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高等教育应该培育学术流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当代高等教育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私学和书院以及欧美中古或近代的学院(cotlege)。不论是中国的书院,还是欧美的学院,其特色和生命力往往与它们培育的学术流派相关联。没有白鹿洞书院、东林书院、证人书院、金华书院、文正书院、粤秀书院、钟山书院,就没有紫阳(朱熹)学派、浙东学派、浙西学派、乾嘉学派、桐城学派;  相似文献   

2.
鲁斋书院非许衡所建林乐昌陕师大马列教研部近来偶然翻检《三秦历史文化辞典》(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看到第262页的"鲁斋书院"条,在言及元代京兆(今西安)的鲁斋书院系由谁建造时说:"元延元年(1314),儒臣许衡(字鲁斋)建。"许...  相似文献   

3.
石鼓书院是一座历经唐、宋、元、明、清五朝的千年学府,在我国古代书院史、教育史、文化史上享有崇高的声誉,但不幸的是,1944年6月,却毁于日军炮火。2006年6月,衡阳市政府重修石鼓书院。  相似文献   

4.
卷九七《张说传》:“时中书舍人徐坚自负文学,常以集贤院学士多非其人,所司供膳太厚……将建议罢之。说日:‘……今而正书院,天子礼乐之司,永代规模,不易之道也。所费者细,所益者大。徐子之言,何其隘哉!’玄宗知之,由是薄坚。”(3057页)按:此条所叙徐坚欲建议罢集贤院学士事,据张说所言“今丽正书院”之语,可知其发生年代,当在开元六年《唐会要》卷六四《集贤院》、《新唐书·百官志二》载:“开元六年,乾元院更号丽正修书院。”)或十一年以后(《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八》载:开元十一年“上置丽正书院”,并系议罢丽正之…  相似文献   

5.
明代江西书院浅论魏佐国朱明时期,江西地区的书院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中国书院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其发展的主要表现与原因进行深入的探讨颇有价值。一、明代江西书院发展的主要表现明代江西书院的发展程度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其主要表现是:(一)书院...  相似文献   

6.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世称柳河东;晚年贬任柳州,因又称柳柳州。他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刘禹锡(77—842),字梦得,洛阳人。他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中唐优秀诗人。他和柳宗元都是永贞革新运动的核心人物,在政治上是盟友,诗文创作上是文友,生活道路上是挚友。一、志同道合,仕途坎坷,矢志不渝起初,柳宗元在仕途上可谓一帆风顺,中进士,第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书院正字,迁蓝田尉;任监察御史里行;贞元二十一年(805)擢升礼部员外郎时仅33岁。他怀着“励才能,光功力,致…  相似文献   

7.
江西教育出版社1989年3月第1版、邱树森主编的《中国历代人名辞典》(增订本)中的明代“史孟麟”条说:“史孟麟,……宜兴(今江苏宜兴)人,……创建明道书院于南京。”(第873页)实际上史孟麟创建的明道书院在他的故乡宜兴,而不在南京。据中华书局1985...  相似文献   

8.
论唐人七律艺术的发展风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依据唐人七言律体创作的实际情况,试划分为七个发展阶段,即初创期(初唐)、成熟期(盛唐)、高峰期(中唐前期)、变化期(中唐中期)、繁荣期(中唐后期)、再度繁盛期(晚唐前期)、通俗化期(晚唐后期);评述各时期的诗坛趋尚,群体特征,主流风格和名家之创造贡献,探寻诸流派前后承启关系及影响,勾勒这一新兴而“最难工”诗体的演化过程和其异彩纷呈、蔚为大观的风貌  相似文献   

9.
程家柽     
程家柽(1874-1914年),字韵荪,休宁县汉口村人。 少年时期,曾在私塾攻读儒家经典,后入武昌两湖书院求学。不久,被书院选送日本留学,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抵达东京。在一位侨居东京的成衣铺店主的引荐下见到孙中山,成为追随孙中山的坚定的革命者。  相似文献   

10.
古代书院实施大学教育的教学组织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始于中唐以后的民间具有教学功能的书院 ,是实施古代大学教育的学院。古代大学“皆用口授”的教学方式向生徒可“视简而诵”的转变是古代大学教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飞跃。书院一开始就有补于官写“废坏”在数量上的不足和“皆用口授”在方法上的不足 ;书院在宋代与说学的结合则又使其在内容和教学指导思想上有了新的发展。书院在实行导师全面负责的教学制度下采取了教师升堂讲说 ,生徒个人读书、作业、自修 ,师生质疑问难 ,学友互相切磋。 展礼仪、优游山川 ,组织讲会、文会、诗会 ,以小考核、课试等教学组织形式。书院并将德行的修养当作学习的最高目标。书院的教学经验和理性思考中的许多问题对今天教育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均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白鹿洞书院志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白鹿洞书院的历史有多种记载,其中书院志的编撰是一种重要形式。它不仅有利于保存历史材料,总结历史经验,而且为书院生徒提供了重要教材,因此修志工作受到历代主持者的重视。纵观历代修志情况,自弘治七年(1494)洞志第一次刻印以后,有正德、嘉靖、万历、天启各一次、康熙二次,前后六次重新修志活动,从而形成了七种白鹿洞书院志。此外还有众多的增补本、重刻本、递修本。远远超出了《白鹿洞书院古志五种》(中华书局1995年版)主编者朱瑞熙先生所讲的“十一种版本”。准确地说,初修、重修的主要版本有七种,在它们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文信息》2007,(4):111-111
封龙山地处太行山东麓,元氏县与鹿泉市交界处,东北距省会石家庄市区22公里。碑碣石刻是封龙山的一大特色,有东汉以来的碑、碣、题刻百余处,尤其是汉碑,无论从书法艺术,还是内容诸方面,都是中国石刻中的珍品,素来为金石学家所注目。唐、五代以后,书院这种传授知识的形式兴盛起来,封龙山成为河北书院的发祥地。到北宋时,  相似文献   

13.
奖惩措施与清代书院文学教育酵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试为清代很多书院的文学教育手段,清代书院课试时主要采取发放膏火、刊刻佳作、传看课卷、正附课(或内外课)升降等一系列奖惩措施,这些措施成为鞭策生徒的酵母,大大激发生徒的研习积极性,在实现书院文学教育的基本功能即提高生徒的文学素养等方面功不可没,而一些专门从事科举之文教育的书院又可借此来提高科举命中率从而扩大自身影响。由于奖惩措施优越性明显,因此它不仅存在于清代诸多书院的课试教育中.而且也被中国当今的一些学校教育所接受.  相似文献   

14.
许国     
许国(1527~1596),字维桢,号颍阳。歙县东门人。少年时代在当地求学,先后在歙县斗山书院、黄山符祥寺、齐云山朗灵书院读过书。18岁考中秀才,然后往灵金山(今徽州区呈坎乡灵金山)石山精舍开馆讲学。明嘉靖二十五(1546年),赴应天府(今南京)参加乡试,没有考中,此后又五次参加举人考试,嘉靖四十年,第六次应考,考中第一名举人,俗称解元。嘉靖四十四年,考中第七名进士,按例授翰林院庶吉士。  相似文献   

15.
初唐诗杂考(十二)杨墨秋《饯唐永昌》系年辨沈期有五言律诗及五言绝句《饯唐永昌》(一作《饯唐郎中洛阳令》)各一首,唐永昌,名无考。此二诗为佳期饯别唐郎中赴永昌令时作。同官饯别赋诗的还有李又、崔日用、刘宪、李适等。连波、查洪德的《中州名家集·沈期诗集校注...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歙县中学坐落在古徽州府府治、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故乡歙县县城。校园东半部为明代学宫(孔庙)遗址,有保留完整的“明伦堂”(初创于南宋淳祜十年,即1250年),尚存康熙御书“学达性天”、乾隆御书“百世经师”的匾额和重修歙学的碑记(作于明成化年间)等文物。西半部为古歙县衙,后为紫阳书院。正大门前有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三元坊”,后门有“古紫阳书院”石坊。校园内苍松翠柏、古樟新柳交相辉映,杜鹃玉兰、  相似文献   

17.
薛氏宗祠位于福安廉村对岸的高岑村,又称补阙祠。高岑《薛氏宗谱》记:“补阙祠始建于唐光化二年(898年),历经盛衰,至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重建。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咸丰八年(1858年)重修。”祀唐补阙及历代祚。1990年重修,并添建了后厅。薛祠占地面积720平方米,坐东向西。  相似文献   

18.
登封中岳庙     
回口回回圃圈名嫡人‘、@不曙《上】回臼回回回翻 中岳庙古神库凹角回回困曰以人。;-。,。。一一癫蹬冈瞩回回回回回回 铁人之一(宋代)一一 中岳庙大殿(清代)[张家泰摄]登封中岳庙@张家泰  相似文献   

19.
朱熹和白鹿洞书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熹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一生从事讲学和著述活动达五十年之久,产生一定的影响,取得一定的成就。当前对朱熹的看法,学术界还不一致。本文不拟全面评价朱熹,仅就他修复白鹿洞书院一事作点粗浅的剖析。 (一) 白鹿洞书院是我国创建较早的书院,位于庐山五老峰东南麓的后屏山之阳。唐贞元中,李渤与兄李涉在此隐居读书,还养一白鹿为伴。他走到哪里,白鹿跟到哪里,如影随形,故人们称他为白鹿先生。后来,李渤任江州刺史,即在昔日读书处修台榭,植花木,并以白鹿名洞。南唐时,在基址上建学  相似文献   

20.
安阳修定寺塔的文献信息、建筑形制、石雕风格、砖雕风格等,将其始建年代指向北齐天宝年间,唐代晚期有过大规模整修。修定寺塔历经两次灭佛事件的破坏、近代的盗卖和破四旧的摧残,至今仍然屹立不倒,承载了很多历史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