗在魏晋的基础上发生了体式上的新变:从魏晋多章组诗结构向单篇短制转变;五言送别诗取代四言之制,并出现了七言送别诗与乐府送别诗的创新;联句诗也从宫庭台阁的帝王僚吏附和应酬渗入送别领域,形成了联句送别诗;送别诗称题也与魏晋有了很大的变化,送别意图更加明确。 相似文献
8.
梁海燕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1):84-88
舞曲歌辞是汉唐乐府诗的一个重要类别,与舞蹈艺术结合,是其有别于其他类乐府诗的重要特征。在舞曲创作背景、表演情境的影响下,大多舞歌文本重叙述事件、描写场面,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其语言具有指向受众的内在要求。同时受舞曲来源影响,舞歌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保留着民间歌舞的色彩,呈显雅俗并存状态。 相似文献
9.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37-40
庾信的乐府诗生动地描绘了南北朝时期多民族融合的生活图景。庾信的乐府诗以其仕北生活为界限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乐府诗虽以汉文化为主导,但胡音因素已然不自觉地渗透到其诗作之中,少数民族的生活与事物构成前期乐府诗独特的文学意象;后期乐府诗以胡汉交融的多民族文化为创作背景,丰富的民族生活无疑激发了庾信的创作热情,他将自己纯熟的声律理论与多民族生活紧密结合,创作出特有的民族融合的文学景观。 相似文献
10.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92-101
中古乐府诗中的四时歌是一组包含四种调高(或调式)的套曲,四时歌即是四调歌,具体而言,春歌即角调歌,夏歌即徵调歌,秋歌即商调歌,冬歌即羽调歌。南朝音乐文学中,由于五音配五行四音配四时等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精神的支配,同时由于礼乐制度上重建汉代四时迎气郊祀礼乐仪式的需要,郊祀四时歌率先生成,并且使得四时歌演奏模式成为经典的雅乐演奏模式。随着吴歌西曲逐渐进入宫廷,《子夜》《白纻》等民歌形态的歌曲借助四时歌雅乐演奏模式完成了雅化,形成了清商新声四时歌。十二月歌演奏模式是对四时歌模式的进一步扩衍。从南朝到隋唐,乐府诗中的四时意象和四季描写,与四时歌的演奏模型以及四音配四时的审美文化心理息息相关。从方法论的角度,对于我们解读当时的乐府诗的音乐信息,提供了相应的考察依据。 相似文献
11.
论咏物诗在齐梁间的演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林大志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8(1):42-45
王夫之云:“咏物诗,齐梁始多有之。”本文在此基础上再作较为具体的判断,从作家作品之数量,诗歌题材之广度,艺术技巧及形式等三个方面对齐梁咏物诗的创作加以对此,认为咏物诗兴于齐,盛于梁,咏物诗全面兴盛的时间当在梁代。 相似文献
12.
侯运华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8(6)
梁启超的诗学理论与中国诗学的现代转型尚未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其早期诗学理论主要围绕诗歌创作如何创新,从意境、语句、风格三个方面阐述,在导引新风的同时蕴含着理论危机;其后期诗学理论中对审美主体的关注、对情感表现的倡导、对文言白话的比较和对新诗艺术的阐释等方面,均凸显出他对中国新诗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思考,对中国诗学理论的现代转型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论梁启超前期的新闻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梁启超前期的新闻思想 ,用“去塞求通”四个字是无法全面准确地加以概括和反映的 ,“去塞求通”仅仅是其新闻思想的一部分。梁启超前期的新闻思想集中表现在对“报馆有益于国事”及“报章体例”的探讨上 ,提出了开风气、求通达、教愚民的报刊功能观以及文义并举的新闻业务思想。 相似文献
14.
李文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8(1):84-86
沈约是齐梁两代的重要诗人.他不仅在诗歌理论上引导了齐梁诗歌的发展方向,而且善作诗,诗有名于当时,是"一代辞宗".他的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开拓了诗歌题材的新领域.他首开诗歌写艳情之风,并让大量生活中的琐细情趣入诗,使日常生活普遍诗化. 相似文献
15.
对于梁启超后期的新闻思想 ,以“言论自由”和“言论独立”为标志性理论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 ,是欠准确的。梁启超在接受西方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新闻学说之后 ,无论是在理论阐释上 ,还是在新闻实践中 ,都将新闻自由作为一以贯之的主导思想和始终不渝的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16.
李文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6(3):83-84,122
沈约是南朝齐梁时的重要诗人 ,是当时的“一代辞宗”。他不仅诗歌创作颇有成绩 ,而且他毫无文人相轻的陋习 ,不崇己抑人 ,笃于揄扬后进 ,齐梁间很多诗人或多或少受过他的褒奖。齐梁文坛上 ,沈约提携了大量的文坛同辈或后进 ,对齐梁诗歌的繁荣起了推动作用。沈约影响了一大批当时或后代的诗人。 相似文献
17.
李秀花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3):20-23
齐梁皇族萧氏愿文内容几乎完全来自佛经,若干愿文采用具有显著佛经特色的套子式行文,形成了齐梁皇族萧氏愿文鲜明的特色:与佛经的关系至为密切。现存齐梁萧氏愿文体现了此期愿文篇幅比较长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梁武帝代齐之前仕历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大志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8(1):134-137
梁武帝萧衍代齐之前的生平仕历,史书所载多不够详密.本文试对其自建元四年至中兴二年间共计二十年的仕历、行年作初步的考证,并对其间所涉部分诗文略加诠解. 相似文献
19.
陈传万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1):37-39
齐梁文学繁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与文学观念的更新有较为直接的关系以外,齐梁时期藏书著书之风兴起应该说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以沈约、梁武帝、梁简文帝、梁元帝以及昭明太子等人为例,对藏书著书之风促进文学繁荣的现象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20.
民权思想是政治法律思想史的核心内容之一,同时也是近现代宪政体制的理论基石之一。梁启超主要是从民权与君权关系的角度来强调"人人有自主之权"的必要性,其立意在于伸张民权而限制君权,进而达到变法图强的目的;中江兆民的民权思想则直接与自由平等观念相连,强调政府的职能在于保障人民的平等自由和增进人民的福祉,与西方启蒙思想家们主张的民主思想更加相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