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新媒体时代,大众对网络事件的参与度、自由度和开放度大幅提升,网络暴力的现象屡见不鲜。与传统暴力相比,网络暴力具有主体隐匿性和场所虚拟性,施暴主体往往以道德的名义进行恶意的审判和制裁,致使当事人的现实生活受到严重的影响和伤害。本文通过对网络暴力的分析,指出网络暴力的成因源自网络、社会和个人三个方面。因此,通过加强网络监管、做好教育引导和提升网民素质,可以更好地治理和预防网络暴力。  相似文献   

2.
在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之下,网民参与积极性大大提高,社会热点问题引发的舆论也引起广大网友关注。但网络具有匿名性的特点,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逐渐凸显出来,对当事人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伤害。文章主要对网络暴力的含义、传播模式、产生原因以及对策研究进行分析,从而为网络暴力现象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网络游戏已经成为青少年最喜爱的娱乐方式之一,而网络暴力游戏的盛行,对尚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接触网络暴力游戏时间的增长,青少年对暴力行为的赞成度会有所提高,也更易产生暴力情绪,同时考察了网络暴力游戏对青少年的涵化效应,即曲解暴力符号、宣泄权力欲望,以便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和认同。同时分析了网络暴力游戏的盛行原因、传播现状和发展趋势,解析了网络暴力游戏涵化青少年的传播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杜晓惠 《现代妇女》2014,(5):252-254
校园软暴力是校园暴力的一种形式。人们往往对"硬暴力"即校园中发生的恶性的肢体冲突给予充分的关注,而对暴力行为隐蔽化的"软暴力"缺乏最基本的认识。然而,校园软暴力在校园中却通过语言、行为、表情等形式广泛存在于教师与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给学生造成的伤害却是不可估量的。因此,校园"软暴力"的滋生和蔓延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警惕。  相似文献   

5.
网络语言暴力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个问题,基于人们对网络的广泛使用和对各种事件的关注而产生,本文从冲突论的视角分析了网民个体进行网络语言暴力的原因,并分析了网络语言暴力的功能,同时提出了建议及设想。  相似文献   

6.
日常环境中的暴力暴露环境因素影响着青少年诸多不良行为的产生,对1950名青少年调查发现,男生的暴力暴露程度、网络欺凌发生、亲子沟通水平和自我控制能力均低于女生,初中生在上述四个变量上得分也均低于高中生;暴力暴露能够正向预测网络欺凌的发生,母子沟通以及自我控制能力均能够负向预测网络欺凌的发生;父子沟通和自我控制在暴力暴露与网络欺凌间起中介作用,母子沟通和自我控制在暴力暴露与网络欺凌间起中介作用,且前者的中介效应在暴力暴露与网络欺凌关系中高于后者。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暴力犯罪和暴力思想倾向不断滋生,视觉媒体暴力文化恶意滋长理应承担部分责任.暴力展示型的影视作品在青少年个体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而影视节目刻画的"虚拟"暴力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判断、性格和行为的形成.国家制度决策者、媒体、学校、家庭应建构青少年健全的媒介素养,使他们远离影视虚拟暴力的伤害,并协助他们建立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由此催生出许多网络游戏。其中网络暴力游戏以其逼真的视觉画面、刺激的游戏内容和易操作的方式吸引着诸多的游戏玩家。其中,大学生群体就是网络暴力游戏玩家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暴力游戏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关乎社会、文化、教育及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由于过度沉溺于网络暴力游戏而导致的个人交往能力缺失、家庭矛盾、社会适应困难等一系列问题日趋明显。找出网络暴力游戏影响下大学生思想品德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其相关对策就显得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网络用语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其中有暴力语和非暴力语,它们或多或少地涉及疾病隐喻。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及其映射机制,结合桑塔格的疾病隐喻对近些年来的网络用语进行研究,着重对比分析了疾病隐喻在网络暴力语和非暴力语应用中的异同。研究发现,疾病隐喻在非暴力语中的主要作用为缓和气氛、增添交流乐趣;而在网络暴力语中,疾病隐喻的使用加剧了人身心健康的损害。从根本上讲,疾病隐喻的网络化让疾病本身被贴上不必要的道德标签,偏离了其现实含义,故人们应自觉维护网络文明,抵制网络暴力语的传播,让疾病回归其本意。  相似文献   

10.
网络暴力事件作为网络活动的极端负面行为,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有负面影响。应进一步研究网络暴力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减弱网络暴力文化的蔓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并有效规范其网络行为。以江苏大学部分学生为研究对象,采取定量分析法,了解不同的学生群体对网络暴力文化的了解、参与、成因,并提出合理的治理对策,引导学生的网络行为在其成长过程中发挥正向作用,从根源上减弱网络暴力文化的滋长。  相似文献   

11.
网络游戏已经成为青少年最喜爱的娱乐方式之一,而网络暴力游戏的泛滥,对尚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了不利影响.本文以涵化理论为主要理论假设,以上海市青少年为研究对象,考察了网络暴力游戏对当代青少年的影响,结果发现偏好网络暴力游戏与青少年的暴力赞成程度显著相关,而与其人际信任感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在网络暴力中,"间接施暴者"由于无法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的助推作用、沉默性与盲从性等特点扩大了网络暴力的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利用情感感化、舆情引导、虚拟活动的方法,针对"间接施暴者"产生原因及特点进行教育,以达到解决网络暴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网络暴力与少年暴力:从涵化理论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年的暴力行为是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其中,网络中的暴力环境对少年暴力倾向的形成和暴力行为的产生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并已经成为现实生活中少年暴力行为滋生的土壤和温床.因而,要预防和减少少年的暴力行为,就必须充分认识到网络的暴力涵化效应,增强少年对网络暴力环境的内在抗拒力.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中国网民数量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匿名和缺乏制度规范的情况之下,使语言表达走向极端化,从而产生了网络暴力的现象,本文主要以"铜须门"事件为例分析了网络暴力想想产生的原因、危害及对应策略。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我国互联网快速发展,网民数量进一步提升。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快速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但是,我们在享受着互联网带来方便的同时,也被一种称作"网络暴力"的副产品困扰着,由网络暴力产生的不良影响也在网络当中迅速蔓延,造成了令人震惊的后果,使虚拟世界的暴力呈现在现实生活当中。因此,怎样预防和控制这一问题非常的紧迫与必要,即从法学的角度去寻求解决"网络暴力"问题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网络道德暴力在"道德、正义"的名义下,通过网络平台向特定对象发起大规模舆论攻击,甚至由网络平台发展到现实社会的围攻,以使对方受到道德惩罚或迫使对方改变自己的行为。网络道德暴力具有"暴力"的性质,扰乱了网络生活甚至是现实生活秩序,客观上妨害了良好社会道德风气的形成。大学生实施网络道德暴力既有内因也有外因。内因是言论自由的异化和群体动力,外因是社会情绪郁积和"匿名制服"效应。基于"共享共治"的基本精神,通过大学生网民、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携手行动是解决大学生网络道德暴力问题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7.
我国青少年网络素养提高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我国青少年网络素养的必要性青少年是我国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网络在未来社会中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将会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尽快提高我国青少年网络素养是非常有必要的。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由于网络素养的缺乏和心理素质的不成熟,青少年很容易迷恋上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甚至痴迷于浏览网络中的黄色、暴力信息。这不仅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严重的伤害,而且长期无节制的上网也不利于他们的生理发育。网络的特殊性使得青少年形成了在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不完全一样的双重人格,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关注,他们很容易把现实虚拟世界当作现…  相似文献   

18.
网络文化暴力就是在网络空间中,其行为主体在种种特定政治原因或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在对抗的权力以及权力的流动关系中,利用各种符号,对受体的身心、权益实施文化影响,进而动摇受体态度、观点和立场的一种有组织或非组织的、自觉或自发的、有目的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网络文化暴力呈现出非理性、偏激。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对网络文化暴力进行研究,指出网络社会的主要参与者,以"80后"为代表的青年网民应选择自律的心灵态度,注重网络法律与道德自律意识的培养,加强对网络文化负效应的自觉过滤,摈弃网上"垃圾"符号,为创建"真善美"的网络文化环境作出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城乡各级校园内,校园暴力有蔓延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为打架斗殴、以强凌弱、勒索钱物、残害师生、逞凶作歹等显性形式。另外,给同学起绰号、言语讥讽、嘲笑、歧视等隐性形式也普遍存在,成为象牙塔中难以根除的"毒瘤"。这些外显的和潜在的暴力行为一方面给受到校园暴力伤害的学生心灵蒙上了阴影,另一方面因为多方面的原因造成校园暴力的隐蔽性,给学校对  相似文献   

20.
“语言暴力”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及干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建勤  唐民  王珍 《职业时空》2008,4(5):97-98
语言是人类沟通交流的工具,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心灵感应的纽带。语言和暴力本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可是“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组委会公布的一项调查却把它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调查显示:“语言暴力”以高达81.45%的得票率位居“最急需解决的校园伤害”榜首,“语言暴力”甚至比体罚更让学生们深恶痛绝。的确,语言已成为一种道德暴力的工具,口水已成为一种毒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