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领导干部需要同时具备民主意识和法治思维,这是现代领导者必备的品质,也是当代中国领导干部必备的素养.领导干部的民主意识包括树立人民至上的意识、主权在民的意识、敬畏民主制度的意识、人民监督的意识.领导干部要提高自己的法治思维能力,认清当下法治建设和法治思维的现实状况,认真学习法治建设和法治思维的知识,积极进行法治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法治思维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2.
肖飞 《21世纪》2013,(10):21-24
法治思维是以法律作为是非评价标准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和目标追求,是领导干部依法媵行职务行为的行动指南、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自觉强化法治思维,自我提升运用法治思维的能力水平,切实运用法治思维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  相似文献   

3.
提升基层领导干部的法治素养既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基层稳定和谐的客观需要,也是提高服务群众水平的重要保障。现阶段,部分基层领导干部法治素养与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存在着尊法意识比较淡薄、学法愿望不强、守法观念弱化和用法能力不足等问题。帮助基层领导干部提升自身法治素养的关键在于加强法治教育、加强法治实践和完善制度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4.
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政领导干部法治价值观的典型政策文件来观察,可以发现,在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引领的全面依法治国生动实践中,党政领导干部的法治价值观具有促进牢固树立执政为民思想、推动形成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确保掌握必要的法律基础知识和助推尊重保护人权等重要价值功能,并切实发挥了其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然而,在目前的全面依法治国实践中,部分党政领导干部存在忽视法治价值观的本质是人民利益至上、尚未重视工作细节中的法治要求、缺乏对持续法律知识学习重要性的认知和未能正确理解法治中所包含的人权价值等突出问题。因此,在坚持问题导向的基础上,可以从构建执法为民的系统机制、优化法治习惯养成的行为模式、形成提升法治能力的制度机制和建立考核法治保障人权的基本路径等向度,保障党政领导干部法治价值观的有效养成与其价值功能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5.
十八大报告中,共产党第一次把“法治思维”写入行动指南,表明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领导干部作为构建法治中国的重要力量,其法治思维无论是对自身人生观、世界观的培养,还是推动依法治国进程,乃至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繁荣稳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领导干部应当通过强化认识、提高素养、廉洁从检、慎用权力等多方面努力,养成“法治思维”,从而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提升依法执政能力,助推我国检察事业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6.
根据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指导精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法治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交叉同构的, 需在习近平法治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多民族国家建设理论的基础上,探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实践路径。 第一,可 建设权利本位与义务本位相协调的中华民族法制共同体。 第二,应以党的领导为统领推进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 第三,需以 立法、执法、司法为统筹全面深化法治实践。 第四,可通过法治教育为媒介巩固共有法治精神家园。 总之,法制共同体是中华 民族为人类历史转向所优化的现代法治范式,法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制度实践基础,彰显了依法治国背景下 “德法共治”的平衡。  相似文献   

7.
新形势下,提高领导干部法治能力,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是深入推进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切实推进依法执政的必然要求。面对领导干部法治信仰与法治思维欠缺、法治方式运用不足,领导干部法治能力建设的长效机制不健全等现实挑战,要想切实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能力,除了领导干部自身要通过学习与实践强化法治能力外,还应该积极构建提高领导干部法治能力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8.
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的法治教育成为当务之急。当前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存在课程设置上重视不够、教育从业者法治素养偏低和大学生法治意识薄弱等问题。要提高大学生法治教育实效,在课程设计方面将法治教育嵌入思想政治、创新创业和就业实践课程中,以普及法治常识推动法治意识生成;在校园文化营造方面推进学生事务管理的法治化和校园法律服务的专业化,促成大学生法治信仰的增进,从而全面提升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建构,就是要以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为核心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化。首先,以法治认同创新其法治思维。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内容包括概念内涵和核心要义两个方面,对其法治建构坚持底线思维。其次,以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确保其法治方式。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的工作重点在于始终突出其首要任务和关键内容,对其法治建构坚持系统战略思维。再次,以法治教育提升其法治保障。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困境则在于不断拓展其实践路径和落实机制,而根本在于缺乏人才保障,对其进行法治建构坚持精准思维。  相似文献   

10.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在基层,对基层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作风建设,基层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法治治理视域下审视当前基层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现状,个别基层领导干部仍存在学习不勤而流于形式、思想不纯而自私保守、生活不廉而腐败享乐、工作不实而懒散浮躁、作风不正而官僚专制等问题,具有表现形式趋利、思想动机异化、价值观念多变、幸福观念变化等共同特点。这些问题和现象的产生,不仅有来自外界环境的原因,也有制度体制方面的原因,更有领导干部自身修养不足等内在原因。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过程中,必须从提高知识动力、制度能力、责任动力、工作动力、法治治理能力等方面着手,全面提升基层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能力与水平。  相似文献   

11.
自分税制改革后,税务行政部门层层分派“税收任务”,甚至将定额指标与官员的政治前途联系起来,依法收税长期被置于从属地位,这种包税形态与法治理念相冲突,阻碍着我国财税法治的进程。通过运用掠夺性统治理论以及契约理论的分析,有助于梳理税收任务长期存在的原因及其弊端。要摆脱税收任务的困境,就要从税法意识、税法体系、公共预算、税务机构和职能以及税收法律关系着手,以落实税收法定原则。申言之,就是要转变原有的包税制思维,在财政税收的各个环节树立依法治税理念,进一步完善财政税收法律体系,提升公共预算的财政约束水平,改革我国现有财税行政管理体制,坚持以纳税人权利本位保障纳税人权利,以期全面实现我国的税收法治化。  相似文献   

12.
健全的法治和相对完备的法制思想是西方法律体系的重要特征,以儒佛道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主导地位,其多方面积极价值不可泯灭,但在思维模式、学术理念和社会基础等多方面缺乏实现法治建构的可能性。当今中国应该在保持民族本位文化前提下,积极弘扬传统文化价值,同时坚持法治社会的构建。探索传统儒佛道文化和法治理念的相融性和互补,是中国弘扬现代先进文化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法治的推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总体布局,要求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法治是成熟定型的制度形式,法治的规范性、民主性、稳定性和权威性,使其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突出地位和作用。我国生态文明的法治建设已经取得很大成绩,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运用法治的力量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进一步提高法治意识,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加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  相似文献   

14.
法制教育是法治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也包含着对法制教育的探索。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培养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新要求,这既是对过去法制教育经验的总结,也是目前化解社会矛盾、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对全社会法治理想的期待。当前法制教育的着力点可以从各级领导干部着手,通过在思想认识上不断强化运用法治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教育内容上丰富法律知识素养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培育以及加强法治方式的实践运用几方面来逐步养成法治思维,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内容实施的关键场域.不过,当前基层治理却存在着民众法治意识较为淡漠、治理法治化水平不高、社会组织参与不足及与民众需求不相适应等诸多难题.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政治优势及最主要形式.因此,以思想政治工作为切入点,强化思想政治宣传教育提升基层民众的法治意识,加强教育培训提升治理主体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并通过构建良好的基层治理法治环境,完善基层民众参与机制切实保障民众的有效参与,这不仅有益于构建基层价值认同与相互包容的共识,而且还有益于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民众的法治心理是法治最广泛和坚实的基础 ,民众的法治心理发展到哪一步 ,一个国家的法治就可以现实地达到相应水平。其中民众在社会生活中的权利本位心理发展程度如何是最重要的因素。民众权利本位心理与社会法治具有直接相关性 ,并与法治发展程度上具有同步性 ,民众权利本位心理是防止权力滥用的基本保障 ,通过增加权力滥用成本和风险予以防范 ,民众权利本位心理形成发展需要社会条件和法律条件  相似文献   

17.
法治人格及其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治社会需要法治人格.自尊与尊他相统一的道德观念,法至上与人至尊相统一的精神理念,强烈的权利意识和深刻的权利本位观念,自觉的法治代价意识和高尚的奉献精神,是法治人格的构成要素;在法治人格的培养方面,实行良法之治是法治人格培养的法律启动,塑造守法精神是法治人格培养的基础工作,唤起权利意识是法治人格培养的核心工程,培养法治主体观念是法治人格培养的主体要件.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文化层面的体现,即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在观念层面的体现,也即社会主义政治理念。社会主义政治理念的主要内容有人民主权观念、法治观念、平等观念、民本位观念。而集权意识、为民作主思想、特权思想、“官本位”意识是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相悖的,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构在文化层面的障碍,是必须批判和抛弃的。  相似文献   

19.
形式法治的思维方式是法治的基础,实质法治只是一种对机械司法的纠偏措施。但在我国特定的政治文化背景下,很多政治法律人却试图超越形式法治的束缚,追求更为理想的、能够与时俱进地适应政治要求的实质法治。从世界法学思想的发展趋势看,在对法治弊端的批判与反思中,形式法治理论正在走向式微,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法治建设也应该超越形式法治,走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的统一之路。如果真的想实现形式法治向实质法治的提升,就必须警惕实质法治的反法治倾向。在整体性中国文化之下,我们没有经过一个严格法治的阶段,现在需要用法律方法提升法治的整体水平。但是,这种追求法治的良苦用心常被误解,正在上演一出法治论者对人民表达忠诚的苦恋。  相似文献   

20.
中国社会由于缺乏个人本位思想,规则至上还没有成为全体公民的普遍意识。故高度的法治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目标,但在相当长时间内中国社会的治理模式应是法律框架下的集体德治。法律框架下的集体德治是中国社会向高度法治社会发展的中间态,这一中间态是当今中国社会的现实选择,其上承中国历史传统,下开高度法治中国之未来。法律框架下的集体德治是中国社会迈向高度法治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