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临汀志》说汀州治所有四,经考证有误,汀州治所仅有一迁。《早唐书·地理志》福州辖有“梅青县”当作“梅溪县”;而县又为场之误。《中国历史地图集》之释文谓至元三年南胜县所迁之治即今平和县也有误。元时期福建行省的置度分合颇为频繁,但论者甚少,这里特作资料补充。  相似文献   

2.
柳宗元《三戒》“临江之麋”的临江,《中国历代散文选》(北京出版社)《中国历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都注为今江西清江县。这是不对的。临江最早记载于《汉书·地理志》,为汉代巴郡所辖县,治所在今四川忠县。《旧唐书·地理志》谓:“临江,汉县,属巴郡……贞观八年改临江为忠州,治于此县。”因此唐代临江仍在今四川忠县。江西清江之临江建于宋。《宋史·地理志》记:“临江军……淳化三年,以筠州之清  相似文献   

3.
屈原《离骚》:“女媭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这女媭是谁?汉代以来,一般以为女媭是屈原之姊。清代汪瑗始立异说,以为“媭者贱妾之称”,其后许多研究者相继否定王逸旧说。但我们比较研究的结果,深感王逸之说难以否定,女媭确是屈原之姊。王逸说:“女媭,屈原姊也。”①宋洪兴祖说:“《说文》云:‘媭,女字也,音贾侍中说:楚人谓女曰媭。’②……《水经》引袁崧云.‘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须,逐,亦来归,喻令自宽全;乡人冀其见从,因名曰秭归。县北有原故宅,宅之东北有女媭庙,(?)衣石犹存。’秭与姊同。”③朱熹亦以为“女媭,屈原姊也。”④可见以女媭为屈原姊,自汉以来无异说。唯郑玄注《周易》。说屈原之妹名女须。⑤但近人朱季海先生考订:“郑氏《易注》亦当作姊,今《诗疏》引《易注》及《郑志》并作妹者,缘  相似文献   

4.
读史戋札     
囊年读史,每心有所得,或觉词义艰涩,辄手记之,积稿亦累累.十年动乱中散失大半.今重检剩简,名之曰“戋札,盖一得之虑云尔.史记“史记”一词,原指史书所记,并非书名,《史记·六国表序》及《天官书》提到“史记”的地方都是此意,《汉书》亦同.颜师古注《汉书·五行志》所提“史记”说:“此志凡称史记者皆谓司马迁所撰”,是不对的.《汉书》称迁著书为《太史公百三十篇》.称《史记》是后来的事.  相似文献   

5.
《老子》通行本第一章(《道可道》章)总论世界起源,但文义简古,论老者解说不一。兹就本章文义之可异议处并其道论逻辑,略陈拙见,以求教专家学者。“道可道”“名可名”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首二句通行本与湖南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甲、乙本(下简称帛书本)文字基本相同。于字义有异议者唯“道名可常”四字。四字关涉道论逻辑处拟后文述及,此处讨论末道名二字。此二字论者皆以为言词文字之谓,清俞正燮更谓道特指言词,名特指文字之义。他说:  相似文献   

6.
僰为彝说     
关于古代西南夷“焚”的族属问题,目前有氏羌系统说,有百越系统说。本文拟从彝族有关文化现象来探讨“僰”与彝族的关系。 一、僰的分布 史志载,古代僰人分布在键为郡、越巂郡、益州郡。健为者,即以僰道(今宜宾)为中心,《汉书·地理志》注引应劭语说:“(僰道县),故僰侯国也。”《华阳国志·蜀志》:僰道县,……本有僰人,故《秦纪》言僰僮之富,汉民多,渐斥徙之。”《水经注·江水》:“(僰道)县,本僰人居之。”许慎《说文解字》:“僰,犍为蛮夷。”《华阳国志·南中志》:“朱提郡,治朱提县,川中纵广五六十里,有大泉池,僰名千顷池。”《史记·平淮书》:“汉通西南夷道,  相似文献   

7.
一上海的定名与设县的沿革上海名称的来源,解释有三:(一)据明嘉靖上海县志总序中说:『上海者,以居海之上洋也』;(二)据明万历上海县志疆域中所记,谓『其名上海者,按永乐大典载郏直水利书,谓松江南有大浦十八,中有上海下海二浦,今县治之左,有大川,曰黄浦,亦曰上海浦,县之得名以此』;(三)第二说原注云:『或云宋初诸番市舶,直达青龙江镇,后江流渐隘,市舶在今县治处登岸,故称上海』。  相似文献   

8.
孙子里籍考     
清代乾嘉年间的著名考据家孙星衍在《孙子兵法·序》中说:“吾家出乐安,真孙子之后。”孙星衍自称是孙子的后代,照孙星衍的说法,孙子故里在今山东省广饶县,因为孙星衍原籍乐安,就是现在的广饶。 对于孙子的里籍,民国七年(1918)修的《乐安县志·人物志》也说:“孙子,各书谓武,齐人,而田氏祖属,祖书以功赐姓,食采乐安。此地以乐安名而见于载籍之最古者,事尤前于汉之以乐安名国名郡,则元(应为金)之用以名今县(按:当时“乐安”县已改“广饶”县,但《县志》内容,下限仍在未改之前)所属或亦有因。推是,则武或邑人。”这里说:“武或邑人”,虽然比较谨慎,但在整个民国时期,对此问题,除“广饶说”之外,别无他论。  相似文献   

9.
一、幽州、幽都与嗄仙洞的关系 《太平寰宇记》称晋地道记载:舜以冀州南北广大,分燕地北为幽州,夏殷省幽并冀,又为冀州之域。周夏置幽州。幽州因幽都以为名。山海经有幽都之山,今(指晋时)列为北荒矣。从以上资料看:幽都是早于幽州而存在于祖国的北方,即虞舜以前就有幽都存在。《魏书序记》载“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王,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而已,世事远近,人相传授,如史官之纪录焉。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其裔始均,仕尧时,逐女魃于弱水,北人赖其勋,舜命为田祖”。这一段拓跋鲜卑先人的传说,也是在虞舜以前的传说:再对照《山海经、海内经》载“北海之内,有山名幽都之山,黑水出焉。其上玄鸟、玄蛇、玄豹、玄虎、  相似文献   

10.
崔位与崔莅     
《全唐文》卷二七八录崔莅文二篇,小传称:“莅,中宗朝官左台侍御史,睿宗景云二年为吏部员外郎。”《唐文拾遗》补文一篇,亦称崔莅。《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卷七二下作崔涖。《郎官石柱题名考》作“崔位”,赵钺案谓:“位当是涖字之误,御史台侍御题名作涖。” 此人大名究竟是“莅”还是“涖”?《唐五代人物传记资料综合索引》作“涖”,并为考证,谓:《全文》作“崔莅”,小传云云,此与崔涖之时代官职均合。“莅”、“涖”同字异体。今从《新表》作“涖”。《郎考》作“崔位”,赵钺案谓云云,赵说是。《旧唐书·崔湜传》亦作“崔涖”,可证。林案:  相似文献   

11.
读《诗经》,看到《邶风·北门》:“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原以为“谓之何哉”,即“还说什么呢”。后查阅王引之《经传释词》和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才知“谓”和“为”二字相通,常常互相借用。看来,“谓”作“说”讲:不妥了,应作“为”解。“为”有向、对意,“为之何哉”,即对这种情况有什么办法呢。余冠英先生《诗经选译》译作“教我还说什么话”,但注释时又取王引之“谓即奈”一说,似不太明确。“谓”有“奈”意,“奈之何哉”,即对此有何办法,直接作“为”讲,不更贴切些吗!再,《王风  相似文献   

12.
九鼎考辨     
九鼎的记载屡见于秦汉及先秦的典籍。对九鼎的铸人有夏禹、夏启之殊;造地有荆山、昆吾之别;造型有三足、四足之异。具体地说,即是:甲、于夏铸鼎之人有两说。一说为禹,《史记·封禅书》云:“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一说为禹之子启,《墨子·耕柱篇》云:“昔者夏后开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铸之于昆吾。”夏后开即启。乙.于夏鼎造地本多歧说,可考其地者有二。一为荆山,《说文·鼎部》鼎下:“昔禹收九牧之金,铸鼎荆山之下。”荆山在今陕西富平。《元和郡县志》:“荆山,在县(富平)西南二十五里。”一为昆吾,已见上所引《墨子·耕柱篇》。另,《吕氏春秋·应言篇》:“帝丘之鼎以烹鸡。”帝丘,即昆吾之虚,在今河北濮阳,见《通典·  相似文献   

13.
公元1021年,宋真宗天禧五年,辛酉。 十一月十二日(公历12月18),安石生于临江军(今江西清江县)。是时,安石的父亲王益为临江军判官。清江县《古迹志》记载说:“维崧堂在府治内。宋天禧中,王益为临江军判官,其子安石生于此,后人因名其堂曰维崧。”母亲吴氏,是抚州金溪吴畋之女,故安石少年,往来外家甚多。  相似文献   

14.
枸酱小考     
司马迁撰《史记·西南夷列传》,文末以“太史公曰”作点睛之议:“然南夷之端,见枸酱番禺”。说汉代有关西南夷的若干历史事件,是由在番禺(今广州)见到枸酱引发的。  相似文献   

15.
蜀州宋明图经,但遗佚文数事,清修《崇庆州志》,四种并存,互见短长。始为康熙吴志,前有康熙二十五年丙寅知州吴昌荫序云:“余自莅兹郡,旁求志册,竟鲜全书。盖蜀遭兵燹,典籍久湮,名山之藏,烬于劫火。兼之贤哲殆尽,文献无征,询访者唯此一二父老而巳。爱摭简篇,参之刍荛,采葺成册。”书分二册,凡五十番,标目二十八类,每类或只数语,每从万历《四川总志》抄录,虽云创始,仅具规模。原刻未见,传本艺文类收张象文诗并跋云:余牧此邦,“思欲举旧志增补之,而力有未逮”,末署康熙四十年辛已,则因旧志而增附。下卷之后,又附知州田廷锡《续纪州志》十番,记增建诸祠祀,乃雍正十年间事,今  相似文献   

16.
诸葛亮“隆中对策”中有这样一句话:“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句中的“挟天子”当作何解?传统的意见以为:“挟”即“挟持、胁持、控制”,“挟天子而令诸侯”也即“挟制着皇帝,打着皇帝的旗号号令诸侯”。不久前,《文史知识》刊载了一篇短文,方始提出异议,谓:“这个‘挟’字,应释为倚重、借重之意。新《辞海》‘挟’字义项之四:‘倚仗,倚以自重’,所以,‘挟天子’意思就是借重天子的威望(或名义)。语义略近曹操《自明本志令》‘奉国威灵’,而敬意稍逊”。衡此二说,我们以为:传统的看法确是误解了的,而后者的似也未中肯綮。故特不揣浅陋,为作新解。  相似文献   

17.
汉三水县考 《汉书·地理志》及《后汉书·郡国志》载,两汉在今宁夏境内都设有安定郡,郡内都有三水县。关于三水县址,《后汉书·卢芳传》记:“卢芳字君期,安定三水人也,居左谷中”,唐李贤注:“续汉志曰:三水县有左右谷,故城在今泾州安定县南”。李贤认为汉三水县故城在唐泾州安定县(今甘肃省泾河沿岸之泾川县)南乃是错的,这待下文再论,其引续汉志说三水县有“左右谷”虽是一条地理记录,却并未能指出三水县的地址。  相似文献   

18.
闻一多“《小弁》为弃妇诗”补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雅·小弁》的作者是谁?它的一些关键性的诗句该怎么理解?历来争议颇多。据《孟子》所载,远在战国中期,高子和孟子对此就有不同的看法。高子说:“《小弁》,小人之诗也。”孟子则认为:“《小弁》,亲之过大者也。”又说:“《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亲,仁也。”到了汉代,毛诗学派和三家诗学派对此诗的理解也不相同。《毛诗序》说:“《小弁》,刺幽王也。太子之傅作焉。”三家诗则谓此诗为周宣王大臣尹吉甫之子伯奇所作,谓尹吉甫惑于后妻,伯奇无辜被逐,因怨叹而作此诗。到了宋代,朱熹对《毛诗序》的说法有所怀疑:“《序》  相似文献   

19.
《梁书·刘勰传》:“刘勰字彦和,东莞莒人。”《晋书·地理志下》以东莞郡置于太康元年,《宋书·州郡志一》则谓:“晋武帝泰始元年,分琅邪立。”据《晋书·宣五王传》:“武帝践阼,封(司马(亻由))东莞郡王,邑万六百户。始置二卿,特诏诸王自选令长。”②当以《宋书》所说为是。莒,今山东莒县,原为春秋时莒子国,汉置县。  相似文献   

20.
南阳菊考     
<正> 顷读阎旭生同志《典故“南阳之寿”》一文,欣喜之情油然而生;既喜二千余年赞誉不绝的南阳菊终得注意,又喜自己得一同仁.笔者研治南阳地区历史地理,于南阳菊之变迁有所留心,早成有文,兹不嫌步人后尘,略陈浅见,聊备补苴.一、南阳菊变迁 最早记载南阳菊的文献是《汉书·地理志》,它虽然只说到析县(今西峡)有鞠水,但此水即以地产菊花而得名.《后汉书·郡国志》郦县注引《荆州记》云:“县北八里有菊水,其源旁悉芳菊,水极甘馨,又中有三十家不复穿井,即饭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