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国演义>表现了"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这种倾向不仅反映了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封建正统观念·而且也反映了古代人民对于政治和政治家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三国演义》成书过程以及作者和艺术表现手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三国演义》以蜀汉为正统,处处尊刘贬曹,尤其是明清时期流行的毛评本,进一步"强调汉室皇朝正统"为作品主题思想,具有极高的艺术创作价值。结构严谨,脉络分明,语言精练。虽然,它也存在一些瑕疵,但是其依然是一部瑕不掩瑜的流传千古特别是在明清时期广为流传的伟大古典文学巨著。  相似文献   

3.
三国时期,朱然是一位文武兼备的名将,在吴国政权中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他在截杀关羽之战、猇亭之战、江陵守卫战等著名战役中建立了卓越的历史功勋。但在罗贯中等小说家笔下,朱然形象被严重矮化贬损。这与《三国演义》“拥刘反曹贬孙”的基本倾向分不开,和历史上朱然截杀关羽、追杀刘备等事件更是有着直接的关联。  相似文献   

4.
时代不同,认识有别,著作遭遇各异:有的得誉于当世,名噪一时,但只是昙花一现;有的冷落于当时,却为后人所宠,名传千古。毛宗岗修订和评点的《三国演义》,则与前两种遭遇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三百多年来,“毛本”独步书坊,广泛流行,而毛宗岗却鲜为读者所知。这是因毛宗岗的修订是假托得于“得本”,故名誉仍全归罗贯中。一直至1980年前,研究者对于“毛本”褒的少,最好的评语只不过是说比原作有所进步而已;贬的则多:或说毛宗岗  相似文献   

5.
当前学术界在对毛宗岗父子修订评点《三国演义》的研究中,有的同志以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以下简称“通俗”本)的情节文字与毛评本相比勘,从而论述毛氏对原著的修订和改动,以评论其功过。这样做,我认为是极不合适的。郑振铎先生在《三国演义的演化》一文中,已明确提出毛氏《增像全图三国演义》所用之底本为“吴观明校刊本”,即《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本(以下简称“李评”本)。黄霖同志在《有关毛本<三国演义>的若干问题》中,也说“我们在研究毛本《三国演义》时,必须联系到它的唯一的祖本李卓吾评本。”这一建议还是值得重视的。当然,随着学术讨论的深入,有的同志对毛评本底本问题  相似文献   

6.
《三国演义》中描述诸葛亮和刘蜀集团的文字约占六成 ,而描述曹魏、孙吴和其他集团的文字仅占四成。这种艺术剪裁的“六四开”其实暗含着“黄金分割”法则 ,表现为选材的非对等性。这种非对等性的根源 ,一是作家“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二是人物形象塑造所反映出的美感取向  相似文献   

7.
论毛本《三国演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演义》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成熟的长篇小说。六百多年来,它以博大深厚的思想内涵、丰富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而脍炙人口,对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和民族性格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然而,自清初以来的三百余年中,亿万民众传阅、讲说和熟悉的,并非罗贯中的原作,而是《毛宗岗评改本三国演义》(简称“毛本《三国演义》”)。奇怪的是,人们长期以来却对毛宗刚贬抑颇多。胡适称之为“平凡的陋儒”;后来的学者或夸大其封建思想较为浓重的一面而否定其积极方面,或将其贬为金圣叹的机械模仿者而忽视其独特贡献,直到最近十年,人们才开始比较全面地评价毛宗岗和毛本《三国演义》。  相似文献   

8.
小说的艺术是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毛宗岗肯定《三国演义》最大的艺术成就是塑造了一系列“奇才”.小说情节的审美魅力,既在于犯而能避,“同树异枝”、“同花异果”,又在于变化莫测,“星移斗转”、“雨覆风翻”.尽管《三国演义》“叙帝王之事真而可考”,但并不排斥它在描述其他人物、事件时存在艺术虚构.在历史小说艺术真实的问题上,毛宗岗坚持“虚实相生之法”,分析《三国》写人叙事,“文之变者出人意外,未尝不在人意中”.毛宗岗还通过与《史记》《西游记》《水浒传》《东周列国志》诸“才子之书”的比较,肯定《三国演义》为古代“第一才子书”,表现了独特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9.
从《三国演义》的评点看毛宗岗小说结构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人毛宗岗的小说结构理论是颇有特色的。本文拟就毛氏对《三国演义》的具体评点,初步探讨他的小说结构美学观点。 (一) 强调小说整体结构的完整匀称、连贯统一,是毛宗岗小说结构美学思想的主要表现方面。毛氏热情赞扬《三国演义》“总成一篇”,“头绪繁多,而如一线穿却,不见断续之痕”,并且用自己大胆的文学实践——删合段落、整顿回目章节、削减诗词论赞及其他必  相似文献   

10.
毛宗岗对《三国演义》的加工、评论和流传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同他进步的历史观有着重要的关系。本文从三个方面叙述、分析和评价了毛宗岗的历史观;1、封建社会的发展,“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天”在起主导作用;2、汉族在历史上建立的王朝是封建社会的“正统”;3、社会的变化、“治”“乱”同人才有关,妇女也有“才妇”。毛宗岗的历史观也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三国演义》是一幅人才竞秀图,也是一部形象的人才美学著作。毛宗岗在评点中,从《三国演义》描绘的各种人物的实际出发,以其深邃的眼光,渊博的知识,辩证的观点,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形成了具有个人特点的人才美学思想。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里对三国人材作了总的评述。他指出:“古史甚多,而人独贪看《三国志》者,以古今人材之众未有盛于三国者也。”他认为三国人材的特点是。“才与才  相似文献   

12.
人们知道李渔一生评点、评改过大量小说、戏剧作品,但对他晚年评改《三国演义》知道的人却不多。他曾为毛纶、毛宗岗评点的《三国演义》作序,这在《三国演义》流传之始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魏蜀吴三国鼎立 ,以魏国胜利、蜀吴失败而告终的历史悲剧。作者罗贯中以刘蜀为汉家正统 ,把道德理想与人格理想都寄托于匡扶汉室的刘蜀集团身上。这种历史道德化的创作动机 ,却遭到了历史法则的无情嘲弄。他的“拥刘反曹”的历史观 ,因历史与道德的二律背反而陷入困惑之中 ;他的道德理想与人格理想 ,也随着传统的价值体系的失落而破灭。小说留给读者的 ,只是“是非成败转头空”的幻灭 ,和“古今多少事都付谈笑中”的慨叹。这就是《三国演义》耐人寻味之处  相似文献   

14.
过去评《三国演义》者,往往从“正统”立论。清毛宗岗《读三国志法》劈头一句就说:“读三国志者,当知有正统、闰运、僭国之别。正统者何?蜀汉是也。”现代评论者多有指责《三国演义》拥刘反曹,宣扬了反动的封建正统思想,认为应当批判;也有的同志认为《三国演义》的正统思想,“有属于‘人民性’的部分,也有属于‘封建性’的部分”。的确,对于《三国演义》正统思想的探讨,多年来存在着较大的分歧。研究这一问题,不仅有助于理解和评价作品的主题、思想倾向和艺术形象,而且涉及在古典文学研究中辨别和肃清“左”的思想影响问题。因此,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科学地分析和评价《三国演义》的正统思想,就显得十分必要了。笔者不揣谫陋,略陈管见,求正于论家与读者。  相似文献   

15.
所谓尚理倾向是指小说作者通过人物性格刻画、故事情节描述、结构布局的安排,以及创作动机的表露所体现出的推崇或崇尚理学思想精神的态度。《三国演义》的尚理倾向主要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传达:一是倡主拥刘反曹:对君臣纲常的推崇和坚持;二是夸写刘关张结义;三是教诲读者:承传理学家道德说教传统。造成《三国演义》突出尚理倾向,以及采取如此传达方式的根因在于当时社会浓郁的理学思潮,以及这一思潮影响下生活方面突出的尚理风气;而从文学自身发展的角度看,《三国演义》尚理倾向及其表达还与中国古代文学领域的传统的文学教化观对小说作者作用与影响有关,同时还与中国古代通俗小说文体与生俱来的说教性特征相联系。  相似文献   

16.
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时指出,《三国演义》的人物描写“一人有一人性格,各各不同”;而诸葛亮、曹操.关羽“三奇”,诸葛亮是“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曹操是“古今来好雄中第一奇人”,关羽是“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把人物绝对化,这是《三国演义》人物塑造的客观现实。作为古典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三国演义》的这种人物塑造方法,对《水视以后其它作品是颇多影响的。其在典型化等问题上的开拓之功,更不能抹杀。而问题还不仅于此的是,当我们跳出作品的文本结构,就发现《三国演义》把人物典型化以至绝对化的方法,其实是一…  相似文献   

17.
《三国演义》的“春秋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三国演义》一书深受《春秋》的影响,具有比较明显的"春秋特征"。《三国演义》"拥刘反曹"的思想观念是"春秋大义"的体现;小说中一字而寓褒贬的"春秋笔法",对历史材料的"笔削"以及"简而有法"的叙事方式都明显地受到《春秋》的影响。罗贯中作《三国演义》与孔子作《春秋》有着相似的创造动机;《春秋》本身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另外,我国古代文学有文史不分的传统。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三国演义》"春秋特征"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文章家常以庄,列并称,今传《列子》虽或出于晋人张湛的搜集整理,然其文章之美已是世人所公认的了。钱钟书以为:“使《列子》果张湛所伪撰,不足以贬《列子》,只足以尊张湛。魏晋唯阮籍《大人先生论》与刘伶《酒德颂》,小有庄生风致,外此无闻焉尔。能赝作《列子》者,其手笔驾曹、徐而超嵇、陆,论文于建安、义熙之间,得不以斯人为巨擘哉?”他从文学史  相似文献   

19.
清代,毛宗岗本《三国演义》以其独特的结构、精彩的评点力压群书,成为至今都广为流传的《三国演义》版本,其价值更不必多说。此版本是毛评本众多版本之一,通过对其图赞来源的分类研究,结合毛评本的评改主旨,旨在剖析出图赞编辑者的选刊标准、意图以及图赞在小说传播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三国演义》这部长篇历史小说,它真实地、具体地描写了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几乎整整一个世纪的现实主义历史,自然不能不反映和表现这一个世纪内的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又因为《三国演义》是这样一部历史小说,它经历了漫长的成书过程,从唐末的三国故事,到宋、元的有关三国的“说三分”平话,再到元代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再到元末明初的罗贯中写成《三国志通俗演义》(所谓弘治本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最接近罗氏的原作),最后由清初的毛纶、毛宗岗父子修订、加工成《三国演义》,一共经过了约九百年的时间。这九百年间的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又通过不同作者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