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对两岸农产品贸易现状分析后发现,两岸农产品贸易结构存在以下特点:产业内贸易程度低、贸易产品集中度高、比较优势产品贸易增长较快。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1)在ECFA框架下积极发展两岸农产品贸易;(2)两岸有关部门应统筹安排相关产品进出口;(3)减少不确定因素对两岸农产品贸易关系的影响;(4)建立台湾农产品市场消费、农产品贸易等数据库。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两岸农产品贸易总体格局及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了两岸农产品贸易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两岸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对策和建议:(1)拓展两岸农产品贸易深度;(2)充分发挥海峡两岸农业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从台商农业投资与海峡两岸农产品贸易现状入手,分析台商农业投资对两岸农产品贸易依存度的影响,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台商农业投资使台湾地区对祖国大陆农产品进出口依存度提升,而祖国大陆对台湾农产品进出口依存度未升反降。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议:(1)促进两岸农产品贸易深度发展;(2)引导台商在祖国大陆农业投资向纵深方向发展;(3)台湾方面应进一步放宽农业资本赴祖国大陆投资限制。  相似文献   

4.
贸易成本对于分析海峡两岸贸易乃至促进两岸构建更加紧密的经济共同体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采用改进了的引力模型和普莱斯—温斯登FGLS估计法,可对1979-2010年32年间祖国大陆与台湾的贸易成本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测度和分析.结果表明,两岸贸易成本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并且下降的幅度趋缓.海峡两岸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和“三通”的实现有效降低了贸易成本,但汇率的波动以及台湾当局所制定的“戒急用忍”和“积极开发,有效管理”等针对祖国大陆的限制性经贸政策提升了两岸贸易成本.因此,海峡两岸可以搁置政治争议、继续挖掘贸易成本下降的途径,降低两岸经贸往来中的障碍与壁垒,促进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以实现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5.
近十年,中澳两国农产品双边贸易增长迅速,但发展不平衡;双边农产品贸易结构以两国自然禀赋为基础;中国进口澳大利亚农产品增长迅速,但占比增长缓慢.利用贸易专业化、产业内贸易及显性比较优势等理论与指数工具,对2003年至2012年中澳农产品贸易数据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两国双边农产品贸易竞争性弱、互补性强;两国农产品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产业内贸易程度不高;两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中弱澳强,不平衡局面很难改变.  相似文献   

6.
从祖国大陆对台农产品贸易政策分析入手,总结现有贸易优惠措施的成效与特征,并结合当前影响大陆对台农产品贸易的主要因素,提出促进大陆对台农产品贸易机制化的政策建议:(1)巩固和优化对台采购措施;(2)遵循扬长避短原则进行差异化经营;(3)逐步探索与开放台湾深加工农产品准入;(4)积极构建台湾农产品信息服务机制;(5)探索实施更加便捷的检验检疫措施;(6)加强两岸农业合作园区农民与企业的辅导。  相似文献   

7.
两岸贸易与台湾经济增长关系的协整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1988-2008年的经济数据,利用协整和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对两岸贸易与台湾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台湾经济增长与两岸贸易及其进出口构成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两岸贸易明显促进了台湾经济增长;对大陆出口有力推动了台湾经济增长,自大陆进口则起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根据台海两岸物流合作需求的总量、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对两岸物流合作方式进行了研究。从总量上看,不断增长的贸易额为两岸物流合作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市场需求;从结构上看,两岸贸易结构以产业内产品为主,并且大多数产品适宜于采用集装箱运输;从空间分布看,两岸贸易集中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和海峡西岸,物流腹地拓展空间很大。针对两岸物流需求特征,提出了两岸物流合作方式,主要是发展多式联运,拓展物流腹地;构建轴辐网络,整合港口资源;组建战略联盟,加强企业合作。  相似文献   

9.
当前海峡两岸贸易形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贸易往来是海峡两岸经济交往一种重要的形式。当前两岸贸易关系的总体发展态势是: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形式从间接向直接转化,贸易依存度日益增高,贸易结构向多元和互补方向发展。现阶段两岸贸易失衡问题依然严重,大陆对台湾贸易逆差持续扩大。这是由两岸间一系列政治、经济因素决定的,是两岸政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随着市场经济大潮不断涌动,未来两岸贸易的政策障碍将逐步减弱,发展前景的态势是谨慎中的乐观。  相似文献   

10.
ECFA不仅将服务贸易自由化作为其目标之一,而且还通过早期收获计划对服务贸易作出规定,使两岸服务贸易自由化迈出实质性的步伐。但是,两岸服务贸易深度自由化仍面临制度性难题。两岸应以中国-东盟自贸区服务贸易协定为模板推进服务贸易自由化,以"肯定列表"方式对服务贸易做出减让承诺,并将服务贸易的开放部门扩展到所有四种服务提供模式;两岸应对完全建立服务贸易自由区的过渡期作出明确、合理的规定,以确保符合GATS第5条的要求。同时,两岸服务贸易还应完善紧急保障措施机制,为全面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提供安全阀。  相似文献   

11.
连宋大陆之行,政党交流取得的积极成果,表达了祖国大陆发展两岸关系的诚意和善意,也反映了台湾“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的主流民意,海峡两岸关系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将对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文章分析两岸经贸政策调整对福州对台经贸工作的影响,探讨榕台经贸工作的政策思路与走向。  相似文献   

12.
9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连续多年出现较大的贸易颇差。为此,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特别是美国、欧盟的贸易摩擦也越来越多。如何看待目前贸易顺差问题,采取措施缓和与主要贸易伙伴的矛盾和摩擦,是关系到我国对外贸易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分析我国贸易顺差持续扩大的原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提出解决我国贸易顺差过大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数据,对1992-2011年中澳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与结构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研究了其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在中澳农产品贸易中,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同时存在,并且产业内贸易整体水平较低;中澳农产品贸易增量变化主要来源于产业间贸易,但产业内贸易的作用在逐渐增强;中澳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增量变化主要来源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而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的作用在近年来有所增强;经济规模、人均收入差异、澳大利亚市场开放度、澳大利亚对华直接投资和农产品贸易不平衡对中澳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与结构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针对近年来中美贸易日趋严重的不平衡问题,通过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与协整的方法,说明引起中美贸易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产业转移。具体说,作为产业转移的微观层面的表现——美对华的直接投资以及东亚地区对中国的产业转移是造成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中美贸易失衡及其所引发的人民币升值问题是近几年来倍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客观来看,贸易总量的失衡并不意味着贸易利益分配的失衡.通过对1978 - 2007年中美之间的贸易利益分配的分析及估计发现,中美贸易使双方均获得正的总利益.但是,中国居民从中美贸易中获得了产出利益而损失了消费利益,美国居民则刚好相反,并且在美方贸易逆差不断扩大的时期,美国居民的个人总获益要高于其顺差时期.同时,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将近乎同等幅度地降低双方的贸易利益.因此,对于美国来说,无视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一味要求人民币升值对中美双方都是无益,甚至有害.  相似文献   

16.
入世后中国外贸增长特点与增长方式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加入WTO后,对外贸易连续三年超高速增长。这种增长势头与外部需求和国内宏观经济背景显然都有联系,特别是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密不可分。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是实现中国2010年远景目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为了全面理解中美贸易关系,解读中美贸易失衡的本质,从美方特别是特朗普当局如何看待中美贸易失衡入手,通过对中美贸易数据的研判,预测未来中美贸易发展走向。研究发现,特朗普当局认为中国政府对出口企业的补贴以及高关税政策,是中美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导致美国制造业丢失了近300万个工作岗位,因此需要打压中国出口,对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征收高关税来扭转贸易逆差,让中国长期处在全球贸易价值链的中低端。研究认为,美国对中美贸易额的统计口径过于简单,减少中国进口不能直接增加美国的就业人数,中国扩大出口能为美国提供“价优物美”产品,中国投资者又把贸易所得投资到美国购买国债,美国是贸易逆差的受益方;中国的大量贸易顺差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得,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中主要是把中间品加工成最终产品,贸易所得很小;此外,中国的关税政策符合WTO规则,美国也会以“国家安全”为由限制投资。因此,中国从全球贸易价值链的低端爬到中高端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中美应通过贸易谈判,争取经贸合作,才能够提高双方经贸规模,实现中美贸易朝着合理的方向再平衡。  相似文献   

18.
韩中贸易不平衡的问题影响两国贸易的进一步发展。这种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在于韩中进出口商品结构差异、投资带动进口以及增加贸易收支统计方法上的差异 ,鉴于上述情况和原因 ,两国应采取积极的措施 ,消除贸易收支统计方法上的差异 ,建立自由贸易区 ,促进韩中贸易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两岸贸易格局的演化进行研究,得出几点结论:一,两岸间贸易规模增长迅速,产业内贸易及其趋势加强;二,大陆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比较优势日益显著,而具有比较优势的台湾产品的种类在减少;三,大陆商品正逐步取代台湾商品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台湾地区更多的是依靠融入大陆的分工体系而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上述结论的政策含义是十分直接的,即积极推动两岸经贸合作,这是保证台湾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